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 区委
人大 人大
政府 政府
政协 政协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登录 / 注册
长辈版
暖心专区
无障碍模式
集约化站群 集约化站群

旗县区

  • 土默特左旗
  • 托克托县
  • 和林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新城区
  • 回民区
  • 玉泉区
  • 赛罕区

委办局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局
  • 科学技术局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局
  • 民政局
  • 司法局
  • 财政局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自然资源局
  • 生态环境局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交通运输局
  • 水务局
  • 农牧局
  • 商务局
  • 文化旅游广电局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应急管理局
  • 审计局
  • 外事办公室
  •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疗保障局
  • 信访局
  • 市城市管理局
  • 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开发区

  •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和林格尔新区

其他

  • 呼和浩特市地铁
  •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
蒙古文版蒙古文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退出长辈版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城要闻
特色实践活动“点亮” 学生暑期生活
发布时间:2025-07-31 10:20 点击量:68
来源: 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暑假期间,呼和浩特市的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了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通过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亲手耕耘中感受自然韵律,在场馆研学中触摸文化脉络,在实践课堂中传承非遗技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沉浸中收获知识、技能与成长的快乐。

田间课堂:感受劳动之美

豆角垂藤,番茄泛红,青椒缀枝……暑假期间,赛罕区科尔沁南路小学耕读苑的“晴空教室”劳动基地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片由师生与家长共同照料的土地,迎来了首季收获。作为该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场地,从耕耘到收获,这片土地完整地记录了学生们用汗水浇灌的成长轨迹。

“从春耕时翻土播种,到如今亲手摘菜,孩子们的成长比丰收更让人惊喜。”该校老师赵志静蹲在田垄边,看着学生们小心翼翼地采摘,欣慰地对记者说。作为学校深耕劳动教育的特色场地,“晴空教室”始终秉持“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理念,让“劳育·耕读”课程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田间地头体验生活

在劳动基地,五年级学生李桐正踮着脚摘豆角,“原来蔬菜成熟要经历这么多步骤!”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告诉记者,“蔬菜没成熟前我觉得每天照顾菜苗太麻烦了,现在才知道,没有每天的浇水、除草,根本长不出这么好的菜。”

劳动教育的课堂不止于田间。赵志静指着一片舒展的番茄叶介绍:“我们将课本知识融入实践中,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所学。在阳光照耀下,孩子们通过观察蔬菜叶片,能更好理解科学课上学到的光合作用知识;当语文课上读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再回到田间体验,孩子们的感悟就更深刻了。”

如今,孩子们穿梭在田垄间,将收获的蔬菜仔细打包,准备分享给同学和老师。“‘晴空教室’最大的意义,是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赵志静告诉记者,孩子们在泥土里触摸自然规律,在汗水中懂得劳动价值,在分享中体会团结协作,这些知识都是书本无法替代的成长。

据了解,赛罕区科尔沁南路小学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延伸开展标本制作、美食烹饪等活动。“我们希望让耕读教育在四季流转中持续生长,让孩子们在泥土与书香里,成长为爱劳动、懂生活的新时代少年。”赵志静说。

场馆研学:触摸历史脉络

如果说“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们有了深刻感受,那么走进博物馆与历史文物对话,则让学生们触摸到了文明传承的脉搏。近日,赛罕区南门外小学五(4)班的学生们走进永盛钱币博物馆,开启了暑期社会实践之旅。

一踏入博物馆,琳琅满目的钱币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大家看这枚刀币,”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枚造型奇特的青铜钱币讲解道,“它来自战国时期的燕国,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方便携带,更是当时国家权力和地域文化的象征。”学生们纷纷凑近展柜,有的认真记录,有的小声讨论,眼神里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佩。讲解员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钱币的形态变化,更读懂了其背后所承载的朝代更迭、经济脉络和文化交融。“原来小小的钱币里藏着这么大的学问!”学生张伟在参观间隙兴奋地对记者说,“以前只知道买东西要用到钱,没想到每一枚钱币都像一本历史书。”

孩子们与文物对话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用宣纸和墨汁制作了唐宋钱币拓片。“敲击时要轻重均匀,才能留下清晰的纹路。”讲解员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拓印技术的历史渊源。学生赵志轩兴奋地说:“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这些钱币图片,今天亲手拓印后,才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带队老师表示,这份亲手“复制”的体验,让历史瞬间变得触手可及,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在实践中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暑假期间,新城区山水小学二(5)中队的少先队员代表们走进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开展了“行走的课堂”主题实践活动。

“老师,这个骑马的人为什么举着弓箭?他是要去打猎吗?”一位学生指着一件展现游牧民族英姿的雕塑,迫不及待地向讲解员提问。讲解员解释道:“你观察得很仔细,这展现的是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勇敢精神,弓箭不仅是狩猎工具,也是力量和自由的象征。”面对一件件风格各异的雕塑作品,讲解员细致的解答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理解艺术与文化的窗口,让他们与静默的雕塑产生了生动的对话。

在雕塑创作体验区,学生们以“我理解的文化符号”为主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化身小小雕塑家进行创作。他们有的借鉴了馆内展品的元素,有的则天马行空地发挥创意,将心中的神话传说融入其中。现场充满了笑声,一块块简单的陶泥在学生们的手中逐渐变成承载着独特文化记忆的“符号”。

“今天的活动太有意思了!我不仅看到了好多雕塑,了解了它们的故事,还动手制作了雕塑!”参与活动的学生说。带队辅导员李老师表示:“‘行走的课堂’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围墙。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孩子们的眼睛是亮的,问题是有深度的,创作是充满灵性的。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热爱美、探寻美、理解本土文化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

非遗传承:匠心哺育新芽

“同学们,葫芦雕刻讲究‘心手合一’,下刀前要在心里把图案走3遍,运刀时才能稳。”近日,在新城区讨思浩小学开展的“一瓢一匠心,一刻一传承——‘新三艺’葫芦雕刻焕新”暑期实践课堂上,该校五年级的10名学生在老师郭宇的带领下,首次体验了这项非遗技艺。通过指尖的触感,将传统文化的印记深深“刻”进心里。

传授葫芦雕刻技艺

教室展示台上,形态各异的葫芦雕刻作品一字排开:憨态可掬的瑞兽、精致繁复的花鸟、寓意吉祥的纹样……配合着老师的讲解与视频资料,葫芦雕刻技艺跨越千年的历史脉络、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逐渐清晰起来。学生们围拢在展示台前,目光被牢牢吸引,不时发出惊叹。他们小心翼翼地传递、端详,对即将开始的雕刻充满期待。

在动手环节,学生们对照图谱,先用铅笔打底稿,再一点点推动刻刀。起初,歪斜的线条、深浅不一的刻痕让一些学生皱起了眉头。“没关系,慢慢来,多试几次就找到感觉了。”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精准点拨下,学生们逐渐放松下来。教室里传来刻刀与葫芦摩擦的细微声响,每个人都在全神贯注地雕琢手中的葫芦。“刚开始手抖得厉害,但老师说‘慢工出细活’,现在我已经能刻出完整的花纹了!”学生王明宇兴奋地说。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制作出了初具雏形的葫芦作品,这不仅是一次动手实践的成果,更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希望他们通过亲手制作,真正理解非遗的内涵。”郭宇说。

非遗传承的活力,离不开各类社会机构的创新参与。呼和浩特城市规划馆推出的“非遗+N”模式,通过非遗传承与项目展示、将文创开发、研学培训等深度融合,使其以更丰富的形态走进生活,目前已吸引12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参与。“我们不只是展示,更要让非遗‘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规划馆负责人介绍,呼和浩特城市规划馆联合安达研学机构开发了皮艺、蛋雕等10门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创新。

这个夏天,学生们用好奇打量传统,用双手触摸历史,用创意连接古今。多元化的暑假活动,让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学会观察、思考与担当,在体验中完成对世界的认知升级。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佟昕(实习生)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
附件: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打印 保存
分享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中国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新城区政府机构
其他组织机构
  1. 新城区人大
  2. 新城区政协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
  1. 土左旗
  2. 托克托县
  3. 和林县
  4. 清水河县
  5. 武川县
  6. 回民区
  7. 玉泉区
  8. 赛罕区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蒙ICP备09004058号-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积分查询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E-mail:xcwl605@163.com 网站技术维护电话:0471-6218605  
大美新城

新城发布

大美新城

大美新城

清风新城

清风新城

云上新城APP

无障碍模式 长者模式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城要闻

特色实践活动“点亮” 学生暑期生活

发布日期:2025-07-31 10:20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暑假期间,呼和浩特市的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了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通过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亲手耕耘中感受自然韵律,在场馆研学中触摸文化脉络,在实践课堂中传承非遗技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沉浸中收获知识、技能与成长的快乐。

田间课堂:感受劳动之美

豆角垂藤,番茄泛红,青椒缀枝……暑假期间,赛罕区科尔沁南路小学耕读苑的“晴空教室”劳动基地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片由师生与家长共同照料的土地,迎来了首季收获。作为该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场地,从耕耘到收获,这片土地完整地记录了学生们用汗水浇灌的成长轨迹。

“从春耕时翻土播种,到如今亲手摘菜,孩子们的成长比丰收更让人惊喜。”该校老师赵志静蹲在田垄边,看着学生们小心翼翼地采摘,欣慰地对记者说。作为学校深耕劳动教育的特色场地,“晴空教室”始终秉持“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理念,让“劳育·耕读”课程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田间地头体验生活

在劳动基地,五年级学生李桐正踮着脚摘豆角,“原来蔬菜成熟要经历这么多步骤!”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告诉记者,“蔬菜没成熟前我觉得每天照顾菜苗太麻烦了,现在才知道,没有每天的浇水、除草,根本长不出这么好的菜。”

劳动教育的课堂不止于田间。赵志静指着一片舒展的番茄叶介绍:“我们将课本知识融入实践中,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所学。在阳光照耀下,孩子们通过观察蔬菜叶片,能更好理解科学课上学到的光合作用知识;当语文课上读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再回到田间体验,孩子们的感悟就更深刻了。”

如今,孩子们穿梭在田垄间,将收获的蔬菜仔细打包,准备分享给同学和老师。“‘晴空教室’最大的意义,是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赵志静告诉记者,孩子们在泥土里触摸自然规律,在汗水中懂得劳动价值,在分享中体会团结协作,这些知识都是书本无法替代的成长。

据了解,赛罕区科尔沁南路小学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延伸开展标本制作、美食烹饪等活动。“我们希望让耕读教育在四季流转中持续生长,让孩子们在泥土与书香里,成长为爱劳动、懂生活的新时代少年。”赵志静说。

场馆研学:触摸历史脉络

如果说“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们有了深刻感受,那么走进博物馆与历史文物对话,则让学生们触摸到了文明传承的脉搏。近日,赛罕区南门外小学五(4)班的学生们走进永盛钱币博物馆,开启了暑期社会实践之旅。

一踏入博物馆,琳琅满目的钱币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大家看这枚刀币,”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枚造型奇特的青铜钱币讲解道,“它来自战国时期的燕国,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方便携带,更是当时国家权力和地域文化的象征。”学生们纷纷凑近展柜,有的认真记录,有的小声讨论,眼神里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佩。讲解员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钱币的形态变化,更读懂了其背后所承载的朝代更迭、经济脉络和文化交融。“原来小小的钱币里藏着这么大的学问!”学生张伟在参观间隙兴奋地对记者说,“以前只知道买东西要用到钱,没想到每一枚钱币都像一本历史书。”

孩子们与文物对话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用宣纸和墨汁制作了唐宋钱币拓片。“敲击时要轻重均匀,才能留下清晰的纹路。”讲解员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拓印技术的历史渊源。学生赵志轩兴奋地说:“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这些钱币图片,今天亲手拓印后,才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带队老师表示,这份亲手“复制”的体验,让历史瞬间变得触手可及,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在实践中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暑假期间,新城区山水小学二(5)中队的少先队员代表们走进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开展了“行走的课堂”主题实践活动。

“老师,这个骑马的人为什么举着弓箭?他是要去打猎吗?”一位学生指着一件展现游牧民族英姿的雕塑,迫不及待地向讲解员提问。讲解员解释道:“你观察得很仔细,这展现的是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勇敢精神,弓箭不仅是狩猎工具,也是力量和自由的象征。”面对一件件风格各异的雕塑作品,讲解员细致的解答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理解艺术与文化的窗口,让他们与静默的雕塑产生了生动的对话。

在雕塑创作体验区,学生们以“我理解的文化符号”为主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化身小小雕塑家进行创作。他们有的借鉴了馆内展品的元素,有的则天马行空地发挥创意,将心中的神话传说融入其中。现场充满了笑声,一块块简单的陶泥在学生们的手中逐渐变成承载着独特文化记忆的“符号”。

“今天的活动太有意思了!我不仅看到了好多雕塑,了解了它们的故事,还动手制作了雕塑!”参与活动的学生说。带队辅导员李老师表示:“‘行走的课堂’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围墙。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孩子们的眼睛是亮的,问题是有深度的,创作是充满灵性的。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热爱美、探寻美、理解本土文化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

非遗传承:匠心哺育新芽

“同学们,葫芦雕刻讲究‘心手合一’,下刀前要在心里把图案走3遍,运刀时才能稳。”近日,在新城区讨思浩小学开展的“一瓢一匠心,一刻一传承——‘新三艺’葫芦雕刻焕新”暑期实践课堂上,该校五年级的10名学生在老师郭宇的带领下,首次体验了这项非遗技艺。通过指尖的触感,将传统文化的印记深深“刻”进心里。

传授葫芦雕刻技艺

教室展示台上,形态各异的葫芦雕刻作品一字排开:憨态可掬的瑞兽、精致繁复的花鸟、寓意吉祥的纹样……配合着老师的讲解与视频资料,葫芦雕刻技艺跨越千年的历史脉络、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逐渐清晰起来。学生们围拢在展示台前,目光被牢牢吸引,不时发出惊叹。他们小心翼翼地传递、端详,对即将开始的雕刻充满期待。

在动手环节,学生们对照图谱,先用铅笔打底稿,再一点点推动刻刀。起初,歪斜的线条、深浅不一的刻痕让一些学生皱起了眉头。“没关系,慢慢来,多试几次就找到感觉了。”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精准点拨下,学生们逐渐放松下来。教室里传来刻刀与葫芦摩擦的细微声响,每个人都在全神贯注地雕琢手中的葫芦。“刚开始手抖得厉害,但老师说‘慢工出细活’,现在我已经能刻出完整的花纹了!”学生王明宇兴奋地说。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制作出了初具雏形的葫芦作品,这不仅是一次动手实践的成果,更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希望他们通过亲手制作,真正理解非遗的内涵。”郭宇说。

非遗传承的活力,离不开各类社会机构的创新参与。呼和浩特城市规划馆推出的“非遗+N”模式,通过非遗传承与项目展示、将文创开发、研学培训等深度融合,使其以更丰富的形态走进生活,目前已吸引12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参与。“我们不只是展示,更要让非遗‘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规划馆负责人介绍,呼和浩特城市规划馆联合安达研学机构开发了皮艺、蛋雕等10门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创新。

这个夏天,学生们用好奇打量传统,用双手触摸历史,用创意连接古今。多元化的暑假活动,让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学会观察、思考与担当,在体验中完成对世界的认知升级。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佟昕(实习生)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
附件: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蒙ICP备09004058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党政机关 政府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