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新城区的内蒙古德昇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羊绒制品。该公司深入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和创新实践,通过提高设备效率与工艺优化等举措,实现总用水量减少近两成,废水排放减少五成,在节水节能的同时,实现了提产增效。记者 王劭凯 摄
滴滴之水不易来,点点滴滴是未来。作为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多年来,呼和浩特坚持节水优先,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将水资源科学管理与生态环境精心呵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全面开展的节水行动,更显著提升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有了这个雨水花园就是好,下雨时水能直接渗入地下,小区路面积水少了,效果非常明显。”8月12日,呼和浩特再迎降雨,赛罕区公务员小区居民刘嘉欣用手机记录下小区新建的雨水花园,她告诉记者,除了此前几次降雨量特别大的时候积水不能很快排出,其他时候基本能做到“边下边吸收”。
雨水花园是典型的“海绵细胞”。据呼和浩特市供排水管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负责人李宏介绍,赛罕区公务员小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7.5公顷,原有路面缺乏渗水功能。如今,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滞渗凹地、透水铺装、生态停车位、集水边沟、渗井、溢流井等海绵城市设施,小区各汇水分区通过自身调蓄量,均可消纳设计雨量下产生的径流量,有效缓解区域市政雨水系统排水压力,通过雨水走地表、污水走地下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更为适宜的居住环境。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具有较好的节水效果和环境效益。而在呼和浩特,中水回用也为城市筑起鲜活的生态屏障。
在呼和浩特首创城市公司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厂区的出水排放口,工作人员现场提取了一瓶处理后的出水,将其与进水口提取的进水一并放在展示台上,浑浊与清澈登时立现。作为国家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占地387亩,服务面积8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20万,日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是呼和浩特地区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我们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逐年对高耗能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精细化管控来调节药剂投加量,实现了药耗和电耗的大幅降低。”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副厂长白月强告诉记者,近年来,辛辛板污水处理厂积极推进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开发,智能运营系统、设备云维护系统等多套信息化系统为污水处理厂安装了智慧大脑。
呼和浩特首创城市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城镇、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及环境检测等多个领域,现经营管理6家项目公司,下辖7个污水处理项目和1个污泥处置项目,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5万吨,服务面积300平方公里,占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力的90%。目前,该公司通过应用高集成智慧水务运营系统及多维度全流程水质监测,年均高效处理污水约1.65亿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标一级A排放标准,做到100%达标运营。
在内蒙古自治区党政机关办公区,通过实施城市中水接引工程,建成2个共654立方米的防渗蓄水池,配备高效节能型水泵,将市政再生水引入绿化灌溉系统,完成了26.5万平方米绿地用水的系统改造。
“改造后,办公区绿化用水全面使用再生水,经测算,年节约水资源35万吨,年节省水费约140万元,有效缓解了市政供水压力并降低了机关运行成本。同时,我们还收集净水机房废水再次利用,分区域安装智能水表进行动态监测,精确计量和统计分析用水情况,全面普及更新节水器具,优化绿化喷灌、保洁用水和机关食堂洗消流程,多措并举节约用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处副处长杨程程说。
走进新城区讨思浩村的嘉仕蓝莓智慧园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对蓝莓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让水肥利用率足足提升60%—90%。通过精准测算农田灌溉水效系数,新城区将传统渠灌升级为滴灌、微灌系统,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稳稳保持在0.65以上。
惜水节水,方可滋润万物,享受美好未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水务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完成3个工业节水技改项目、73家工业企业节水诊断,新建市级节水型园区2个、企业26家;开工实施18.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完成6万亩调结构、抗旱等农艺节水任务,引黄灌区春汇灌溉用水量相比去年下降95%;全市节水型高校建成率达82%,节水型机关事业单位建成率达66%,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到100%。
来源:青橙融媒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08-15 10:34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新城区的内蒙古德昇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羊绒制品。该公司深入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和创新实践,通过提高设备效率与工艺优化等举措,实现总用水量减少近两成,废水排放减少五成,在节水节能的同时,实现了提产增效。记者 王劭凯 摄
滴滴之水不易来,点点滴滴是未来。作为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多年来,呼和浩特坚持节水优先,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将水资源科学管理与生态环境精心呵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全面开展的节水行动,更显著提升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有了这个雨水花园就是好,下雨时水能直接渗入地下,小区路面积水少了,效果非常明显。”8月12日,呼和浩特再迎降雨,赛罕区公务员小区居民刘嘉欣用手机记录下小区新建的雨水花园,她告诉记者,除了此前几次降雨量特别大的时候积水不能很快排出,其他时候基本能做到“边下边吸收”。
雨水花园是典型的“海绵细胞”。据呼和浩特市供排水管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负责人李宏介绍,赛罕区公务员小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7.5公顷,原有路面缺乏渗水功能。如今,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滞渗凹地、透水铺装、生态停车位、集水边沟、渗井、溢流井等海绵城市设施,小区各汇水分区通过自身调蓄量,均可消纳设计雨量下产生的径流量,有效缓解区域市政雨水系统排水压力,通过雨水走地表、污水走地下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更为适宜的居住环境。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具有较好的节水效果和环境效益。而在呼和浩特,中水回用也为城市筑起鲜活的生态屏障。
在呼和浩特首创城市公司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厂区的出水排放口,工作人员现场提取了一瓶处理后的出水,将其与进水口提取的进水一并放在展示台上,浑浊与清澈登时立现。作为国家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占地387亩,服务面积8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20万,日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是呼和浩特地区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我们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逐年对高耗能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精细化管控来调节药剂投加量,实现了药耗和电耗的大幅降低。”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副厂长白月强告诉记者,近年来,辛辛板污水处理厂积极推进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开发,智能运营系统、设备云维护系统等多套信息化系统为污水处理厂安装了智慧大脑。
呼和浩特首创城市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城镇、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及环境检测等多个领域,现经营管理6家项目公司,下辖7个污水处理项目和1个污泥处置项目,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5万吨,服务面积300平方公里,占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力的90%。目前,该公司通过应用高集成智慧水务运营系统及多维度全流程水质监测,年均高效处理污水约1.65亿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标一级A排放标准,做到100%达标运营。
在内蒙古自治区党政机关办公区,通过实施城市中水接引工程,建成2个共654立方米的防渗蓄水池,配备高效节能型水泵,将市政再生水引入绿化灌溉系统,完成了26.5万平方米绿地用水的系统改造。
“改造后,办公区绿化用水全面使用再生水,经测算,年节约水资源35万吨,年节省水费约140万元,有效缓解了市政供水压力并降低了机关运行成本。同时,我们还收集净水机房废水再次利用,分区域安装智能水表进行动态监测,精确计量和统计分析用水情况,全面普及更新节水器具,优化绿化喷灌、保洁用水和机关食堂洗消流程,多措并举节约用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处副处长杨程程说。
走进新城区讨思浩村的嘉仕蓝莓智慧园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对蓝莓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让水肥利用率足足提升60%—90%。通过精准测算农田灌溉水效系数,新城区将传统渠灌升级为滴灌、微灌系统,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稳稳保持在0.65以上。
惜水节水,方可滋润万物,享受美好未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水务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完成3个工业节水技改项目、73家工业企业节水诊断,新建市级节水型园区2个、企业26家;开工实施18.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完成6万亩调结构、抗旱等农艺节水任务,引黄灌区春汇灌溉用水量相比去年下降95%;全市节水型高校建成率达82%,节水型机关事业单位建成率达66%,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到100%。
来源:青橙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