金秋十月,国旗飘扬。呼和浩特的草原铺展金黄,大召寺的琉璃瓦映着暖阳,塞上老街的青砖浸着烟火气,65项涵盖“生态观光、非遗体验、文化展演、美食品鉴”的精品文旅活动,将这座北疆之城的秋日魅力尽数释放。据统计,呼和浩特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56.88万人次,八方游客在饱览草原风光、触摸历史文脉的同时,用自觉的文明言行,为这幅秋日画卷添上了最动人的一笔。
文明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融入旅途的细微举动,在呼和浩特的各个角落悄然绽放。草原之上,守护自然之美:敕勒川草原旅游区里,游客们严格遵循“车不压草、人不越线”的规则,沿着木栈道欣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骑马体验项目结束后,大家主动将缰绳交还给工作人员,还不忘轻轻抚摸马鬃道一声“辛苦”;萨仁湖畔的野餐区,随处可见“无痕露营”的身影,游客离开前会仔细打包垃圾,连一片零食碎屑都不留下,碧蓝湖水与金黄草地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纯净。
场馆之内,传递尊重之礼:内蒙古博物院的“大辽契丹”展厅前,参观者自觉排队等候讲解,即使遇到感兴趣的文物,也只是隔着玻璃静静端详,没有一人伸手触碰;“穿越古今 梦回昭君”沉浸式演出过程中,全场鸦雀无声,唯有剧情高潮时响起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有序起身,座椅区不见一张纸屑、一个空瓶;在内蒙古科技馆,家长们轻声引导孩子按说明操作体验设备,结束后主动将设备归位,让“共享体验”更有序。
街巷之间,流露烟火之善:塞上老街的非遗手作摊位前,市民游客自觉排成一队,没有一人插队催促,接过非遗传承人递来的皮雕钥匙扣、毡绣挂件时,总会笑着说一句“谢谢”;宽巷子美食街里,“光盘行动”成为共识,不少餐馆推出“小份菜”“半份面”,食客们按需点餐,遇到吃不完的食物,会主动索要打包盒,“老板,麻烦装一下,别浪费”成为最常听见的话语;大召寺周边的步行街上,志愿者设置的“便民饮水点”前,游客们有序接水,喝完的空瓶会自觉投入旁边的分类垃圾桶,让文明与烟火气同行。
为让游客在呼和浩特玩得安心、游得舒心,全市多部门提前谋划、联动发力,为文明旅游筑起坚实保障。
提前引导,树牢文明理念:节前,呼和浩特市文旅局联合市文明办发布《致广大游客的文明旅游倡议书》,通过官方微信、微博、景区公告栏等渠道广泛传播,号召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从业人员规范服务、游客文明出行;全市200余家旅行社在发团时,会专门加入“文明旅游小课堂”,导游在行程中实时提醒游客遵守景区规定、爱护环境;各大景区在入口处、核心景点旁设置文明旅游提示牌,用蒙汉双语标注“爱护文物、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投喂动物”等内容,让文明提示随处可见。
现场服务,化解旅途难题:国庆期间,全市共组建50支“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1200余名志愿者分布在各大景区、交通枢纽、商业街区。在呼和浩特东站,志愿者主动为携带大件行李的游客提供搬运服务,还会发放《呼和浩特旅游攻略》,标注热门景区交通路线、周边美食;在敕勒川草原,志愿者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各个景点,随时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还随身携带垃圾袋和夹子,看到散落的垃圾会及时清理;在莫尼山非遗小镇,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维护演出秩序,为游客讲解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会提醒大家“文明观看、爱护非遗展品”。
交通保障,畅通出行之路:市交管部门提前分析预判景区、商圈周边交通流量,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出行提示,建议市民游客错峰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开通“公交+文旅”专线6条,连接火车站、汽车站与敕勒川草原、大召寺、老牛湾等热门景区,专线车厢内配备多语种导览系统、便民服务箱(内含晕车药、创可贴、纸巾等),驾驶员还会主动提醒游客“带好随身物品,文明乘车”;在塞上老街、宽巷子等步行街区周边,设置临时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放区,安排交警现场疏导交通,假期期间未出现严重拥堵与随意占道现象。
这个国庆,呼和浩特将文明风尚融入特色文旅活动,让游客在体验北疆风情的同时,也成为文明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光影秀下,秩序也是风景:哈达广场绚丽的灯光勾勒出青城的历史与未来,数千名观众自觉站在划定区域内,保持安全距离,没有一人拥挤推搡;灯光秀结束后,大家有序离场,不少家长还会带着孩子一起捡起地面上的空水瓶,让璀璨光影下的文明更动人。
非遗体验,守护文化之根:莫尼山非遗小镇的“驼队文化展演”吸引了大批游客,演出过程中,家长们轻声提醒孩子“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意投喂骆驼”;在皮艺、银器制作体验区,游客们仔细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按照指导小心操作,即使不小心弄脏工具,也会主动擦拭干净,“爱护非遗材料,就是尊重文化”成为大家的共识;小镇内的非遗博物馆里,游客们遵循“禁止触摸”的提示,用相机记录展品的精美,让文化传承更有温度。
山水之间,文明浸润自然:老牛湾景区的崖壁激光秀将黄河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演出落幕时,游客们沿着步道有序离场,没有一人翻越护栏、乱扔垃圾,星空下的黄河畔依旧清澈;哈达门高原牧场的篝火晚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大家轮流参与互动,不争不抢,欢笑与歌声在草原夜空回荡;“大地飞歌”高空威亚秀在神泉生态旅游区上演时,观众们安静观看,当演员完成高难度动作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没有一人大声喧哗,让艺术之美与文明之善相得益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中秋国庆假期,呼和浩特的美,既在于敕勒川的秋日画卷、大召寺的千年文脉、老街的烟火人间,更在于每一位游客与市民共同守护的文明底色。从草原到街巷,从场馆到景区,文明已成为北疆青城最耀眼的“名片”,它让每一处风景更添韵味,让每一段旅程温暖舒心,也让这座城市在秋日里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来源:青橙融媒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10-15 09:42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金秋十月,国旗飘扬。呼和浩特的草原铺展金黄,大召寺的琉璃瓦映着暖阳,塞上老街的青砖浸着烟火气,65项涵盖“生态观光、非遗体验、文化展演、美食品鉴”的精品文旅活动,将这座北疆之城的秋日魅力尽数释放。据统计,呼和浩特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56.88万人次,八方游客在饱览草原风光、触摸历史文脉的同时,用自觉的文明言行,为这幅秋日画卷添上了最动人的一笔。
文明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融入旅途的细微举动,在呼和浩特的各个角落悄然绽放。草原之上,守护自然之美:敕勒川草原旅游区里,游客们严格遵循“车不压草、人不越线”的规则,沿着木栈道欣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骑马体验项目结束后,大家主动将缰绳交还给工作人员,还不忘轻轻抚摸马鬃道一声“辛苦”;萨仁湖畔的野餐区,随处可见“无痕露营”的身影,游客离开前会仔细打包垃圾,连一片零食碎屑都不留下,碧蓝湖水与金黄草地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纯净。
场馆之内,传递尊重之礼:内蒙古博物院的“大辽契丹”展厅前,参观者自觉排队等候讲解,即使遇到感兴趣的文物,也只是隔着玻璃静静端详,没有一人伸手触碰;“穿越古今 梦回昭君”沉浸式演出过程中,全场鸦雀无声,唯有剧情高潮时响起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有序起身,座椅区不见一张纸屑、一个空瓶;在内蒙古科技馆,家长们轻声引导孩子按说明操作体验设备,结束后主动将设备归位,让“共享体验”更有序。
街巷之间,流露烟火之善:塞上老街的非遗手作摊位前,市民游客自觉排成一队,没有一人插队催促,接过非遗传承人递来的皮雕钥匙扣、毡绣挂件时,总会笑着说一句“谢谢”;宽巷子美食街里,“光盘行动”成为共识,不少餐馆推出“小份菜”“半份面”,食客们按需点餐,遇到吃不完的食物,会主动索要打包盒,“老板,麻烦装一下,别浪费”成为最常听见的话语;大召寺周边的步行街上,志愿者设置的“便民饮水点”前,游客们有序接水,喝完的空瓶会自觉投入旁边的分类垃圾桶,让文明与烟火气同行。
为让游客在呼和浩特玩得安心、游得舒心,全市多部门提前谋划、联动发力,为文明旅游筑起坚实保障。
提前引导,树牢文明理念:节前,呼和浩特市文旅局联合市文明办发布《致广大游客的文明旅游倡议书》,通过官方微信、微博、景区公告栏等渠道广泛传播,号召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从业人员规范服务、游客文明出行;全市200余家旅行社在发团时,会专门加入“文明旅游小课堂”,导游在行程中实时提醒游客遵守景区规定、爱护环境;各大景区在入口处、核心景点旁设置文明旅游提示牌,用蒙汉双语标注“爱护文物、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投喂动物”等内容,让文明提示随处可见。
现场服务,化解旅途难题:国庆期间,全市共组建50支“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1200余名志愿者分布在各大景区、交通枢纽、商业街区。在呼和浩特东站,志愿者主动为携带大件行李的游客提供搬运服务,还会发放《呼和浩特旅游攻略》,标注热门景区交通路线、周边美食;在敕勒川草原,志愿者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各个景点,随时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还随身携带垃圾袋和夹子,看到散落的垃圾会及时清理;在莫尼山非遗小镇,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维护演出秩序,为游客讲解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会提醒大家“文明观看、爱护非遗展品”。
交通保障,畅通出行之路:市交管部门提前分析预判景区、商圈周边交通流量,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出行提示,建议市民游客错峰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开通“公交+文旅”专线6条,连接火车站、汽车站与敕勒川草原、大召寺、老牛湾等热门景区,专线车厢内配备多语种导览系统、便民服务箱(内含晕车药、创可贴、纸巾等),驾驶员还会主动提醒游客“带好随身物品,文明乘车”;在塞上老街、宽巷子等步行街区周边,设置临时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放区,安排交警现场疏导交通,假期期间未出现严重拥堵与随意占道现象。
这个国庆,呼和浩特将文明风尚融入特色文旅活动,让游客在体验北疆风情的同时,也成为文明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光影秀下,秩序也是风景:哈达广场绚丽的灯光勾勒出青城的历史与未来,数千名观众自觉站在划定区域内,保持安全距离,没有一人拥挤推搡;灯光秀结束后,大家有序离场,不少家长还会带着孩子一起捡起地面上的空水瓶,让璀璨光影下的文明更动人。
非遗体验,守护文化之根:莫尼山非遗小镇的“驼队文化展演”吸引了大批游客,演出过程中,家长们轻声提醒孩子“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意投喂骆驼”;在皮艺、银器制作体验区,游客们仔细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按照指导小心操作,即使不小心弄脏工具,也会主动擦拭干净,“爱护非遗材料,就是尊重文化”成为大家的共识;小镇内的非遗博物馆里,游客们遵循“禁止触摸”的提示,用相机记录展品的精美,让文化传承更有温度。
山水之间,文明浸润自然:老牛湾景区的崖壁激光秀将黄河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演出落幕时,游客们沿着步道有序离场,没有一人翻越护栏、乱扔垃圾,星空下的黄河畔依旧清澈;哈达门高原牧场的篝火晚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大家轮流参与互动,不争不抢,欢笑与歌声在草原夜空回荡;“大地飞歌”高空威亚秀在神泉生态旅游区上演时,观众们安静观看,当演员完成高难度动作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没有一人大声喧哗,让艺术之美与文明之善相得益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中秋国庆假期,呼和浩特的美,既在于敕勒川的秋日画卷、大召寺的千年文脉、老街的烟火人间,更在于每一位游客与市民共同守护的文明底色。从草原到街巷,从场馆到景区,文明已成为北疆青城最耀眼的“名片”,它让每一处风景更添韵味,让每一段旅程温暖舒心,也让这座城市在秋日里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来源:青橙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