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锡林郭勒北路街道车站东街社区的楼宇间,一支身着红色马甲的网格员队伍已开启一天的忙碌。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既是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的坚定执行者,也是居民身边无处不在的 “贴心管家”。从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高龄认证服务,到开展动态数据精准采集;从面对突发的护绿治虫 “吹哨报到”,到主动深入居民家中收集民意诉求,这群基层工作者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民情,以真诚的行动温暖着民心,让基层治理的 “神经末梢” 绽放出绚丽光彩。
温情助老让“银龄”生活更有温度
“米奶奶,我们来帮您做高龄认证啦!” 每月月初,这样充满温情的呼唤都会准时在社区80岁以上老人的家中响起。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操作对于许多高龄老人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 “鸿沟”,加之行动不便,想要顺利完成高龄认证困难重重。而车站东街社区的网格员们主动化身 “银龄辅导员”,他们耐心地进行 “一对一” 讲解、“手把手” 教学,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老人都能享受到高龄补贴政策的关怀。87岁的米奶奶提起这些网格员,总是忍不住动情地说:“孩子们忙,我眼睛也花,多亏这些‘红马甲’每月惦记!”
为了更好地服务特殊群体,社区网格员创新推出“预约 + 上门” 双模式,老人不仅可以通过电话直接预约,子女也能代为预约,灵活的方式充分考虑到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同时,“认证日历” 管理法的实行,让服务更加系统化、精准化。网格员们精心建立起高龄老人专属服务台账,按照老人们的生日月份进行分类标记,就像为每一位老人安排了专属的 “服务闹钟”,确保服务从不遗漏。
数据跑路为基层治理装上“智慧芯”
在追求社区服务精准化的道路上,车站东街社区找到了独特的答案,用“铁脚板” 筑牢数据根基。网格员们开启 “白 + 黑”“5 + 2” 的错时工作模式,利用居民在家的碎片化时间,逐户开展信息动态更新工作。每一次入户,他们都身兼多职,既是认真细致的 “信息采集员”,又是热情专业的 “政策宣传员”。反诈口诀朗朗上口、消防隐患图解清晰明了、惠民政策二维码方便快捷,一份份精心设计的 “定制化” 宣传单,承载着社区的关怀,悄然 “飞” 入居民家门。
在数据管理方面,社区采用“三色标签” 动态管理模式,依据居民需求的紧急程度,用红(急难)、黄(一般)、绿(常态)标签对居民信息进行分类建档。这种科学的分类方式,让社区能够快速判断服务优先级,实现服务资源的精准投放。此外,“民情地图” 的可视化更是一大创举,通过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电子地图,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居住位置一目了然,为精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可视化支撑。
联动破题以“吹哨报到”解民生难题
四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虫虫危机”,成为了检验社区应急能力的试金石。铁路单位后院的榆树遭受虫害肆虐,枝叶被啃食得千疮百孔。网格员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通过 “村居吹哨” 平台启动联动机制。仅仅一天时间,在“五一”假期首日,园林部门的工人就带着专业的高压喷雾设备抵达现场。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网格员全程协调配合,沟通各方、维持秩序。经过三个小时的紧张作业,这场虫害危机被成功化解。
这一事件的顺利解决,正是社区“网格发现 — 平台吹哨 — 部门响应 — 群众评价” 闭环机制的生动体现。社区有效实现 “1 + N” 联动机制,即 1 个网格员对接城管、园林、物业等多个部门,形成了 “小事网格办、大事协同干” 的高效治理格局。
从高龄老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到树木在治理后重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从数据平台实时更新的精准信息,到居民给出的一个个满意评价,车站东街社区以“网格红” 为笔,以服务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一笔一划书写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的温暖篇章。
在这里,基层治理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清晨那声亲切的问候,是假期里不辞辛劳的奔波,是问题解决后让人安心的踏实。正如社区书记所说:“网格员的背包里装的不只是登记表,更是居民沉甸甸的信任。”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06-13 15:45点击量:
来源:锡林北路街道办事处
清晨的阳光洒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锡林郭勒北路街道车站东街社区的楼宇间,一支身着红色马甲的网格员队伍已开启一天的忙碌。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既是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的坚定执行者,也是居民身边无处不在的 “贴心管家”。从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高龄认证服务,到开展动态数据精准采集;从面对突发的护绿治虫 “吹哨报到”,到主动深入居民家中收集民意诉求,这群基层工作者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民情,以真诚的行动温暖着民心,让基层治理的 “神经末梢” 绽放出绚丽光彩。
温情助老让“银龄”生活更有温度
“米奶奶,我们来帮您做高龄认证啦!” 每月月初,这样充满温情的呼唤都会准时在社区80岁以上老人的家中响起。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操作对于许多高龄老人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 “鸿沟”,加之行动不便,想要顺利完成高龄认证困难重重。而车站东街社区的网格员们主动化身 “银龄辅导员”,他们耐心地进行 “一对一” 讲解、“手把手” 教学,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老人都能享受到高龄补贴政策的关怀。87岁的米奶奶提起这些网格员,总是忍不住动情地说:“孩子们忙,我眼睛也花,多亏这些‘红马甲’每月惦记!”
为了更好地服务特殊群体,社区网格员创新推出“预约 + 上门” 双模式,老人不仅可以通过电话直接预约,子女也能代为预约,灵活的方式充分考虑到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同时,“认证日历” 管理法的实行,让服务更加系统化、精准化。网格员们精心建立起高龄老人专属服务台账,按照老人们的生日月份进行分类标记,就像为每一位老人安排了专属的 “服务闹钟”,确保服务从不遗漏。
数据跑路为基层治理装上“智慧芯”
在追求社区服务精准化的道路上,车站东街社区找到了独特的答案,用“铁脚板” 筑牢数据根基。网格员们开启 “白 + 黑”“5 + 2” 的错时工作模式,利用居民在家的碎片化时间,逐户开展信息动态更新工作。每一次入户,他们都身兼多职,既是认真细致的 “信息采集员”,又是热情专业的 “政策宣传员”。反诈口诀朗朗上口、消防隐患图解清晰明了、惠民政策二维码方便快捷,一份份精心设计的 “定制化” 宣传单,承载着社区的关怀,悄然 “飞” 入居民家门。
在数据管理方面,社区采用“三色标签” 动态管理模式,依据居民需求的紧急程度,用红(急难)、黄(一般)、绿(常态)标签对居民信息进行分类建档。这种科学的分类方式,让社区能够快速判断服务优先级,实现服务资源的精准投放。此外,“民情地图” 的可视化更是一大创举,通过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电子地图,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居住位置一目了然,为精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可视化支撑。
联动破题以“吹哨报到”解民生难题
四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虫虫危机”,成为了检验社区应急能力的试金石。铁路单位后院的榆树遭受虫害肆虐,枝叶被啃食得千疮百孔。网格员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通过 “村居吹哨” 平台启动联动机制。仅仅一天时间,在“五一”假期首日,园林部门的工人就带着专业的高压喷雾设备抵达现场。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网格员全程协调配合,沟通各方、维持秩序。经过三个小时的紧张作业,这场虫害危机被成功化解。
这一事件的顺利解决,正是社区“网格发现 — 平台吹哨 — 部门响应 — 群众评价” 闭环机制的生动体现。社区有效实现 “1 + N” 联动机制,即 1 个网格员对接城管、园林、物业等多个部门,形成了 “小事网格办、大事协同干” 的高效治理格局。
从高龄老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到树木在治理后重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从数据平台实时更新的精准信息,到居民给出的一个个满意评价,车站东街社区以“网格红” 为笔,以服务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一笔一划书写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的温暖篇章。
在这里,基层治理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清晨那声亲切的问候,是假期里不辞辛劳的奔波,是问题解决后让人安心的踏实。正如社区书记所说:“网格员的背包里装的不只是登记表,更是居民沉甸甸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