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城区东河街道,一座总面积达336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正成为辖区6万居民心中的“幸福地标”。这座集一站式便民服务与多元文娱活动于一体的聚合型阵地,以“善治善成 大美东河”为服务理念,从“邻里港湾”到“聚空间”,从为老服务到青少年关爱,全方位构建起覆盖“一老一小”、辐射全年龄段的民生服务网络,让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在每一处细节中充分彰显。
“邻里港湾”细微见真情,便民服务“零距离”
走进东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一楼,“邻相近 里相融”的服务理念扑面而来。这片被称为“邻里港湾”的空间,是街道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一线劳动者及周边群众打造的暖心驿站,处处体现着“便民、利民、惠民”的设计初衷。
开放式柜台后,由党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帮办代办团队随时待命,“帮代办 来港湾”的承诺让群众进门即可见、到访即受理,彻底打破了服务与群众间的隔阂。街道特别设置了智能共享柜,集成充电宝、急救药箱、晴雨伞、自助打印机等共享物资,“享便捷 来港湾”不再是一句口号。休息区的座椅与手机充电接口,更让等待变成一种“人性化”的体验。
紧邻“邻里港湾”的“为老餐厅”,精准聚焦“一老一小”用餐难题。这里不仅为辖区老年人解决了“做饭难、吃饭愁”的困扰,也为周边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就餐选择,让暖心服务从“舌尖”延伸到“心间”。
“邻里中心”搭建情感桥梁,培育社区共同体
二楼的“邻里中心”是街道践行“邻相近 里相融”理念的核心载体。800平米的空间内,共享自习室为学生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联合社会组织开展的免费答疑服务,让这里成为家校衔接的温暖纽带;图书阅览室则为居民与学生打造了触手可及的阅读天地,助力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采用“灵活开放”设计,可根据需求调整为理论宣讲区、文化体验区、休闲活动区等功能模块,棋牌、书法、健身、影音、乒乓球等设施一应俱全。引入社会组织后形成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让这里真正成为居民愿意来、能自己“用”起来的公共空间。
毫沁营记忆主题展区通过东河畔的故事、村里的变迁记忆,不仅让回迁居民“记得住乡愁”,也让新住户了解社区根脉,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而一旁的“邻里聚场”为居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多样化的活动让邻里情谊在互动中升温。
从大规模拆迁回迁时的“心里没底”,到如今教育配套完善、交通出行便捷带来的“安心踏实”,东河街道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了居民的信任。这座紧邻学校和回迁小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正以“实用好用、促进参与、见证情谊”为目标,从硬件设施到软性服务,全方位培育守望相助、共建共享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聚空间”凝聚多元合力,破解治理难题
拾级而上,三楼的“聚空间”则展现了东河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秉承“多元聚 效能提”的理念,这里通过凝聚多元主体合力、整合多样资源,打造出“能响应、能通办、会联动、会调解、暖人心”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一支由225人组成的工作队伍,正以专业高效的服务,为辖区群众筑牢民生保障线。
集中办公区以“最小化办公空间”实现“最大化服务场地”,聚合型服务窗口集成物业监督、社保咨询、民政救助等多元事项,综治中心整合“四所一庭”资源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多维度的服务体系,让基层治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在东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每一处设计都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这里,“善治善成”是工作准则,“大美东河”是奋斗目标,而贯穿始终的,是对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懈追求。这座不断成长的“社区客厅”,正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注脚,也书写着新城区街道工作的崭新篇章。
来源:新城融媒 范若泉 杨澜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09-09 09:40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在新城区东河街道,一座总面积达336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正成为辖区6万居民心中的“幸福地标”。这座集一站式便民服务与多元文娱活动于一体的聚合型阵地,以“善治善成 大美东河”为服务理念,从“邻里港湾”到“聚空间”,从为老服务到青少年关爱,全方位构建起覆盖“一老一小”、辐射全年龄段的民生服务网络,让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在每一处细节中充分彰显。
“邻里港湾”细微见真情,便民服务“零距离”
走进东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一楼,“邻相近 里相融”的服务理念扑面而来。这片被称为“邻里港湾”的空间,是街道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一线劳动者及周边群众打造的暖心驿站,处处体现着“便民、利民、惠民”的设计初衷。
开放式柜台后,由党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帮办代办团队随时待命,“帮代办 来港湾”的承诺让群众进门即可见、到访即受理,彻底打破了服务与群众间的隔阂。街道特别设置了智能共享柜,集成充电宝、急救药箱、晴雨伞、自助打印机等共享物资,“享便捷 来港湾”不再是一句口号。休息区的座椅与手机充电接口,更让等待变成一种“人性化”的体验。
紧邻“邻里港湾”的“为老餐厅”,精准聚焦“一老一小”用餐难题。这里不仅为辖区老年人解决了“做饭难、吃饭愁”的困扰,也为周边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就餐选择,让暖心服务从“舌尖”延伸到“心间”。
“邻里中心”搭建情感桥梁,培育社区共同体
二楼的“邻里中心”是街道践行“邻相近 里相融”理念的核心载体。800平米的空间内,共享自习室为学生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联合社会组织开展的免费答疑服务,让这里成为家校衔接的温暖纽带;图书阅览室则为居民与学生打造了触手可及的阅读天地,助力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采用“灵活开放”设计,可根据需求调整为理论宣讲区、文化体验区、休闲活动区等功能模块,棋牌、书法、健身、影音、乒乓球等设施一应俱全。引入社会组织后形成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让这里真正成为居民愿意来、能自己“用”起来的公共空间。
毫沁营记忆主题展区通过东河畔的故事、村里的变迁记忆,不仅让回迁居民“记得住乡愁”,也让新住户了解社区根脉,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而一旁的“邻里聚场”为居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多样化的活动让邻里情谊在互动中升温。
从大规模拆迁回迁时的“心里没底”,到如今教育配套完善、交通出行便捷带来的“安心踏实”,东河街道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了居民的信任。这座紧邻学校和回迁小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正以“实用好用、促进参与、见证情谊”为目标,从硬件设施到软性服务,全方位培育守望相助、共建共享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聚空间”凝聚多元合力,破解治理难题
拾级而上,三楼的“聚空间”则展现了东河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秉承“多元聚 效能提”的理念,这里通过凝聚多元主体合力、整合多样资源,打造出“能响应、能通办、会联动、会调解、暖人心”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一支由225人组成的工作队伍,正以专业高效的服务,为辖区群众筑牢民生保障线。
集中办公区以“最小化办公空间”实现“最大化服务场地”,聚合型服务窗口集成物业监督、社保咨询、民政救助等多元事项,综治中心整合“四所一庭”资源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多维度的服务体系,让基层治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在东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每一处设计都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这里,“善治善成”是工作准则,“大美东河”是奋斗目标,而贯穿始终的,是对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懈追求。这座不断成长的“社区客厅”,正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注脚,也书写着新城区街道工作的崭新篇章。
来源:新城融媒 范若泉 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