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 区委
人大 人大
政府 政府
政协 政协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登录 / 注册
长辈版
暖心专区
无障碍模式
集约化站群 集约化站群

旗县区

  • 土默特左旗
  • 托克托县
  • 和林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新城区
  • 回民区
  • 玉泉区
  • 赛罕区

委办局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局
  • 科学技术局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局
  • 民政局
  • 司法局
  • 财政局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自然资源局
  • 生态环境局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交通运输局
  • 水务局
  • 农牧局
  • 商务局
  • 文化旅游广电局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应急管理局
  • 审计局
  • 外事办公室
  •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疗保障局
  • 信访局
  • 市城市管理局
  • 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开发区

  •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和林格尔新区

其他

  • 呼和浩特市地铁
  •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
蒙古文版蒙古文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退出长辈版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城要闻
恼包村泄洪之后……
发布时间:2025-08-05 10:51 点击量:68
来源: 青橙融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座拥有韧性的乡村是什么样?
走进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我们找到了答案。

7月30日,晴空万里。恼包村中央大街上,街道干干净净,路面泛着清亮的光。在街角的“勇士部落”游乐场里,旋转木马和高空飞船载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加上小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街边商铺老板们接待一批又一批各地游客忙碌的身影,交织成生动悦耳的夏日交响曲……

然而,谁能想到,三天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泄洪,刻不容缓
7月23日至27日,连续5天大到暴雨降落在呼和浩特这座本来缺水的北方城市。7月27日,城市北部大青山里的洪水,如同猛兽咆哮着顺着一条条沟渠南下。
奎素沟的洪水下来了,面铺窑沟的洪水也下来了……还有喇嘛沟、碌碡沟、大西沟,恼包村上游5条沟突发洪水携泥带沙一路狂奔,汇聚在恼包村以北的防洪坝下。
大坝的西边和南边,是敕勒川草原、恼包村、野马图村、甲兰板村、腾家营村、乔家营村、郭家营村……
必须泄洪,否则大坝将被冲毁,每个村子都会遭殃。
向哪泄?
综合研判后,呼和浩特市防汛指挥部选择了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所在的敕勒川草原东南片区和南侧距离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千余米的恼包村方向。
27日中午时分,雨停了,恼包村接到了泄洪指令。然而,此时大量游客和车辆还滞留在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及其周围。情况紧急,村委会立刻召集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分头疏散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恼包文化旅游区等地的游客和村民,并疏导大量社会车辆及时有序撤离。
“当时一心就想着让大家尽快撤离。”恼包村党总支副书记邢永红哑着嗓子说。当天,他和另外几名党员干部负责疏散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及其周边的游客,喊破了嗓子。
“两米高的洪峰眼瞅着就下来了,说实话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站在恼包大街与G6高速公路交会处桥涵以北,恼包村监委会委员高明指着不远处说。

为保障车辆和人员安全撤离,村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紧急搬开桥涵下原本已经放置了1米多高的沙袋……
时间和洪水赛跑,随着车辆陆续通过,再次将沙袋堆砌到桥涵没多久,洪水奔腾而来。高明说,桥涵下水瞬间达到3米深,之后顺势而流,整个村子水深半米。
“勇士部落”游乐场紧挨着桥涵,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项目负责人蒙宝成说:“我们在游客入口处叠放了沙袋防止洪水灌入游乐区域,没想到洪水却从北侧围墙下涌了进来……”顺着蒙宝成的指向,记者看到,“勇士部落”游乐场北侧摆放的几节火车车厢下,原本平整的砂石地被冲出来一个又一个的坑。
70多岁的村民刘书林说:“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只有几分钟,路面上的水就到膝盖那么深了,商户们的折叠椅、桌子、文创商品都被冲到了恼包大街。”
……
冲刷,洪水过村
27日中午至28日凌晨,泄洪结束,村子过水面积达到2000多亩。换句话说,整个恼包村都被洪水冲刷浸泡了一遍。
洪水退去的时刻,又一场“硬仗”开始。清淤、消杀、修补路面、恢复生产生活……恼包村党总支及时组织“三委成员”和党员骨干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清淤和后续恢复方案。
“洪水还没退干净,而且还有淤泥,量这么大,怎么清?”有人提出了疑问。
积水区及时抽排、清淤机械和人工一起清理、高压水枪冲洗……洪水虽然还没有彻底退去,但却无法阻挡人们恢复美好生活的脚步,全村上下1100多人从防汛迅速转入到清淤恢复生产生活工作中。

“大面上机械清理,清不到的地方就人工清理,用铁锹、扫帚和高压水枪,一点一点都清理出来。”刘书林说。
地面上的淤泥好清理,湖里的淤泥就难办了。山洪入村,漫过道牙石冲入恼包文化旅游区内,碧绿的湖水瞬间变得浑浊,1万多尾锦鲤鱼被洪水裹挟着冲出湖,几十艘游船不同程度受损。
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恼包村文化旅游区负责人李志红组织300多名员工马上开展清淤。“把湖里的脏水先抽出来,然后清理湖底淤泥,消杀,重新注水,组织人员维修游船,尽快恢复运营。”李志红说。
从27日晚到30日中午,机械设备和人员都连轴转不休息。村里出动装载机3台、挖掘机3台、自卸车6辆、皮卡车4辆、抽水车3台、吸污泵车2台、高压清洗车6台、污水泵60台,组织全村党员、干部、群众1100多人齐上阵,清淤、消杀。

“这个速度真快,要不是看到微信群里洪水进村的视频,根本想不到村子经历过洪水……”77岁的村民冯林忠说。
从7月23日降雨开始,恼包村党总支就通过微信等平台向村民宣传防汛相关事宜。7月27日泄洪开始,冯林忠和村里其他老人、小孩积极响应号召,回家、不出门。“这个时候保护好自己,不给防汛添麻烦,就是作贡献。”冯林忠说。等到他30日再出门时,路面上的淤泥早已经清理干净,破损的路面修复平整,沿街的商户也都开门营业了……冯林忠感慨:“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做了一场梦,但对于参与清淤的人来说,那是不眠不休的三天三夜。”

7月30日,记者再次走进恼包村,街面上已看不到洪水和淤泥的痕迹,有的是川流不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是一排排停放整齐的车辆,是闪烁的霓虹灯,是清风凉爽的夜生活,是时不时听到的欢声笑语……
重塑,韧性乡村
恼包村位于大青山脚下,距离最近的一道防洪坝仅有1200米左右,人们俗称“二里半”。水患,在恼包村建村200多年的历史里未曾断过。
2012年7月23日,是恼包村人埋在心底的日子。
村民们忘不了,那个7月,同样是几天几夜的大雨加山洪,让当时还位于旧址的恼包村半数房屋被冲毁,半数房屋成了危房,基础设施毁坏殆尽。
然而,对于一座有韧性的村庄,遇到灾害,就是使之涅槃重生的烈火。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为了全村更好地发展,恼包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带领下进行宜居建业。
由于吃过水患的苦,所以从规划开始排水管网就成了新村基建的重心所在。
通过集体自筹、村民众筹和政府奖补等多种渠道,恼包新村四横两纵的主干道下,铺设的都是直径100cm的排水管道、全村地下管网总长度30多公里,仅管网一项投资就超亿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告诉乡亲们:“这座新村,不是只住我们一代人,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
13年过去了,今年7月的这场暴雨,就是对恼包村当年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最好检验。尽管这次的降雨量远超2012年那场大雨,即使是泄洪过境,恼包村也能快速排水清淤,将损失降到最低。

洪水刚过,村民韩珍其就跟着村里的施工队,到敖包山下重新搭建被洪水冲走的蒙古包和人行栈道。他说:“村里人的房子都没有出现问题,家里不用担心,大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帮着恢复外围的文旅设施。”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得有扛得住大自然考验的实力。这种实力,从小处说是一个村的领导班子对于村民的责任感、对于政策把握的敏锐度;从大的方面说,是一个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的实效、是一个地区农村发展韧性的体现。
如今的恼包村,已成为大青山脚下最早成名的网红村,依托身后的大青山和敕勒川草原,村“两委”带领村民不断拓展农文旅产业,从游乐设施到餐饮民宿,从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节再到盛夏的音乐节……旅游旺季,恼包村相关产业每天经营收入都超300万元。
求索,发展思考
泄洪道上的网红村何去何从?恼包村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报道组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乡村借着农文旅东风成为“网红”,却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力不从心”。2024年夏季,贵州省镇远古镇因暴雨侵袭,排水管网不堪重负,全面瘫痪。洪水所到之处,商户损失惨重,大量商品、家具被洪水卷走,店内水电设施、装修被彻底破坏。同年夏季,湖北省恩施宣恩县的狮子关景区遭遇暴雨极端天气,景区中一辆商务车在通过水上浮桥时失控,冲破护栏落入水中,5人遇难……这些案例都在警示,乡村发展不能只看“流量”,更要筑牢“根基”。
恼包村的实践证明,网红经济发展与防灾能力并非对立。通过前瞻性规划、硬核基建投入,既能接住农文旅产业的“金山银山”,也能扛住自然风险的“狂风暴雨”。从 2012年的水患到如今的农文旅标杆,恼包村背后是“防患于未然”的发展智慧——把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农文旅产业的“隐形地基”,把应急机制视作乡村治理的“常规科目”。
未来,极端天气还会出现,像恼包村这样地处生态敏感区的乡村,更需在“网红”光环下保持清醒,既要让游客看到敕勒川草原的诗意,也要让村民守住家门口的平安。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在发展中守牢底线,在安稳中拥抱未来。
采访后记:
从恼包村去往“二里半”堤坝的路上,记者看到了被洪水刮倒的电线杆,还有树梢上挂着淤泥的小松树……这些景象,与恼包村里已然整洁一新的街道、人流穿梭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走回村里时,阳光穿过云层落在刚刚消杀过的游乐设施,我们朝着过山车上不认识的游客挥着手。路边的商户们聊着前两天的洪水过村,语气里没有后怕,反倒带着几分笃定——或许这就是经历过考验的村庄才有的底气。
这种底气,来自村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面对突发山洪,恼包村党总支迅速响应,以“早部署、快行动”彰显基层堡垒作用。从接到预警后成立防汛领导小组,到第一时间布控关键险点、加固堤坝;从有序疏散滞留各地游客,到党员干部冲锋一线排涝清淤,党组织始终是抢险排涝的核心力量。党员干部奋战三天三夜,村民团结一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旗所指就是攻坚方向”。
这种底气,来自恼包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无二的排水系统、坚固的堤坝工程、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正是多年来践行“生态优先、安全为本”发展理念的成果,为抵御灾害提供了硬件保障。
这种底气,来自村里坚实的经济基础。如今的恼包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万多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两委”还为全体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发放水电暖和助学补贴。这种共同富裕带来的不仅是防汛物资储备的充裕,更凝聚了全体村民“守护家园”的共同体意识。
恼包村用一场漂亮的防洪“战役”,交出了一份基层治理的优异答卷。这份答卷里,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有“党建引领、众志成城”的力量,有“未雨绸缪、科学规划”的智慧,更有“发展为民、共富共享”的担当。
洪水已经退去,但恼包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变迁——当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基础设施筑牢生活的“安全网”、特色产业激活现代化乡村的“原动力”,即使再大的风雨,也挡不住乡村振兴的步伐。
正如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所说:“我们有信心让恼包人的生活更美好。”

这信心,来自每一个奋斗的恼包人,更来自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对“人民幸福”的坚定承诺。


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冯燕平 李海珍王英高宏鑫 /文图)

附件: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打印 保存
分享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中国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新城区政府机构
其他组织机构
  1. 新城区人大
  2. 新城区政协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
  1. 土左旗
  2. 托克托县
  3. 和林县
  4. 清水河县
  5. 武川县
  6. 回民区
  7. 玉泉区
  8. 赛罕区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蒙ICP备09004058号-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积分查询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E-mail:xcwl605@163.com 网站技术维护电话:0471-6218605  
大美新城

新城发布

大美新城

大美新城

清风新城

清风新城

云上新城APP

无障碍模式 长者模式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城要闻

恼包村泄洪之后……

发布日期:2025-08-05 10:51点击量:

来源:青橙融媒

一座拥有韧性的乡村是什么样?
走进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我们找到了答案。

7月30日,晴空万里。恼包村中央大街上,街道干干净净,路面泛着清亮的光。在街角的“勇士部落”游乐场里,旋转木马和高空飞船载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加上小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街边商铺老板们接待一批又一批各地游客忙碌的身影,交织成生动悦耳的夏日交响曲……

然而,谁能想到,三天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泄洪,刻不容缓
7月23日至27日,连续5天大到暴雨降落在呼和浩特这座本来缺水的北方城市。7月27日,城市北部大青山里的洪水,如同猛兽咆哮着顺着一条条沟渠南下。
奎素沟的洪水下来了,面铺窑沟的洪水也下来了……还有喇嘛沟、碌碡沟、大西沟,恼包村上游5条沟突发洪水携泥带沙一路狂奔,汇聚在恼包村以北的防洪坝下。
大坝的西边和南边,是敕勒川草原、恼包村、野马图村、甲兰板村、腾家营村、乔家营村、郭家营村……
必须泄洪,否则大坝将被冲毁,每个村子都会遭殃。
向哪泄?
综合研判后,呼和浩特市防汛指挥部选择了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所在的敕勒川草原东南片区和南侧距离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千余米的恼包村方向。
27日中午时分,雨停了,恼包村接到了泄洪指令。然而,此时大量游客和车辆还滞留在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及其周围。情况紧急,村委会立刻召集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分头疏散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恼包文化旅游区等地的游客和村民,并疏导大量社会车辆及时有序撤离。
“当时一心就想着让大家尽快撤离。”恼包村党总支副书记邢永红哑着嗓子说。当天,他和另外几名党员干部负责疏散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及其周边的游客,喊破了嗓子。
“两米高的洪峰眼瞅着就下来了,说实话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站在恼包大街与G6高速公路交会处桥涵以北,恼包村监委会委员高明指着不远处说。

为保障车辆和人员安全撤离,村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紧急搬开桥涵下原本已经放置了1米多高的沙袋……
时间和洪水赛跑,随着车辆陆续通过,再次将沙袋堆砌到桥涵没多久,洪水奔腾而来。高明说,桥涵下水瞬间达到3米深,之后顺势而流,整个村子水深半米。
“勇士部落”游乐场紧挨着桥涵,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项目负责人蒙宝成说:“我们在游客入口处叠放了沙袋防止洪水灌入游乐区域,没想到洪水却从北侧围墙下涌了进来……”顺着蒙宝成的指向,记者看到,“勇士部落”游乐场北侧摆放的几节火车车厢下,原本平整的砂石地被冲出来一个又一个的坑。
70多岁的村民刘书林说:“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只有几分钟,路面上的水就到膝盖那么深了,商户们的折叠椅、桌子、文创商品都被冲到了恼包大街。”
……
冲刷,洪水过村
27日中午至28日凌晨,泄洪结束,村子过水面积达到2000多亩。换句话说,整个恼包村都被洪水冲刷浸泡了一遍。
洪水退去的时刻,又一场“硬仗”开始。清淤、消杀、修补路面、恢复生产生活……恼包村党总支及时组织“三委成员”和党员骨干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清淤和后续恢复方案。
“洪水还没退干净,而且还有淤泥,量这么大,怎么清?”有人提出了疑问。
积水区及时抽排、清淤机械和人工一起清理、高压水枪冲洗……洪水虽然还没有彻底退去,但却无法阻挡人们恢复美好生活的脚步,全村上下1100多人从防汛迅速转入到清淤恢复生产生活工作中。

“大面上机械清理,清不到的地方就人工清理,用铁锹、扫帚和高压水枪,一点一点都清理出来。”刘书林说。
地面上的淤泥好清理,湖里的淤泥就难办了。山洪入村,漫过道牙石冲入恼包文化旅游区内,碧绿的湖水瞬间变得浑浊,1万多尾锦鲤鱼被洪水裹挟着冲出湖,几十艘游船不同程度受损。
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恼包村文化旅游区负责人李志红组织300多名员工马上开展清淤。“把湖里的脏水先抽出来,然后清理湖底淤泥,消杀,重新注水,组织人员维修游船,尽快恢复运营。”李志红说。
从27日晚到30日中午,机械设备和人员都连轴转不休息。村里出动装载机3台、挖掘机3台、自卸车6辆、皮卡车4辆、抽水车3台、吸污泵车2台、高压清洗车6台、污水泵60台,组织全村党员、干部、群众1100多人齐上阵,清淤、消杀。

“这个速度真快,要不是看到微信群里洪水进村的视频,根本想不到村子经历过洪水……”77岁的村民冯林忠说。
从7月23日降雨开始,恼包村党总支就通过微信等平台向村民宣传防汛相关事宜。7月27日泄洪开始,冯林忠和村里其他老人、小孩积极响应号召,回家、不出门。“这个时候保护好自己,不给防汛添麻烦,就是作贡献。”冯林忠说。等到他30日再出门时,路面上的淤泥早已经清理干净,破损的路面修复平整,沿街的商户也都开门营业了……冯林忠感慨:“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做了一场梦,但对于参与清淤的人来说,那是不眠不休的三天三夜。”

7月30日,记者再次走进恼包村,街面上已看不到洪水和淤泥的痕迹,有的是川流不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是一排排停放整齐的车辆,是闪烁的霓虹灯,是清风凉爽的夜生活,是时不时听到的欢声笑语……
重塑,韧性乡村
恼包村位于大青山脚下,距离最近的一道防洪坝仅有1200米左右,人们俗称“二里半”。水患,在恼包村建村200多年的历史里未曾断过。
2012年7月23日,是恼包村人埋在心底的日子。
村民们忘不了,那个7月,同样是几天几夜的大雨加山洪,让当时还位于旧址的恼包村半数房屋被冲毁,半数房屋成了危房,基础设施毁坏殆尽。
然而,对于一座有韧性的村庄,遇到灾害,就是使之涅槃重生的烈火。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为了全村更好地发展,恼包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带领下进行宜居建业。
由于吃过水患的苦,所以从规划开始排水管网就成了新村基建的重心所在。
通过集体自筹、村民众筹和政府奖补等多种渠道,恼包新村四横两纵的主干道下,铺设的都是直径100cm的排水管道、全村地下管网总长度30多公里,仅管网一项投资就超亿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告诉乡亲们:“这座新村,不是只住我们一代人,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
13年过去了,今年7月的这场暴雨,就是对恼包村当年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最好检验。尽管这次的降雨量远超2012年那场大雨,即使是泄洪过境,恼包村也能快速排水清淤,将损失降到最低。

洪水刚过,村民韩珍其就跟着村里的施工队,到敖包山下重新搭建被洪水冲走的蒙古包和人行栈道。他说:“村里人的房子都没有出现问题,家里不用担心,大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帮着恢复外围的文旅设施。”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得有扛得住大自然考验的实力。这种实力,从小处说是一个村的领导班子对于村民的责任感、对于政策把握的敏锐度;从大的方面说,是一个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的实效、是一个地区农村发展韧性的体现。
如今的恼包村,已成为大青山脚下最早成名的网红村,依托身后的大青山和敕勒川草原,村“两委”带领村民不断拓展农文旅产业,从游乐设施到餐饮民宿,从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节再到盛夏的音乐节……旅游旺季,恼包村相关产业每天经营收入都超300万元。
求索,发展思考
泄洪道上的网红村何去何从?恼包村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报道组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乡村借着农文旅东风成为“网红”,却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力不从心”。2024年夏季,贵州省镇远古镇因暴雨侵袭,排水管网不堪重负,全面瘫痪。洪水所到之处,商户损失惨重,大量商品、家具被洪水卷走,店内水电设施、装修被彻底破坏。同年夏季,湖北省恩施宣恩县的狮子关景区遭遇暴雨极端天气,景区中一辆商务车在通过水上浮桥时失控,冲破护栏落入水中,5人遇难……这些案例都在警示,乡村发展不能只看“流量”,更要筑牢“根基”。
恼包村的实践证明,网红经济发展与防灾能力并非对立。通过前瞻性规划、硬核基建投入,既能接住农文旅产业的“金山银山”,也能扛住自然风险的“狂风暴雨”。从 2012年的水患到如今的农文旅标杆,恼包村背后是“防患于未然”的发展智慧——把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农文旅产业的“隐形地基”,把应急机制视作乡村治理的“常规科目”。
未来,极端天气还会出现,像恼包村这样地处生态敏感区的乡村,更需在“网红”光环下保持清醒,既要让游客看到敕勒川草原的诗意,也要让村民守住家门口的平安。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在发展中守牢底线,在安稳中拥抱未来。
采访后记:
从恼包村去往“二里半”堤坝的路上,记者看到了被洪水刮倒的电线杆,还有树梢上挂着淤泥的小松树……这些景象,与恼包村里已然整洁一新的街道、人流穿梭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走回村里时,阳光穿过云层落在刚刚消杀过的游乐设施,我们朝着过山车上不认识的游客挥着手。路边的商户们聊着前两天的洪水过村,语气里没有后怕,反倒带着几分笃定——或许这就是经历过考验的村庄才有的底气。
这种底气,来自村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面对突发山洪,恼包村党总支迅速响应,以“早部署、快行动”彰显基层堡垒作用。从接到预警后成立防汛领导小组,到第一时间布控关键险点、加固堤坝;从有序疏散滞留各地游客,到党员干部冲锋一线排涝清淤,党组织始终是抢险排涝的核心力量。党员干部奋战三天三夜,村民团结一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旗所指就是攻坚方向”。
这种底气,来自恼包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无二的排水系统、坚固的堤坝工程、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正是多年来践行“生态优先、安全为本”发展理念的成果,为抵御灾害提供了硬件保障。
这种底气,来自村里坚实的经济基础。如今的恼包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万多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两委”还为全体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发放水电暖和助学补贴。这种共同富裕带来的不仅是防汛物资储备的充裕,更凝聚了全体村民“守护家园”的共同体意识。
恼包村用一场漂亮的防洪“战役”,交出了一份基层治理的优异答卷。这份答卷里,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有“党建引领、众志成城”的力量,有“未雨绸缪、科学规划”的智慧,更有“发展为民、共富共享”的担当。
洪水已经退去,但恼包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变迁——当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基础设施筑牢生活的“安全网”、特色产业激活现代化乡村的“原动力”,即使再大的风雨,也挡不住乡村振兴的步伐。
正如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所说:“我们有信心让恼包人的生活更美好。”

这信心,来自每一个奋斗的恼包人,更来自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对“人民幸福”的坚定承诺。


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冯燕平 李海珍王英高宏鑫 /文图)

附件: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蒙ICP备09004058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党政机关 政府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