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好人”何红手指轻触新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智能导览屏,调解室预约列表实时刷新。不远处,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张红艳驻足于家庭纠纷调解室门前,感叹道:“过去磨破嘴皮的事,现在有了专业阵地!”
这是新城区委宣传部邀请各行业先进典型代表参观新城区社会治理阵地的一幕。
2024年6月新城区正式启用的这座“解纷中枢”,将3700平方米空间转化为基层矛盾“终结战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接待、劳动仲裁、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管理五项服务内容在此熔铸成一体,搭载“1厅+8室+N窗”的服务引擎,让居民踏进一扇门便能启动全链条解纷程序。
“我们坚持‘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的理念,积极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新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向代表们介绍,中心通过规范化建设和运行,整合了12345热线、网格员巡查、AI监控等12类数据源,构建起上下贯通的三级综治体系。
在这里,群众可以享受到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行政复议等一站式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空间革命的深层逻辑在于机制再造。中心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到”模式,9个政府部门与6个专业调解组织在此共治。当物业公司与业主在调解室对峙时,住建部门专员同步连线法律专家工作站,三小时便完成双方权责关系的专业界定,让矛盾纠纷得以高效化解。
中心运行以来,新城区综治中心共接待来访办事群众9820人次,受理各类事项5455件。其中,一起因物业费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在中心的多方协调下,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业主们感慨地表示:“以前遇到问题,我们不知道该找谁。现在好了,有了这个中心,我们的诉求有人听、有人管、有人办。”
事实上,新城区坚持预防为先的工作理念,围绕“织牢基层基础网底”任务,将“枫桥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新打造了“15分钟矛盾纠纷化解圈”。在这个圈子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圆心,网格驿站、物业办公室、楼栋议事角是辐射点。居民出了家门,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找到一个说理的地方。
不仅如此,新城区各街道广泛召集辖区热心居民组成社区治理队伍,让群众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大家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许多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问题迎刃而解。
“车东大妈”“老缸房义警”“老崔调解室”......一系列以社区志愿者为主要力量的基层治理格局在新城区已逐渐形成,社会志愿者与社区网格员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他们深入街巷院落,不仅在日常平安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也将“解矛盾、调纠纷”的触角更大范围地伸入到了群众身边。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中医的治疗理念用在社会治理之中,也有着异曲同工的相通之妙。正如预疾与治疾,相比事态的扩大和恶化,在矛盾纠纷的萌芽、初始阶段就予以化解,是解决矛盾纠纷更为有效经济的方式。
如今,行走在新城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社区义警骑着电动车穿梭巡逻,志愿者在“文明驿站”为快递小哥递上凉茶,网格员敲门入户……新城区正以“枫桥经验”为笔,绘就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当夕阳为青城镀上金边,“车东大妈”哼着小调回家。她们知道,明天又将有新的故事在社区里生长,那是关于和谐、关于温暖、关于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寻。新城区,正以它的实践,诠释着基层治理的新内涵,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青城篇章。
新城区委宣传部 梁良供稿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06-30 15:55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委宣传部
“青城好人”何红手指轻触新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智能导览屏,调解室预约列表实时刷新。不远处,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张红艳驻足于家庭纠纷调解室门前,感叹道:“过去磨破嘴皮的事,现在有了专业阵地!”
这是新城区委宣传部邀请各行业先进典型代表参观新城区社会治理阵地的一幕。
2024年6月新城区正式启用的这座“解纷中枢”,将3700平方米空间转化为基层矛盾“终结战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接待、劳动仲裁、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管理五项服务内容在此熔铸成一体,搭载“1厅+8室+N窗”的服务引擎,让居民踏进一扇门便能启动全链条解纷程序。
“我们坚持‘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的理念,积极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新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向代表们介绍,中心通过规范化建设和运行,整合了12345热线、网格员巡查、AI监控等12类数据源,构建起上下贯通的三级综治体系。
在这里,群众可以享受到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行政复议等一站式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空间革命的深层逻辑在于机制再造。中心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到”模式,9个政府部门与6个专业调解组织在此共治。当物业公司与业主在调解室对峙时,住建部门专员同步连线法律专家工作站,三小时便完成双方权责关系的专业界定,让矛盾纠纷得以高效化解。
中心运行以来,新城区综治中心共接待来访办事群众9820人次,受理各类事项5455件。其中,一起因物业费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在中心的多方协调下,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业主们感慨地表示:“以前遇到问题,我们不知道该找谁。现在好了,有了这个中心,我们的诉求有人听、有人管、有人办。”
事实上,新城区坚持预防为先的工作理念,围绕“织牢基层基础网底”任务,将“枫桥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新打造了“15分钟矛盾纠纷化解圈”。在这个圈子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圆心,网格驿站、物业办公室、楼栋议事角是辐射点。居民出了家门,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找到一个说理的地方。
不仅如此,新城区各街道广泛召集辖区热心居民组成社区治理队伍,让群众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大家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许多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问题迎刃而解。
“车东大妈”“老缸房义警”“老崔调解室”......一系列以社区志愿者为主要力量的基层治理格局在新城区已逐渐形成,社会志愿者与社区网格员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他们深入街巷院落,不仅在日常平安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也将“解矛盾、调纠纷”的触角更大范围地伸入到了群众身边。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中医的治疗理念用在社会治理之中,也有着异曲同工的相通之妙。正如预疾与治疾,相比事态的扩大和恶化,在矛盾纠纷的萌芽、初始阶段就予以化解,是解决矛盾纠纷更为有效经济的方式。
如今,行走在新城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社区义警骑着电动车穿梭巡逻,志愿者在“文明驿站”为快递小哥递上凉茶,网格员敲门入户……新城区正以“枫桥经验”为笔,绘就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当夕阳为青城镀上金边,“车东大妈”哼着小调回家。她们知道,明天又将有新的故事在社区里生长,那是关于和谐、关于温暖、关于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寻。新城区,正以它的实践,诠释着基层治理的新内涵,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青城篇章。
新城区委宣传部 梁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