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 区委
人大 人大
政府 政府
政协 政协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登录 / 注册
长辈版
暖心专区
无障碍模式
集约化站群 集约化站群

旗县区

  • 土默特左旗
  • 托克托县
  • 和林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新城区
  • 回民区
  • 玉泉区
  • 赛罕区

委办局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局
  • 科学技术局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局
  • 民政局
  • 司法局
  • 财政局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自然资源局
  • 生态环境局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交通运输局
  • 水务局
  • 农牧局
  • 商务局
  • 文化旅游广电局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应急管理局
  • 审计局
  • 外事办公室
  •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疗保障局
  • 信访局
  • 市城市管理局
  • 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开发区

  •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和林格尔新区

其他

  • 呼和浩特市地铁
  •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
蒙古文版蒙古文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退出长辈版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城要闻
热!呼和浩特文旅发展“热”力澎湃
发布时间:2024-08-06 09:47 点击量:68
来源: 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赏美景品文化 呼和浩特呈上文旅发展全感官盛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近年来,我市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效提升城市文化能级,提高首府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让广大市民游客感受草原都市的无限魅力。

艺术创作演出出新出彩

蒙古包、勒勒车、草原、牧马人……长调悠扬,歌舞翩跹。今年“五一”期间,由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带来的“欢腾的敕勒川”环境歌舞演艺在敕勒川草原精彩上演。“五一”假期累计观看人次超12万,受到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评。

“欢腾的敕勒川”环境歌舞演艺,系一场汇聚北疆风情的文化体验之旅,通过生活化场景营造、精细的人物塑造以及精彩的歌舞表演,巧妙地将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敕勒川草原的欢腾氛围,领略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该剧总导演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队长乌日格希拉图介绍,如今常态化举办的《欢腾的敕勒川》,是2023年国庆期间推出的一个实景环境演绎剧目,剧目结合呼麦、马头琴、长调、民族歌舞等多种非遗艺术进行情境式表演。演出场景与敕勒川草原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享受。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文旅系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在丰富文化内涵、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上下功夫,让艺术创作演出出新出彩。实施文艺创作行动,成立乌兰牧骑联盟,开展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学·创·演”集中培训,创作提升剧目《塞外云纱》、小品《齐守花季》等一批文艺精品,《千古马颂》《王昭君》《重逢草原》获评自治区重点培育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实施文化惠民行动,推出“艺美北疆·四季青城—摄影作品展”“北疆印记 掠影青城—群星璀璨年度摄影展”等近30场展览,举办第六届“鸿雁传书 汉字手书大赛”“艺美北疆 市民课堂—名著领读活动”等百余场活动,常态化举办“欢腾的敕勒川”环境演艺,“五一”假期累计观看人次超12万。实施文化传播行动,打造“艺美北疆 青城讲坛”“百姓文化大讲堂”“月月邀您看大戏”等品牌,推动制作《青城记忆》,讲好青城故事。

守护记忆 传承文化

一大早武川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史立新就开始了文物普查工作,他告诉记者:“据考证,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下南滩村,就是北魏重镇——武川镇城址所在地。该城呈方型,边长约450余米,占据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村西的‘瓦片地’,裸露着大量筒瓦、板瓦,曾出土大型石质柱础石、莲花纹瓦当等文物。”

武川县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试点单位,5月1日进入实地勘察阶段。呼和浩特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武川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丽娜介绍,按照全市普查方案明确的“任务书”“时间表”,武川县将分阶段全力推进实施。借此机会,可以全面掌握辖区内文物分布情况,数量、状况等信息,为全市文物的保护、管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自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呼和浩特市报送15项202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计划书,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111项。坝顶、后城咀等10处文化遗址入选第六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和长城文化博物馆主体建设。

呼和浩特用文化表达吸引游客,将民俗、非遗融入旅游,打造文化集市、民俗餐厅、乡村创客基地等文化民宿的配套产品,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良好的生态气候环境,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构成了深厚的文旅资源禀赋优势。

截至今年上半年,老牛湾传说等70个项目入选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托克托面塑等4个项目入选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内蒙古牟尼乌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获评2023-2025年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大召历史文化景区等5家2024年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景区,莫尼山非遗小镇1家2024年“十佳”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等5家单位2024年自治区级非遗工坊。举办非遗文化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疆非遗展、呼包非遗集市等活动。

打造高品质的“博物馆之城”

“自从知道三星堆文物来到呼和浩特后,一直没有时间带孩子来参观,今天正好是‘六一’,必须陪孩子来感受一下古蜀文化。”6月1日,呼和浩特市民张先生带着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参观。

“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自5月18日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开展以来,每天吸引着无数观众前来探寻和体验。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博物院强化与故官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馆际合作,举办“蜀文化特展”、“故宫博物院官廷玉器展”等一批文博展,全市文博场馆共接待游客261万人次。

为打造博物馆之城,呼和浩特启动编制《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颁布施行了《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发展促进条例》,呼和浩特博物院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创建呼和浩特博物院、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开放大盛魁文化博物馆。成功申办第十届“博博会”,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游龙御马迎新春”“5·18国际博物馆日”等文博活动,举办“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等百余场文博展。

7月12日,内蒙古第六届小小讲解员公益大赛在公主府博物馆举行。小讲解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自信的姿态,向观众讲述了公主府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及文物知识,各具特色的讲解风格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个暑假,走进博物馆探古访今已成为一种新风尚。呼和浩特市各大文博场馆纷纷推出富有特色的活动,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展体验,单日参观人数屡创新高,成为家庭暑期亲子游的首选,也让走进博物馆成为青城仲夏夜生活的一抹亮色。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品质化与多元化的需求,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呼和浩特市对接引进“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韫古含珍—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等精品展。2024年上半年,全市文博场馆共接待观众约261.04万人次。

文旅融合“融”出新魅力

暑期,“千秋昭君塞上情”沉浸式交互文旅音乐剧依旧在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火热上演。

“穿越”时空的长廊,与历史对话,纵贯白天夜晚的互动演出让现场观看的市民群众热情高涨。

近年来,呼和浩特不断培育夜间消费场景,以塞上老街、恼包村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引领,推出“音乐美食季”“千秋昭君塞上情”沉浸演艺等活动,构建音乐演艺、赛事活动等多元消费场景,组织呼和浩特博物院等文博场馆,推出“博物馆之夜”等夜游产品。

今夏,到呼和浩特看演唱会、逛美景、品美食,这是无数歌迷、游客酝酿已久的一场夏日之旅。为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今年,呼和浩特市通过举办一系列文旅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恼包村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新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马鬃山滑雪旅游度假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一项项举措,让更多的外地游客感受到塞外青城的热情和别样的美丽。

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莫尼山非遗小镇、塞上老街休闲街区等地,寻归绥印记、品青城美食……为壮大演艺消费场景,呼和浩特举办“唱响北疆”、张杰、张信哲、薛之谦演唱会,构建文博看展、网红打卡等配套消费场景,同时,围绕敕勒川草原、塞上老街等,发展千古马颂、烧瓷河运情景剧等演艺项目,拓展文旅消费新业态。

依托大青山、大黑河等生态资源,呼和浩特不断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新业态。围绕特色美食、露营民宿、民俗文化等主题,推出一批露营季、健步骑行、迷你马拉松等系列文旅活动,为市民提供更多身边的“诗和远方”,让游客感受青城厚重文化底蕴和青城人民的热情好客。围绕元旦、五一等节庆日,打造 “呼和浩特冰雪节”“文化庙会”“5·19中国旅游日”等活动,推动“文旅商体”多业态融合,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2471.40万人次,游客总花费341.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6%和22.12%。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 魏小龙丨终审:张静

附件: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打印 保存
分享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中国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新城区政府机构
其他组织机构
  1. 新城区人大
  2. 新城区政协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
  1. 土左旗
  2. 托克托县
  3. 和林县
  4. 清水河县
  5. 武川县
  6. 回民区
  7. 玉泉区
  8. 赛罕区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蒙ICP备09004058号-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积分查询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E-mail:xcwl605@163.com 网站技术维护电话:0471-6218605  
大美新城

新城发布

大美新城

大美新城

清风新城

清风新城

云上新城APP

无障碍模式 长者模式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城要闻

热!呼和浩特文旅发展“热”力澎湃

发布日期:2024-08-06 09:47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赏美景品文化 呼和浩特呈上文旅发展全感官盛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近年来,我市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效提升城市文化能级,提高首府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让广大市民游客感受草原都市的无限魅力。

艺术创作演出出新出彩

蒙古包、勒勒车、草原、牧马人……长调悠扬,歌舞翩跹。今年“五一”期间,由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带来的“欢腾的敕勒川”环境歌舞演艺在敕勒川草原精彩上演。“五一”假期累计观看人次超12万,受到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评。

“欢腾的敕勒川”环境歌舞演艺,系一场汇聚北疆风情的文化体验之旅,通过生活化场景营造、精细的人物塑造以及精彩的歌舞表演,巧妙地将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敕勒川草原的欢腾氛围,领略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该剧总导演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队长乌日格希拉图介绍,如今常态化举办的《欢腾的敕勒川》,是2023年国庆期间推出的一个实景环境演绎剧目,剧目结合呼麦、马头琴、长调、民族歌舞等多种非遗艺术进行情境式表演。演出场景与敕勒川草原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享受。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文旅系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在丰富文化内涵、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上下功夫,让艺术创作演出出新出彩。实施文艺创作行动,成立乌兰牧骑联盟,开展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学·创·演”集中培训,创作提升剧目《塞外云纱》、小品《齐守花季》等一批文艺精品,《千古马颂》《王昭君》《重逢草原》获评自治区重点培育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实施文化惠民行动,推出“艺美北疆·四季青城—摄影作品展”“北疆印记 掠影青城—群星璀璨年度摄影展”等近30场展览,举办第六届“鸿雁传书 汉字手书大赛”“艺美北疆 市民课堂—名著领读活动”等百余场活动,常态化举办“欢腾的敕勒川”环境演艺,“五一”假期累计观看人次超12万。实施文化传播行动,打造“艺美北疆 青城讲坛”“百姓文化大讲堂”“月月邀您看大戏”等品牌,推动制作《青城记忆》,讲好青城故事。

守护记忆 传承文化

一大早武川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史立新就开始了文物普查工作,他告诉记者:“据考证,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下南滩村,就是北魏重镇——武川镇城址所在地。该城呈方型,边长约450余米,占据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村西的‘瓦片地’,裸露着大量筒瓦、板瓦,曾出土大型石质柱础石、莲花纹瓦当等文物。”

武川县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试点单位,5月1日进入实地勘察阶段。呼和浩特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武川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丽娜介绍,按照全市普查方案明确的“任务书”“时间表”,武川县将分阶段全力推进实施。借此机会,可以全面掌握辖区内文物分布情况,数量、状况等信息,为全市文物的保护、管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自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呼和浩特市报送15项202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计划书,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111项。坝顶、后城咀等10处文化遗址入选第六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和长城文化博物馆主体建设。

呼和浩特用文化表达吸引游客,将民俗、非遗融入旅游,打造文化集市、民俗餐厅、乡村创客基地等文化民宿的配套产品,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良好的生态气候环境,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构成了深厚的文旅资源禀赋优势。

截至今年上半年,老牛湾传说等70个项目入选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托克托面塑等4个项目入选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内蒙古牟尼乌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获评2023-2025年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大召历史文化景区等5家2024年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景区,莫尼山非遗小镇1家2024年“十佳”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等5家单位2024年自治区级非遗工坊。举办非遗文化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疆非遗展、呼包非遗集市等活动。

打造高品质的“博物馆之城”

“自从知道三星堆文物来到呼和浩特后,一直没有时间带孩子来参观,今天正好是‘六一’,必须陪孩子来感受一下古蜀文化。”6月1日,呼和浩特市民张先生带着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参观。

“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自5月18日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开展以来,每天吸引着无数观众前来探寻和体验。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博物院强化与故官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馆际合作,举办“蜀文化特展”、“故宫博物院官廷玉器展”等一批文博展,全市文博场馆共接待游客261万人次。

为打造博物馆之城,呼和浩特启动编制《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颁布施行了《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发展促进条例》,呼和浩特博物院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创建呼和浩特博物院、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开放大盛魁文化博物馆。成功申办第十届“博博会”,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游龙御马迎新春”“5·18国际博物馆日”等文博活动,举办“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等百余场文博展。

7月12日,内蒙古第六届小小讲解员公益大赛在公主府博物馆举行。小讲解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自信的姿态,向观众讲述了公主府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及文物知识,各具特色的讲解风格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个暑假,走进博物馆探古访今已成为一种新风尚。呼和浩特市各大文博场馆纷纷推出富有特色的活动,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展体验,单日参观人数屡创新高,成为家庭暑期亲子游的首选,也让走进博物馆成为青城仲夏夜生活的一抹亮色。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品质化与多元化的需求,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呼和浩特市对接引进“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韫古含珍—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等精品展。2024年上半年,全市文博场馆共接待观众约261.04万人次。

文旅融合“融”出新魅力

暑期,“千秋昭君塞上情”沉浸式交互文旅音乐剧依旧在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火热上演。

“穿越”时空的长廊,与历史对话,纵贯白天夜晚的互动演出让现场观看的市民群众热情高涨。

近年来,呼和浩特不断培育夜间消费场景,以塞上老街、恼包村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引领,推出“音乐美食季”“千秋昭君塞上情”沉浸演艺等活动,构建音乐演艺、赛事活动等多元消费场景,组织呼和浩特博物院等文博场馆,推出“博物馆之夜”等夜游产品。

今夏,到呼和浩特看演唱会、逛美景、品美食,这是无数歌迷、游客酝酿已久的一场夏日之旅。为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今年,呼和浩特市通过举办一系列文旅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恼包村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新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马鬃山滑雪旅游度假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一项项举措,让更多的外地游客感受到塞外青城的热情和别样的美丽。

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莫尼山非遗小镇、塞上老街休闲街区等地,寻归绥印记、品青城美食……为壮大演艺消费场景,呼和浩特举办“唱响北疆”、张杰、张信哲、薛之谦演唱会,构建文博看展、网红打卡等配套消费场景,同时,围绕敕勒川草原、塞上老街等,发展千古马颂、烧瓷河运情景剧等演艺项目,拓展文旅消费新业态。

依托大青山、大黑河等生态资源,呼和浩特不断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新业态。围绕特色美食、露营民宿、民俗文化等主题,推出一批露营季、健步骑行、迷你马拉松等系列文旅活动,为市民提供更多身边的“诗和远方”,让游客感受青城厚重文化底蕴和青城人民的热情好客。围绕元旦、五一等节庆日,打造 “呼和浩特冰雪节”“文化庙会”“5·19中国旅游日”等活动,推动“文旅商体”多业态融合,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2471.40万人次,游客总花费341.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6%和22.12%。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 魏小龙丨终审:张静

附件: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蒙ICP备09004058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党政机关 政府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