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 区委
人大 人大
政府 政府
政协 政协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登录 / 注册
长辈版
暖心专区
无障碍模式
集约化站群 集约化站群

旗县区

  • 土默特左旗
  • 托克托县
  • 和林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新城区
  • 回民区
  • 玉泉区
  • 赛罕区

委办局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局
  • 科学技术局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局
  • 民政局
  • 司法局
  • 财政局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自然资源局
  • 生态环境局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交通运输局
  • 水务局
  • 农牧局
  • 商务局
  • 文化旅游广电局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应急管理局
  • 审计局
  • 外事办公室
  •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疗保障局
  • 信访局
  • 市城市管理局
  • 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开发区

  •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和林格尔新区

其他

  • 呼和浩特市地铁
  •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
蒙古文版蒙古文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退出长辈版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城要闻
一盘棋的青城格局——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述评
发布时间:2025-06-18 10:27 点击量:68
来源: 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时间是史实的书写者。

站在“两个五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三载春秋,这座“青色之城”紧紧围绕建设实力之城、发展之城、美丽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市上下以热火朝天的干劲、攻坚克难的韧劲、比学赶超的拼劲,全面掀起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浪潮。

数据是鲜活有力的注释。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317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107.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1.34万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4.6%、30.2%。2024年专利授权量7855件,占内蒙古自治区专利授权总量的30.5%;优良空气天数比上年增加20天,达到312天……自2021年以来,接连捧回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三项“国字号”荣誉。国务院批复《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其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

这座“青色之城”,正铿锵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一

北魏郦道元行至《水经注》所载的“白道川”,也就是如今的呼和浩特平原,笔锋饱蘸大青山苍茫之色,将“塞北通衢”的雄浑气韵凝入史册。青色在五行中属木,对应春之始、生之机,广纳天地,包容万物。

以“青”为基,打通一条道路、布局一张网、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是呼和浩特的生动写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放眼未来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构建“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城市立体交通布局。如今,三环路87.8公里闭环舒展城市骨架,金海高架东接白塔国际机场、西联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让城西到机场的车程缩至20分钟;地下214公里供热管网织就“O型环网”,502个“吃水难”小区清泉入户;地上S43机场高速与高铁呼啸穿梭,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在轨道轰鸣中渐成现实。路网延伸处,铺就呼和浩特从“地理枢纽”向“经济动脉”的迈进之路,更踏响服务国家“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定位的坚实步伐。

道路畅通只是起点,方寸之间更见匠心。走在丝绸之路大道上,“赏花专线”巴士载满笑语;东护城河北街转角,新栽海棠、连翘酝酿着花期接力。城市在细节中雕琢诗意,1009座口袋公园星罗棋布,679公里绿道串联成网,从大黑河畔千亩花海到小草公园碱茅草甸,超过41个百分点的建成区绿地率让市民真正实现“推窗见绿、步行入园”。呼和浩特以千园绿意织就生态福祉,生动践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庄严承诺。作为内蒙古首个将DeepSeek大模型应用于城市大脑的地区,呼和浩特打通109个部门343个系统壁垒,52.6亿条数据汇聚成“城市神经”,以“一屏统揽、五级联动”的智慧中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的治理要求。如今,通过“爱青城”App,132项服务从“群众跑腿”变“掌上秒办”。查医保、约挂号、缴暖气费,甚至景区预约、停车导引,尽在方寸之间。

当“绣花功夫”融入城市基因、“人民至上”铸就发展底色,草原都市的豪迈从此多了份中国式现代化的细腻从容。从打通血脉到激活末梢,从硬件升级到智慧赋能,呼和浩特正以“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担当,将国家赋予的定位书写成市民窗前的灯火、脚下的坦途、指尖的便捷。

今日青城,高铁划破旷野的沉寂,无人机从航天经济开发区腾空而起,低空经济振翅欲飞;大黑河生态廊道的垂柳轻拂水面,与三环路的车流共绘动静相宜的长卷。从“功能完善”到“品质跃升”,呼和浩特记得千年驼铃的悠远,更懂得以一条路、一盏灯、一树花的名义,托起360万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笃定。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复兴蓝图上,呼和浩特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以人民福祉为墨,挥毫书写“美丽青城、草原都市”的现代化史诗!

二

2024年,全国百强城市排名榜,呼和浩特市从2021年的99位跃升至82位。

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首府坚定扛起政治责任,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宏伟蓝图中找定位、领任务,将自身发展置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考量。从2022年到2024年,全市重点项目连续三年实现“双一千”目标,每年实施重点项目超1000个,投资额更是逐年攀升,2022年完成1114亿元,2023年达到1355亿元,2024年突破1500亿元,2025年将冲刺1700亿元以上。生物发酵能力达9.4万立方米,辅酶Q10、金霉素、黄原胶产量分别占全球75%、70%、15%;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2137.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接近40%……这一张张“成绩单”正是决策者以“将常委会会议开到工业园区”的务实作风,引领全市上下“政企同心谋发展”生动实践的结晶和缩影。

呼和浩特市锚定新质生产力,前瞻性地厘清产业发展思路。一方面筑“强”根基,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另一方面循“新”而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构建面向未来的硬核竞争力。

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数字化生产线正以每分钟12000包的速度高效运转,AI质量检测系统如同“火眼金睛”守护着每一滴奶的品质。

“实现奶粉研发的自信自强,是我们这一代奶粉研发人的使命。”来自伊利奶粉事业部的陈青山有着“中国奶爸”之称,他带领团队深耕伊利中国母乳数据库,成功攻克了母乳核苷酸添加比例及功效验证的科技难关,赢得市场高度认可。

以陈青山为代表的科研力量,正是呼和浩特依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等平台,驱动“六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304亿元的关键支撑。

在和林格尔新区,数据洪流奔涌汇聚,算力企业星罗棋布。目前全市算力规模已近7万P,智能算力占比高达95%。这不仅为本地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算力引擎”,更是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版图的关键棋子。

航天经济开发区实现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北斗应用“从无到有”的突破;中欧班列累计开通17条线路,发运量从2021年的1列增加至2024年的120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注册企业超200家,贸易额突破20亿元……

一幅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创新产业画卷在青城大地铺陈开来,以“一廊两轴五带”为笔,首府系统谋划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青城十六景”如珍珠般串联起散落的历史遗珍,32个新潮地标成为网红打卡点。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寻常生活;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公园,向世人揭开了史前文明的厚重一页;当周杰伦演唱会的旋律点燃夜空、当凤凰传奇引发万人大合唱、当龙舟赛在大黑河上竞逐争先、当东护城河北街的灯火与宽巷子升腾的美食香气交织弥漫,首府活力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喷薄而出,直抵人心……这些文旅融合的生动场景,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北疆文化的宏大叙事中,找到了持久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

生于青城长于青城、上大学也在青城的内蒙古工业大学2023届毕业生李哲旭(化名)怎么也没想到,毕业后能在家门口成为华为的员工。呼和浩特人居环境的提升与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吸引毕业生留呼的“强磁场”。

得益于这座城市产业升级带来的岗位扩容和大学生“留呼工程”系列政策的精准发力,内蒙古工业大学与呼和浩特市人社局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三年来,该校留呼就业毕业生占留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学生的比例从42.31%提升至50.75%。

“来了就是呼和浩特人”,这句承诺背后是真金白银的诚意。“人才强市25条”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青年才俊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大门。高额安家补贴和科研启动资金,人才公寓与公租房的“组合拳”,让高层次人才不再为“面包”发愁。从上海来呼落户的青年科学家夏季风指着实验室窗外的大青山说:“这里不仅给了我科研的土壤,更给了我生活的诗意。”

人口是城市活力的密码,当“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提前三年完成、13.7万名大学生在呼就业创业,当二胎家庭捧着生育补贴露出笑容,当“免陪照护”试点工作推行后给“上有老下有小”的干事创业者不断“解套”……首府用务实包容的行动,吸引着众多有志青年扎根这里。

聚焦群众“看好病”的需求,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首都优质医疗资源,呼和浩特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引擎,借力“京蒙协作”引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等提能增效,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落地生根,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显著增强,“大病不出区”的愿景逐步成为现实。着眼群众“方便看病”的诉求,呼和浩特市基层医疗网底越织越密,通过“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机制引才留才,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准对接重点人群。医联体建设与远程医疗深度融合,三甲医院专家“云端”下沉,基层首诊率大幅提升,“小病在社区、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围绕着教育资源从“保障本地”向“服务全区”转变、基础教育从“空间均衡”向“质量均衡”转变、师资资源培养从“本土成长”向“全国选拔”转变,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高标准新改扩建学校项目104个,累计新增优质学位5万余个,新增规模创全区近十年之最。面向全国招聘引进优秀教育人才3947名,其中北大、清华等985和“双一流”毕业生1247名,占比接近32个百分点。依托京蒙教育协作引入国内知名学校联合开办中央民大附中分校、首师大实验小学、北大金秋实验学校、北京一〇一中学分校,联合驻呼高校开办内大附中、师大附属云谷学校等11所附属学校,建成66所“四个一”工程标杆校,“名校+”教育集团达到87个。在全区率先推行“阳光招生”“公民同招”改革,率先试点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户籍限制,10万名随迁子女顺利就学,首府“教育虹吸”效应进一步凸显。

全国文明城市是评价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每一项测评指标都是国家最高标准,涵盖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呼和浩特用13年的坚持摘得桂冠,不仅是对决策层过去五年执政绩效的民意认同,更是全社会对下一个五年的倾力支持,因为决策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众志成城的“集体智慧”、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和鞠躬尽瘁的“旗手品格”。

四

拉开新换的窗帘,姚文志深吸了一口气:“瞧瞧这空气,甜丝丝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姚府村的清晨,白雾在晨光里逐渐消散。

这份“甜”源自一场告别,随着最后一道山梁被大唐长输热源南线穿透,中心城区100%清洁供暖的“一张网”彻底剜除了每年23万吨煤渣,让“青城蓝”成为四季不变的底色。

大黑河畔,大黑河尾水湿地净化工程项目负责人庞建国蹲在再生水注水口旁,看着再生水喷涌而出。曾经的黑臭河道,如今凭借土壤渗滤、仿自然湿地、生态净化塘的多重净化重生智慧,华丽转身为市民推窗可见的公园绿地,每年临近冬季,附近会吸引近千只赤麻鸭,雾凇奇景更让游客直呼“‘千岛湖’分湖!”

在敕勒川草原,现代版的《敕勒歌》画卷正徐徐铺展。乌兰牧骑的红色裙裾在金色草浪间旋转起舞,令来自北京的游客惊叹:“快看,活的《敕勒歌》!”谁能想到,这片托起舞姿的千亩草海,曾是砂石啃噬的疮疤,经过10年休养生息和“土壤改良+植被重构+智能灌溉”的智慧妙笔,让草原碳汇能力持续提升,生动印证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的科学论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环颈雉、麋鹿、普氏野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红隼等陆续回归大青山,曾近乎绝迹的野狍、黄羊重返山林。这些生灵的回归,正是呼和浩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鲜活答卷。

生态向好更直接转化为发展的动能。大青山山脚下的村庄面貌一新,水泉村、野马图村、讨思浩村、生盖营村等24个各具特色的村庄发展起风光秀美、业态前沿、特色鲜明的文旅产业,沿山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创收约4.51亿元,日渐红火的旅游业让村民们的钱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撑起这片蓝天碧水与敕勒美景的坚实脊梁,是横亘城北的大青山。不久前,“感谢大青山”的热搜,让人们读懂了守护这座山的深层价值。当狂风再度席卷北国,呼和浩特的天空却呈现出奇异的“4K高清”。这“感谢大青山”的热搜,是人民群众对筑牢生态屏障这一“国之大者”最朴素的共鸣。

从“黄沙遮天日”到“绿野繁花无尽头”,呼和浩特自2012年启动“绿色革命”以来,关停污染企业、恢复林地草原、义务植树百万株……依托国家生态工程,大青山前坡80%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超50%,142.2万亩林地与171.45万亩草地交织,铸就首府“绿肺”屏障,将习近平总书记“构筑万里绿色长城”的嘱托镌刻在北疆大地。

青色,是敕勒川的牧草新芽,是乳业罐装线的智能闪光,是算力机房的数字脉搏,更是北疆文脉的永恒底色。首府以“青”为魂,将产业之兴、生态之美、人居之乐、开放之志、文化之韵编织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维故事,为时代展现出酣畅淋漓的呼和浩特精神。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
附件: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打印 保存
分享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中国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新城区政府机构
其他组织机构
  1. 新城区人大
  2. 新城区政协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
  1. 土左旗
  2. 托克托县
  3. 和林县
  4. 清水河县
  5. 武川县
  6. 回民区
  7. 玉泉区
  8. 赛罕区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蒙ICP备09004058号-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积分查询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E-mail:xcwl605@163.com 网站技术维护电话:0471-6218605  
大美新城

新城发布

大美新城

大美新城

清风新城

清风新城

云上新城APP

无障碍模式 长者模式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城要闻

一盘棋的青城格局——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述评

发布日期:2025-06-18 10:27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时间是史实的书写者。

站在“两个五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三载春秋,这座“青色之城”紧紧围绕建设实力之城、发展之城、美丽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市上下以热火朝天的干劲、攻坚克难的韧劲、比学赶超的拼劲,全面掀起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浪潮。

数据是鲜活有力的注释。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317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107.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1.34万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4.6%、30.2%。2024年专利授权量7855件,占内蒙古自治区专利授权总量的30.5%;优良空气天数比上年增加20天,达到312天……自2021年以来,接连捧回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三项“国字号”荣誉。国务院批复《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其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

这座“青色之城”,正铿锵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一

北魏郦道元行至《水经注》所载的“白道川”,也就是如今的呼和浩特平原,笔锋饱蘸大青山苍茫之色,将“塞北通衢”的雄浑气韵凝入史册。青色在五行中属木,对应春之始、生之机,广纳天地,包容万物。

以“青”为基,打通一条道路、布局一张网、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是呼和浩特的生动写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放眼未来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构建“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城市立体交通布局。如今,三环路87.8公里闭环舒展城市骨架,金海高架东接白塔国际机场、西联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让城西到机场的车程缩至20分钟;地下214公里供热管网织就“O型环网”,502个“吃水难”小区清泉入户;地上S43机场高速与高铁呼啸穿梭,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在轨道轰鸣中渐成现实。路网延伸处,铺就呼和浩特从“地理枢纽”向“经济动脉”的迈进之路,更踏响服务国家“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定位的坚实步伐。

道路畅通只是起点,方寸之间更见匠心。走在丝绸之路大道上,“赏花专线”巴士载满笑语;东护城河北街转角,新栽海棠、连翘酝酿着花期接力。城市在细节中雕琢诗意,1009座口袋公园星罗棋布,679公里绿道串联成网,从大黑河畔千亩花海到小草公园碱茅草甸,超过41个百分点的建成区绿地率让市民真正实现“推窗见绿、步行入园”。呼和浩特以千园绿意织就生态福祉,生动践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庄严承诺。作为内蒙古首个将DeepSeek大模型应用于城市大脑的地区,呼和浩特打通109个部门343个系统壁垒,52.6亿条数据汇聚成“城市神经”,以“一屏统揽、五级联动”的智慧中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的治理要求。如今,通过“爱青城”App,132项服务从“群众跑腿”变“掌上秒办”。查医保、约挂号、缴暖气费,甚至景区预约、停车导引,尽在方寸之间。

当“绣花功夫”融入城市基因、“人民至上”铸就发展底色,草原都市的豪迈从此多了份中国式现代化的细腻从容。从打通血脉到激活末梢,从硬件升级到智慧赋能,呼和浩特正以“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担当,将国家赋予的定位书写成市民窗前的灯火、脚下的坦途、指尖的便捷。

今日青城,高铁划破旷野的沉寂,无人机从航天经济开发区腾空而起,低空经济振翅欲飞;大黑河生态廊道的垂柳轻拂水面,与三环路的车流共绘动静相宜的长卷。从“功能完善”到“品质跃升”,呼和浩特记得千年驼铃的悠远,更懂得以一条路、一盏灯、一树花的名义,托起360万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笃定。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复兴蓝图上,呼和浩特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以人民福祉为墨,挥毫书写“美丽青城、草原都市”的现代化史诗!

二

2024年,全国百强城市排名榜,呼和浩特市从2021年的99位跃升至82位。

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首府坚定扛起政治责任,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宏伟蓝图中找定位、领任务,将自身发展置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考量。从2022年到2024年,全市重点项目连续三年实现“双一千”目标,每年实施重点项目超1000个,投资额更是逐年攀升,2022年完成1114亿元,2023年达到1355亿元,2024年突破1500亿元,2025年将冲刺1700亿元以上。生物发酵能力达9.4万立方米,辅酶Q10、金霉素、黄原胶产量分别占全球75%、70%、15%;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2137.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接近40%……这一张张“成绩单”正是决策者以“将常委会会议开到工业园区”的务实作风,引领全市上下“政企同心谋发展”生动实践的结晶和缩影。

呼和浩特市锚定新质生产力,前瞻性地厘清产业发展思路。一方面筑“强”根基,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另一方面循“新”而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构建面向未来的硬核竞争力。

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数字化生产线正以每分钟12000包的速度高效运转,AI质量检测系统如同“火眼金睛”守护着每一滴奶的品质。

“实现奶粉研发的自信自强,是我们这一代奶粉研发人的使命。”来自伊利奶粉事业部的陈青山有着“中国奶爸”之称,他带领团队深耕伊利中国母乳数据库,成功攻克了母乳核苷酸添加比例及功效验证的科技难关,赢得市场高度认可。

以陈青山为代表的科研力量,正是呼和浩特依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等平台,驱动“六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304亿元的关键支撑。

在和林格尔新区,数据洪流奔涌汇聚,算力企业星罗棋布。目前全市算力规模已近7万P,智能算力占比高达95%。这不仅为本地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算力引擎”,更是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版图的关键棋子。

航天经济开发区实现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北斗应用“从无到有”的突破;中欧班列累计开通17条线路,发运量从2021年的1列增加至2024年的120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注册企业超200家,贸易额突破20亿元……

一幅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创新产业画卷在青城大地铺陈开来,以“一廊两轴五带”为笔,首府系统谋划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青城十六景”如珍珠般串联起散落的历史遗珍,32个新潮地标成为网红打卡点。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寻常生活;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公园,向世人揭开了史前文明的厚重一页;当周杰伦演唱会的旋律点燃夜空、当凤凰传奇引发万人大合唱、当龙舟赛在大黑河上竞逐争先、当东护城河北街的灯火与宽巷子升腾的美食香气交织弥漫,首府活力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喷薄而出,直抵人心……这些文旅融合的生动场景,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北疆文化的宏大叙事中,找到了持久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

生于青城长于青城、上大学也在青城的内蒙古工业大学2023届毕业生李哲旭(化名)怎么也没想到,毕业后能在家门口成为华为的员工。呼和浩特人居环境的提升与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吸引毕业生留呼的“强磁场”。

得益于这座城市产业升级带来的岗位扩容和大学生“留呼工程”系列政策的精准发力,内蒙古工业大学与呼和浩特市人社局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三年来,该校留呼就业毕业生占留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学生的比例从42.31%提升至50.75%。

“来了就是呼和浩特人”,这句承诺背后是真金白银的诚意。“人才强市25条”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青年才俊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大门。高额安家补贴和科研启动资金,人才公寓与公租房的“组合拳”,让高层次人才不再为“面包”发愁。从上海来呼落户的青年科学家夏季风指着实验室窗外的大青山说:“这里不仅给了我科研的土壤,更给了我生活的诗意。”

人口是城市活力的密码,当“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提前三年完成、13.7万名大学生在呼就业创业,当二胎家庭捧着生育补贴露出笑容,当“免陪照护”试点工作推行后给“上有老下有小”的干事创业者不断“解套”……首府用务实包容的行动,吸引着众多有志青年扎根这里。

聚焦群众“看好病”的需求,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首都优质医疗资源,呼和浩特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引擎,借力“京蒙协作”引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等提能增效,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落地生根,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显著增强,“大病不出区”的愿景逐步成为现实。着眼群众“方便看病”的诉求,呼和浩特市基层医疗网底越织越密,通过“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机制引才留才,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准对接重点人群。医联体建设与远程医疗深度融合,三甲医院专家“云端”下沉,基层首诊率大幅提升,“小病在社区、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围绕着教育资源从“保障本地”向“服务全区”转变、基础教育从“空间均衡”向“质量均衡”转变、师资资源培养从“本土成长”向“全国选拔”转变,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高标准新改扩建学校项目104个,累计新增优质学位5万余个,新增规模创全区近十年之最。面向全国招聘引进优秀教育人才3947名,其中北大、清华等985和“双一流”毕业生1247名,占比接近32个百分点。依托京蒙教育协作引入国内知名学校联合开办中央民大附中分校、首师大实验小学、北大金秋实验学校、北京一〇一中学分校,联合驻呼高校开办内大附中、师大附属云谷学校等11所附属学校,建成66所“四个一”工程标杆校,“名校+”教育集团达到87个。在全区率先推行“阳光招生”“公民同招”改革,率先试点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户籍限制,10万名随迁子女顺利就学,首府“教育虹吸”效应进一步凸显。

全国文明城市是评价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每一项测评指标都是国家最高标准,涵盖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呼和浩特用13年的坚持摘得桂冠,不仅是对决策层过去五年执政绩效的民意认同,更是全社会对下一个五年的倾力支持,因为决策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众志成城的“集体智慧”、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和鞠躬尽瘁的“旗手品格”。

四

拉开新换的窗帘,姚文志深吸了一口气:“瞧瞧这空气,甜丝丝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姚府村的清晨,白雾在晨光里逐渐消散。

这份“甜”源自一场告别,随着最后一道山梁被大唐长输热源南线穿透,中心城区100%清洁供暖的“一张网”彻底剜除了每年23万吨煤渣,让“青城蓝”成为四季不变的底色。

大黑河畔,大黑河尾水湿地净化工程项目负责人庞建国蹲在再生水注水口旁,看着再生水喷涌而出。曾经的黑臭河道,如今凭借土壤渗滤、仿自然湿地、生态净化塘的多重净化重生智慧,华丽转身为市民推窗可见的公园绿地,每年临近冬季,附近会吸引近千只赤麻鸭,雾凇奇景更让游客直呼“‘千岛湖’分湖!”

在敕勒川草原,现代版的《敕勒歌》画卷正徐徐铺展。乌兰牧骑的红色裙裾在金色草浪间旋转起舞,令来自北京的游客惊叹:“快看,活的《敕勒歌》!”谁能想到,这片托起舞姿的千亩草海,曾是砂石啃噬的疮疤,经过10年休养生息和“土壤改良+植被重构+智能灌溉”的智慧妙笔,让草原碳汇能力持续提升,生动印证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的科学论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环颈雉、麋鹿、普氏野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红隼等陆续回归大青山,曾近乎绝迹的野狍、黄羊重返山林。这些生灵的回归,正是呼和浩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鲜活答卷。

生态向好更直接转化为发展的动能。大青山山脚下的村庄面貌一新,水泉村、野马图村、讨思浩村、生盖营村等24个各具特色的村庄发展起风光秀美、业态前沿、特色鲜明的文旅产业,沿山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创收约4.51亿元,日渐红火的旅游业让村民们的钱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撑起这片蓝天碧水与敕勒美景的坚实脊梁,是横亘城北的大青山。不久前,“感谢大青山”的热搜,让人们读懂了守护这座山的深层价值。当狂风再度席卷北国,呼和浩特的天空却呈现出奇异的“4K高清”。这“感谢大青山”的热搜,是人民群众对筑牢生态屏障这一“国之大者”最朴素的共鸣。

从“黄沙遮天日”到“绿野繁花无尽头”,呼和浩特自2012年启动“绿色革命”以来,关停污染企业、恢复林地草原、义务植树百万株……依托国家生态工程,大青山前坡80%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超50%,142.2万亩林地与171.45万亩草地交织,铸就首府“绿肺”屏障,将习近平总书记“构筑万里绿色长城”的嘱托镌刻在北疆大地。

青色,是敕勒川的牧草新芽,是乳业罐装线的智能闪光,是算力机房的数字脉搏,更是北疆文脉的永恒底色。首府以“青”为魂,将产业之兴、生态之美、人居之乐、开放之志、文化之韵编织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维故事,为时代展现出酣畅淋漓的呼和浩特精神。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
附件: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蒙ICP备09004058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党政机关 政府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