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大青山,晚风拂过草尖的沙沙声清晰可闻。而山脚下的恼包村却灯火通明,摩天轮“恼包之眼”将夜空点亮,游乐园里笑声沸腾,人流如织。
游客举起手机,镜头里是白墙黛瓦的江南园林、欧式城堡与现代蒙古包的混搭奇景——这条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一夜轻松收获数千个“赞”。
这里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的恼包村,一个被贴上“网红”标签的北方村庄。当流量如潮水般涌来,它的A面是抖音热榜常客,B面则书写着一部乡风文明的进化史。白天是江南水乡,夜晚变童话王国,这个内蒙古村庄的“网红体质”下,藏着一本乡风文明“致富经”。
网红村的“A面”,是“北疆小江南”的标签。
“第一次刷到恼包村视频时,我以为就是个仿古小镇,结果来了才发现自己‘打脸’了!”陕西游客郑友友笑着回忆。2018年至今,他每年都来打卡,从最初的“江南水乡”游园,到民俗大集、摩天轮、音乐节,恼包村如同“养成系游戏”般持续升级。
2024年“五一”,恼包村曾创下单日21万人次的客流量纪录。村民们戏称:“连村口的牌楼都有粉丝排队合影。”
村西是青砖灰瓦的晋风院落,村东矗立着欧式楼宇;民俗大集飘着刀削面的香气,隔壁超现实风格的水世界正传来嬉闹声。
多元风格的混搭毫无违和,让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不禁感叹:“烟雨蒙蒙时,真以为穿越到古诗里的江南!”
网红村的“B面”,则是“不飘的底色”的承诺。
当流量狂欢褪去,恼包村最珍贵的底色浮出水面。在游客挤满游乐场时,村民索女正带着孙子走进文化大院。村史馆里陈列着独轮车、破陶罐和老照片,她指着泛黄的合影说:“孙儿们得知道,过去的恼包十年九涝,人均收入才1600元。”
这座在建设初期就落成的文化大院,藏着村子的精神内核。村史馆、民俗馆、成果馆围在一处,用老物件讲述着300年移民史与十年逆袭路。
文化设施建设“走在前”,乡风文明建设更不能“落在后”。“村子火了,可咱不能‘飘’!”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的这句话印在了村民们的心底。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节日里的恼包村总是独特而红火,非遗展示、社火表演、年货大集,村民们在新农村里感受着文明新风。
事实上,恼包村已经把乡风文明的滋养渗透在村民生活的点滴细节当中。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活动而组成的威风锣鼓队成了恼包村的“网红项目”,新农人用自己的方式宣传着新时代的好声音,一路唱进了首都的大舞台。
村民自编自演的二人台、三句半,把抵制高额彩礼、提倡崇尚科学、反对铺张浪费等村民们的生活点滴编成朗朗上口的台词,赢得台下掌声雷动,更让这些乡规民约变成村民们挂在嘴边、记在心头、做在当下的行为规范。
11支由老党员、村民代表、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恼包村的各个角落,帮助游客寻找失物、解决村民实际困难、维护活动现场秩序......在他们的努力下,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0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连续10年实现零信访。
在恼包村文明团结超市,村民杨丽娜用50积分兑换了一个电水壶,这些积分来自她主动清理门前垃圾、帮助引导游客得来的。“以前比谁家房子大,现在比谁家积分多!”她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恼包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立足大青山前坡和敕勒川草原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不仅从贫困村一跃成为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亿元的富裕村,更通过实施一系类移风易俗工作的创新做法,成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标杆与榜样。从“全国文明村镇”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十多项国字号荣誉为恼包村的发展标上注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却看得清醒:“网红会过气,文明才能长红。”
新城区委宣传部 梁良供稿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06-30 15:19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委宣传部
夏夜的大青山,晚风拂过草尖的沙沙声清晰可闻。而山脚下的恼包村却灯火通明,摩天轮“恼包之眼”将夜空点亮,游乐园里笑声沸腾,人流如织。
游客举起手机,镜头里是白墙黛瓦的江南园林、欧式城堡与现代蒙古包的混搭奇景——这条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一夜轻松收获数千个“赞”。
这里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的恼包村,一个被贴上“网红”标签的北方村庄。当流量如潮水般涌来,它的A面是抖音热榜常客,B面则书写着一部乡风文明的进化史。白天是江南水乡,夜晚变童话王国,这个内蒙古村庄的“网红体质”下,藏着一本乡风文明“致富经”。
网红村的“A面”,是“北疆小江南”的标签。
“第一次刷到恼包村视频时,我以为就是个仿古小镇,结果来了才发现自己‘打脸’了!”陕西游客郑友友笑着回忆。2018年至今,他每年都来打卡,从最初的“江南水乡”游园,到民俗大集、摩天轮、音乐节,恼包村如同“养成系游戏”般持续升级。
2024年“五一”,恼包村曾创下单日21万人次的客流量纪录。村民们戏称:“连村口的牌楼都有粉丝排队合影。”
村西是青砖灰瓦的晋风院落,村东矗立着欧式楼宇;民俗大集飘着刀削面的香气,隔壁超现实风格的水世界正传来嬉闹声。
多元风格的混搭毫无违和,让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不禁感叹:“烟雨蒙蒙时,真以为穿越到古诗里的江南!”
网红村的“B面”,则是“不飘的底色”的承诺。
当流量狂欢褪去,恼包村最珍贵的底色浮出水面。在游客挤满游乐场时,村民索女正带着孙子走进文化大院。村史馆里陈列着独轮车、破陶罐和老照片,她指着泛黄的合影说:“孙儿们得知道,过去的恼包十年九涝,人均收入才1600元。”
这座在建设初期就落成的文化大院,藏着村子的精神内核。村史馆、民俗馆、成果馆围在一处,用老物件讲述着300年移民史与十年逆袭路。
文化设施建设“走在前”,乡风文明建设更不能“落在后”。“村子火了,可咱不能‘飘’!”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的这句话印在了村民们的心底。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节日里的恼包村总是独特而红火,非遗展示、社火表演、年货大集,村民们在新农村里感受着文明新风。
事实上,恼包村已经把乡风文明的滋养渗透在村民生活的点滴细节当中。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活动而组成的威风锣鼓队成了恼包村的“网红项目”,新农人用自己的方式宣传着新时代的好声音,一路唱进了首都的大舞台。
村民自编自演的二人台、三句半,把抵制高额彩礼、提倡崇尚科学、反对铺张浪费等村民们的生活点滴编成朗朗上口的台词,赢得台下掌声雷动,更让这些乡规民约变成村民们挂在嘴边、记在心头、做在当下的行为规范。
11支由老党员、村民代表、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恼包村的各个角落,帮助游客寻找失物、解决村民实际困难、维护活动现场秩序......在他们的努力下,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0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连续10年实现零信访。
在恼包村文明团结超市,村民杨丽娜用50积分兑换了一个电水壶,这些积分来自她主动清理门前垃圾、帮助引导游客得来的。“以前比谁家房子大,现在比谁家积分多!”她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恼包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立足大青山前坡和敕勒川草原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不仅从贫困村一跃成为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亿元的富裕村,更通过实施一系类移风易俗工作的创新做法,成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标杆与榜样。从“全国文明村镇”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十多项国字号荣誉为恼包村的发展标上注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却看得清醒:“网红会过气,文明才能长红。”
新城区委宣传部 梁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