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锡林郭勒北路街道车站东街社区,总有一群身着红马甲、臂戴红袖标的身影穿梭于街巷楼宇间。这支被居民亲切称为“车东大妈”的群防群治队伍,以21名退休居民为骨干,用“三种机制、六支队伍、五个规范”的治理密码,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书写着新时代社区共治的暖心篇章。
从“夕阳红”到“志愿红”:银发先锋凝聚社区合力
平均年龄超60岁,最年长者81岁,这支以退休居民为主体的队伍里,既有坚守二十余载的“元老级”志愿者石凤枝阿姨,也有刚退休的“新鲜血液”。虽名为“大妈”,却也汇聚着大爷们的热心力量,因老阿姨占比居多而得名的亲切称呼背后,是“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
每天清晨巡逻排查隐患,傍晚调解邻里纠纷,他们用脚步丈量社区安全。“刚开始只是想做点小事,没想到一干就是二十年。”81岁石凤枝阿姨的感慨,道出了队伍的初心坚守。在社区党委引领下,这支从几位热心居民起步的队伍,如今已发展成涵盖党员、退休职工等的多元力量,成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的生动注脚。
多维守护:小举动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铁脚板丈量平安底线。与网格员、民警组成“巡防联盟”,“步巡+车巡+网巡”三位一体模式让背街小巷、老旧小区隐患无所遁形。针对电动车乱停放等顽疾,“随手拍+即时改”机制实现问题24小时闭环处置,2024年辖区居民安全感满意度达98.6%的背后,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
土专家传递法治强音。“自称公检法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王阿姨的防诈宣讲总能吸引居民驻足。作为“流动普法站”,队伍年均开展禁毒、反邪教等专题宣传12场,用鲜活案例织密反诈安全网,让法治声音浸润社区每个角落。
新技能锻造实战尖兵。辖区派出所“义警小课堂”上,62岁的马阿姨熟练操作防暴器械,笑称自己有了“平安上岗证”。从防暴器械使用到矛盾调解艺术,专业化培训让这支“银发战队”成为社区治理的可靠“编外力量”。
暖心服务:小善举绘就社区文明“同心圆”
红马甲的身影不仅活跃在治安一线。每月定期走进独居老人家中开展健康服务、理发关爱;暴雨中疏通积水、大雪后清扫道路;节庆走访困难群众……这些琐碎小事,早已成为队员们的责任清单。
“石大妈就像我的亲姐姐!”铁路小区李阿姨的肺腑之言,折射出“邻里守望”机制的温暖力量。通过“一对一”暖心对子和常态化“敲门行动”,“银龄互助”成为城市文明建设中最动人的注脚。
共治共享:小队伍激活基层治理“大能量”
从义务巡逻队到集治安防控、法治宣传、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队伍,“车东大妈”的成长轨迹,见证着社区“党建+志愿”的创新探索。纳入网格化管理、建立问题处置闭环机制,让志愿服务从“单打独斗”迈向“系统作战”。
“他们是社区的瞭望哨和连心桥。”社区党委书记胡嘉栋的评价,道出了这支队伍的独特价值。随着“磁场效应”不断释放,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银发方阵”正朝着“全龄共治”加速迭代。
在车站东街社区,平均年龄68岁的“车东大妈”用“退休不褪色”的热忱,让“老有所为”成为文明风尚;以“小事不小视”的担当,让“共治共享”成为治理常态。这支“社区合伙人”队伍的生动实践昭示:基层治理的深厚力量,源自每一份热爱,凝结于每一次行动,最终汇聚成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温暖图景,也成为了呼和浩特市基层群防群治领域的亮眼名片。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06-13 11:35点击量:
来源:锡林北路街道办事处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锡林郭勒北路街道车站东街社区,总有一群身着红马甲、臂戴红袖标的身影穿梭于街巷楼宇间。这支被居民亲切称为“车东大妈”的群防群治队伍,以21名退休居民为骨干,用“三种机制、六支队伍、五个规范”的治理密码,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书写着新时代社区共治的暖心篇章。
从“夕阳红”到“志愿红”:银发先锋凝聚社区合力
平均年龄超60岁,最年长者81岁,这支以退休居民为主体的队伍里,既有坚守二十余载的“元老级”志愿者石凤枝阿姨,也有刚退休的“新鲜血液”。虽名为“大妈”,却也汇聚着大爷们的热心力量,因老阿姨占比居多而得名的亲切称呼背后,是“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
每天清晨巡逻排查隐患,傍晚调解邻里纠纷,他们用脚步丈量社区安全。“刚开始只是想做点小事,没想到一干就是二十年。”81岁石凤枝阿姨的感慨,道出了队伍的初心坚守。在社区党委引领下,这支从几位热心居民起步的队伍,如今已发展成涵盖党员、退休职工等的多元力量,成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的生动注脚。
多维守护:小举动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铁脚板丈量平安底线。与网格员、民警组成“巡防联盟”,“步巡+车巡+网巡”三位一体模式让背街小巷、老旧小区隐患无所遁形。针对电动车乱停放等顽疾,“随手拍+即时改”机制实现问题24小时闭环处置,2024年辖区居民安全感满意度达98.6%的背后,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
土专家传递法治强音。“自称公检法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王阿姨的防诈宣讲总能吸引居民驻足。作为“流动普法站”,队伍年均开展禁毒、反邪教等专题宣传12场,用鲜活案例织密反诈安全网,让法治声音浸润社区每个角落。
新技能锻造实战尖兵。辖区派出所“义警小课堂”上,62岁的马阿姨熟练操作防暴器械,笑称自己有了“平安上岗证”。从防暴器械使用到矛盾调解艺术,专业化培训让这支“银发战队”成为社区治理的可靠“编外力量”。
暖心服务:小善举绘就社区文明“同心圆”
红马甲的身影不仅活跃在治安一线。每月定期走进独居老人家中开展健康服务、理发关爱;暴雨中疏通积水、大雪后清扫道路;节庆走访困难群众……这些琐碎小事,早已成为队员们的责任清单。
“石大妈就像我的亲姐姐!”铁路小区李阿姨的肺腑之言,折射出“邻里守望”机制的温暖力量。通过“一对一”暖心对子和常态化“敲门行动”,“银龄互助”成为城市文明建设中最动人的注脚。
共治共享:小队伍激活基层治理“大能量”
从义务巡逻队到集治安防控、法治宣传、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队伍,“车东大妈”的成长轨迹,见证着社区“党建+志愿”的创新探索。纳入网格化管理、建立问题处置闭环机制,让志愿服务从“单打独斗”迈向“系统作战”。
“他们是社区的瞭望哨和连心桥。”社区党委书记胡嘉栋的评价,道出了这支队伍的独特价值。随着“磁场效应”不断释放,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银发方阵”正朝着“全龄共治”加速迭代。
在车站东街社区,平均年龄68岁的“车东大妈”用“退休不褪色”的热忱,让“老有所为”成为文明风尚;以“小事不小视”的担当,让“共治共享”成为治理常态。这支“社区合伙人”队伍的生动实践昭示:基层治理的深厚力量,源自每一份热爱,凝结于每一次行动,最终汇聚成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温暖图景,也成为了呼和浩特市基层群防群治领域的亮眼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