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记者一行先后调研了位于新城区的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小井沟文体生态旅游区,回民区宽巷子、乌素图杏花谷,玉泉区大盛魁博物馆集群、林下空间,赛罕区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花海之约等地,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了呼和浩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先进的产业发展活力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魅力。
活动过程中
提起呼和浩特,你会想到什么?作为一座北疆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宛如一颗嵌入草原深处的璀璨明珠,独特的草原风光令初到这里的游人赞叹不已,但其魅力远不止于此……
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新城区保合少镇水磨村的小井沟文体生态旅游区,山花烂漫、游人如织,这里分布着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水磨民俗文化村、敕勒川草原等旅游景点。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行人沿着步道缓慢行进,沿途风景如画,百年老树抽出新芽,桃花漫山遍野,吊阴山马、敕勒长歌、落雁昭君等大型雕塑分布在步道两侧,昭示着这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水磨民俗文化村风景
2023年,“大学生夜爬大青山看日出”走红网络,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也随即火爆出圈。这里结合了大青山自然资源和文化特点,融户外运动、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元素于一体,全长100公里,游人既可饱览阴山美景,也能锻炼身体,达到放松身心的疗愈效果。
同时,这里的水磨民俗文化村也是青城亮点之一。这个小村庄以大青山为依托,将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融合,用一条绿道串联整个乡村,并逐步完善民宿、茶饮、文创、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配套商业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在沿着步道前行的过程中,记者们纷纷注意到小路左侧分布的各类商铺、民宿院落、围炉煮茶等,赞叹呼和浩特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俯瞰水磨民俗文化村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呼和浩特给予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记者们来到敕勒川草原,4月的草原刚刚冒出嫩绿的草芽,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扯着风筝恣意奔跑,一派万物复苏、活力满满的好春景。一行人乘坐无人驾驶汽车游览草原美景,观赏猴山、人工生态湖等景观。
据讲解员陈曦介绍,原先这里地被退化、沙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2012年起开始进行以种植天然牧草为主的生态修复建设,努力打造一片蕴含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距离首府最近的自然风光草原。如今,敕勒川草原与大青山前坡森林绿化带协同形成北部生态屏障,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抑制沙尘暴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效改善了区域微环境。此外,这里还建有千人会议中心、太阳广场、人工生态湖等,成为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会议庆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性新型产业集群休闲度假综合体,成为呼和浩特的亮眼名片。
央广网记者刘欣荣参观后表示:“今天不仅欣赏到了草原的壮美景色,也了解到当地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敕勒川草原已成为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为呼和浩特的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呼和浩特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大窑文化遗址、归化城、昭君出塞、旅蒙商号……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和珍贵的文物古迹都为这座北疆城市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位于旧城北门的宽巷子,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早起源于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凯旋归化城驻营路过时途经的“和合桥”,如今已成为回民区重要的商业街区之一,是集特色美食、休闲购物、网红打卡、非遗传承展示于一体的青城商旅互动地标。记者们来到巷口,看到驼队商旅文化雕塑矗立于此,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了归化城驼运业在推动近代“丝茶驼道”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繁荣中产生的巨大作用。
沿着巷子行进,特色美食商铺、服装店、日用百货等百余家商店陈列两侧,记者们先后参观了杨老大焙子店、王记粽子店等老店铺,体悟首府数代人记忆深处的味道,感受市井街巷浓浓的烟火气。回民区通道街办事处工作人员马珂昕告诉记者:“近年来,通道街街道以‘百年宽巷子美食’为线索,围绕‘提升街景品质、业态互动体验、老街氛围营造’的改造理念,对宽巷子周边区域实施道路、牌匾、亮化、网红地标等改造工程,打造了一条兼具‘烟火气、时尚潮、国际范’的具有青城记忆的特色饮食文化‘网红街’。”
游客在宽巷子选购青城美食
“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博物馆集群,陶瓷、钱币、马头琴等有着各自的展馆,我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历史的气息,能让我沉下心来与千百年前的文物对话,对我而言既是精神上的抚慰,也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人民网实习记者王瑞说。
她来到的正是位于玉泉区的大盛魁博物馆集群,这里以大盛魁文化为灵魂,依据大盛魁商号原景及文化脉络兴建,形成了以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等多元馆藏为主的博物馆群落,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商贸等功能于一身。漫步于古朴的院落内,记者一行依次参观了马头琴博物馆、栖迟茶博物馆、元盛德旧址、永盛钱币博物馆等区域。一个个古老的文物遗迹、一件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种地方特色美食……众人不仅了解了“大盛魁”这一草原上崛起的中国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也深刻感受到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发展盛景和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王瑞告诉记者:“我会以短视频的方式,将今天感受到的美景、美食、文化等通过镜头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呼和浩特。”
作为一座祖国北疆城市,呼和浩特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北疆文化。记者们来到赛罕区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先后参观了非遗民俗馆、哈斯巴更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艺术馆和电影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北疆文化。
非遗民俗馆还原了赛罕区五六十年代的乡风民情,嵌入式汇集了全区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农事习俗篇、生产生活习俗篇、节庆习俗篇等七个主题篇章进行展陈,展示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发展。哈斯巴更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艺术馆是全国首家以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命名的艺术展馆,陈列了“丝绸之路”沿线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古乐器、唱片文献等3200余件藏品,记录着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发展嬗变。电影博物馆则展示了电影发烧友们30多年间收藏的胶片电影放映机、绝版史料、珍贵影像资料等,是内蒙古地区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电影艺术、研学教育的重要阵地。
活动中,媒体团走进位于新城区的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这座自2024年12月20日正式揭牌运营后便飞速发展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北疆数字经济发展的璀璨明珠。据了解,产业园建设涵盖了算力、数据标注、人才培养、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四个关键部分,目前已有150余家数据要素相关企业落地,涵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新闻网舆情部主任王宇婷感慨地说:“通过参观产业园,能感受到近年来呼和浩特在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等方面对于科技产业的重视和投入,调动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汇聚于此。希望除了‘中国乳都’这一特色名片外,我们在科技领域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游客在乌素图杏花谷打卡拍照
俯瞰西乌素图村“回”空间——乌素图创意展示中心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乌素图杏花谷就是这样一幅好春景。这里围绕古杏树打造了古风园林,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与繁盛的杏花相映成趣。此外,这里还增加了采摘、动物互动和露营烧烤等现代化元素,打造城市近郊慢生活景区,于2024年10月获评国家4A级景区,成为人们闲暇时休憩娱乐的好去处。
而在西乌素图村,这里则充满了浓郁的人文艺术气息。依托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西乌素图村被定位为艺术村,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整村的改造提升,特别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投资建设“回”空间——乌素图创意展示中心,既盘活了闲置空地,也为村庄注入了艺术的灵魂。记者们来到这里,先后调研了艺术文化展览、艺术家工作室、图书阅览、休闲茶歇等多个区域,感受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
据了解,西乌素图艺术村以“艺术+乡土”为主题,通过院落租赁的方式,引入艺术类工作室、民宿、餐饮等多个业态,让“闲置地”变“生财地”,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创新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工人日报》记者温迪对此颇有感触:“我特别注意到呼和浩特旅游发展中的‘共建共享’理念,感受到这座城市将民生温度注入文旅发展的良苦用心,这种让百姓既是文化传承者又是发展受益者的模式,或许正是呼和浩特持续焕发生机的深层密码。”
近年来
呼和浩特紧抓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心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凝心聚力、奋勇争先
全市上下保持干事创业的闯劲与拼劲
描绘着气象万千的城市发展新实践
此次活动以权威、亲和的视角
进一步激发了情怀如一的前行动力
凝聚着全社会团结奋进力量
来源:青橙融媒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04-30 17:21点击量:
来源:新城融媒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记者一行先后调研了位于新城区的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小井沟文体生态旅游区,回民区宽巷子、乌素图杏花谷,玉泉区大盛魁博物馆集群、林下空间,赛罕区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花海之约等地,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了呼和浩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先进的产业发展活力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魅力。
活动过程中
提起呼和浩特,你会想到什么?作为一座北疆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宛如一颗嵌入草原深处的璀璨明珠,独特的草原风光令初到这里的游人赞叹不已,但其魅力远不止于此……
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新城区保合少镇水磨村的小井沟文体生态旅游区,山花烂漫、游人如织,这里分布着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水磨民俗文化村、敕勒川草原等旅游景点。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行人沿着步道缓慢行进,沿途风景如画,百年老树抽出新芽,桃花漫山遍野,吊阴山马、敕勒长歌、落雁昭君等大型雕塑分布在步道两侧,昭示着这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水磨民俗文化村风景
2023年,“大学生夜爬大青山看日出”走红网络,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也随即火爆出圈。这里结合了大青山自然资源和文化特点,融户外运动、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元素于一体,全长100公里,游人既可饱览阴山美景,也能锻炼身体,达到放松身心的疗愈效果。
同时,这里的水磨民俗文化村也是青城亮点之一。这个小村庄以大青山为依托,将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融合,用一条绿道串联整个乡村,并逐步完善民宿、茶饮、文创、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配套商业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在沿着步道前行的过程中,记者们纷纷注意到小路左侧分布的各类商铺、民宿院落、围炉煮茶等,赞叹呼和浩特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俯瞰水磨民俗文化村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呼和浩特给予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记者们来到敕勒川草原,4月的草原刚刚冒出嫩绿的草芽,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扯着风筝恣意奔跑,一派万物复苏、活力满满的好春景。一行人乘坐无人驾驶汽车游览草原美景,观赏猴山、人工生态湖等景观。
据讲解员陈曦介绍,原先这里地被退化、沙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2012年起开始进行以种植天然牧草为主的生态修复建设,努力打造一片蕴含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距离首府最近的自然风光草原。如今,敕勒川草原与大青山前坡森林绿化带协同形成北部生态屏障,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抑制沙尘暴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效改善了区域微环境。此外,这里还建有千人会议中心、太阳广场、人工生态湖等,成为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会议庆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性新型产业集群休闲度假综合体,成为呼和浩特的亮眼名片。
央广网记者刘欣荣参观后表示:“今天不仅欣赏到了草原的壮美景色,也了解到当地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敕勒川草原已成为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为呼和浩特的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呼和浩特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大窑文化遗址、归化城、昭君出塞、旅蒙商号……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和珍贵的文物古迹都为这座北疆城市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位于旧城北门的宽巷子,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早起源于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凯旋归化城驻营路过时途经的“和合桥”,如今已成为回民区重要的商业街区之一,是集特色美食、休闲购物、网红打卡、非遗传承展示于一体的青城商旅互动地标。记者们来到巷口,看到驼队商旅文化雕塑矗立于此,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了归化城驼运业在推动近代“丝茶驼道”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繁荣中产生的巨大作用。
沿着巷子行进,特色美食商铺、服装店、日用百货等百余家商店陈列两侧,记者们先后参观了杨老大焙子店、王记粽子店等老店铺,体悟首府数代人记忆深处的味道,感受市井街巷浓浓的烟火气。回民区通道街办事处工作人员马珂昕告诉记者:“近年来,通道街街道以‘百年宽巷子美食’为线索,围绕‘提升街景品质、业态互动体验、老街氛围营造’的改造理念,对宽巷子周边区域实施道路、牌匾、亮化、网红地标等改造工程,打造了一条兼具‘烟火气、时尚潮、国际范’的具有青城记忆的特色饮食文化‘网红街’。”
游客在宽巷子选购青城美食
“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博物馆集群,陶瓷、钱币、马头琴等有着各自的展馆,我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历史的气息,能让我沉下心来与千百年前的文物对话,对我而言既是精神上的抚慰,也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人民网实习记者王瑞说。
她来到的正是位于玉泉区的大盛魁博物馆集群,这里以大盛魁文化为灵魂,依据大盛魁商号原景及文化脉络兴建,形成了以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等多元馆藏为主的博物馆群落,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商贸等功能于一身。漫步于古朴的院落内,记者一行依次参观了马头琴博物馆、栖迟茶博物馆、元盛德旧址、永盛钱币博物馆等区域。一个个古老的文物遗迹、一件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种地方特色美食……众人不仅了解了“大盛魁”这一草原上崛起的中国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也深刻感受到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发展盛景和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王瑞告诉记者:“我会以短视频的方式,将今天感受到的美景、美食、文化等通过镜头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呼和浩特。”
作为一座祖国北疆城市,呼和浩特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北疆文化。记者们来到赛罕区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先后参观了非遗民俗馆、哈斯巴更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艺术馆和电影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北疆文化。
非遗民俗馆还原了赛罕区五六十年代的乡风民情,嵌入式汇集了全区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农事习俗篇、生产生活习俗篇、节庆习俗篇等七个主题篇章进行展陈,展示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发展。哈斯巴更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艺术馆是全国首家以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命名的艺术展馆,陈列了“丝绸之路”沿线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古乐器、唱片文献等3200余件藏品,记录着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发展嬗变。电影博物馆则展示了电影发烧友们30多年间收藏的胶片电影放映机、绝版史料、珍贵影像资料等,是内蒙古地区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电影艺术、研学教育的重要阵地。
活动中,媒体团走进位于新城区的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这座自2024年12月20日正式揭牌运营后便飞速发展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北疆数字经济发展的璀璨明珠。据了解,产业园建设涵盖了算力、数据标注、人才培养、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四个关键部分,目前已有150余家数据要素相关企业落地,涵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新闻网舆情部主任王宇婷感慨地说:“通过参观产业园,能感受到近年来呼和浩特在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等方面对于科技产业的重视和投入,调动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汇聚于此。希望除了‘中国乳都’这一特色名片外,我们在科技领域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游客在乌素图杏花谷打卡拍照
俯瞰西乌素图村“回”空间——乌素图创意展示中心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乌素图杏花谷就是这样一幅好春景。这里围绕古杏树打造了古风园林,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与繁盛的杏花相映成趣。此外,这里还增加了采摘、动物互动和露营烧烤等现代化元素,打造城市近郊慢生活景区,于2024年10月获评国家4A级景区,成为人们闲暇时休憩娱乐的好去处。
而在西乌素图村,这里则充满了浓郁的人文艺术气息。依托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西乌素图村被定位为艺术村,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整村的改造提升,特别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投资建设“回”空间——乌素图创意展示中心,既盘活了闲置空地,也为村庄注入了艺术的灵魂。记者们来到这里,先后调研了艺术文化展览、艺术家工作室、图书阅览、休闲茶歇等多个区域,感受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
据了解,西乌素图艺术村以“艺术+乡土”为主题,通过院落租赁的方式,引入艺术类工作室、民宿、餐饮等多个业态,让“闲置地”变“生财地”,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创新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工人日报》记者温迪对此颇有感触:“我特别注意到呼和浩特旅游发展中的‘共建共享’理念,感受到这座城市将民生温度注入文旅发展的良苦用心,这种让百姓既是文化传承者又是发展受益者的模式,或许正是呼和浩特持续焕发生机的深层密码。”
近年来
呼和浩特紧抓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心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凝心聚力、奋勇争先
全市上下保持干事创业的闯劲与拼劲
描绘着气象万千的城市发展新实践
此次活动以权威、亲和的视角
进一步激发了情怀如一的前行动力
凝聚着全社会团结奋进力量
来源:青橙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