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八一路社区作为全自治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社区,联合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童心筑梦”志愿服务队,为辖区青少年开设了“青苗营暑期成长班”,内容包含科技创新、非遗手工、小小志愿服务、财经启蒙等特色课程,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实而有趣的假期时光。专业社工的细致组织与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力付出,让这个夏天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加油站”。
科技启蒙:亲手造VR眼镜,触摸虚拟世界
“原来VR眼镜的原理这么简单!”在科技创新课堂上,10岁的王梓轩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VR眼镜,兴奋地观察着镜片里的3D图像。这堂由内蒙古工业大学专业志愿者李哲主讲的课程,打破了孩子们对“高科技”的距离感。课堂上,志愿者们先通过动画短片讲解VR技术的基本原理——利用双眼视差制造立体视觉效果。随后,孩子们领到了凸透镜片、硬纸板、粘胶等材料包,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裁剪、折叠、组装。“注意镜片的间距要和自己的瞳距差不多,不然会模糊哦。”志愿者耐心地帮孩子们调整细节。当孩子们戴上自制的VR眼镜,观看提前准备好的恐龙世界、海底探险等全景视频时,阵阵惊叹声充满了整个活动室。
“比起直接给孩子买一个VR眼镜,让他们亲手制作的过程更有意义。”社区社工说,“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光学知识,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观察力和专注力,这种‘做中学’的方式特别受孩子欢迎。”
非遗传承:剪纸里的生肖故事,指尖上的文化根脉
如果说科技课带孩子们飞向了未来,那么非遗手工课则让他们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在生肖剪纸课堂上,社区活动室里贴满了形态各异的生肖剪纸作品,窗花、吊饰、生肖摆件相映成趣,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剪纸是咱们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志愿者先给孩子们讲起了生肖文化的由来,随后,她示范了剪纸的基本技法,孩子们拿起红色宣纸,跟着志愿者画轮廓、练剪法。
小课堂里的“大成长”:从学习者到“小大人”
在“小小理财家”实践课上,孩子们化身“顾客”和“收银员”,在志愿者搭建的“模拟超市”里忙得不亦乐乎。通过游戏让孩子们认识货币、学习消费规划。志愿者先给每个孩子发放10元“虚拟币”,超市货架上摆满了文具、零食、玩具等“商品”,每件都标有价格。孩子们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挑选自己需要的东西,并计算花费。这样的实践,让抽象的“理财”变得具体可感,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理性消费的种子。
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模式,是八一路社区作为试点单位的创新尝试。社区党委任书记介绍,过去的暑期活动多以“看护”为主,内容相对单一。今年年初,社区党委专业社工团队主动对接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希望通过“校社联动”丰富课程内容:“党建引领确保正确的方向,专业社工擅长需求调研和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有专业知识和活力,两者结合能让课程更精准、更有质量。”
为了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课程,社工们提前走访了200多户家庭,收集孩子们的兴趣点;志愿者团队则根据专业特长分组备课。课程开展中,社工全程跟进,记录孩子们的反馈,每天和志愿者开“复盘会”:“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下次科技课可以多增加动手环节”“非遗课的材料包要提前分好,避免浪费时间”……这些细致的调整,让课程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这段经历也是一次成长。“第一次给孩子讲课特别紧张,准备了3页教案,结果10分钟就讲完了。”志愿者笑着说,后来在社工的建议下,他学会用“提问互动”的方式吸引孩子注意力,现在已经能从容应对课堂突发情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07-23 16:17点击量:
来源:海拉尔路办事处
暑假期间,八一路社区作为全自治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社区,联合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童心筑梦”志愿服务队,为辖区青少年开设了“青苗营暑期成长班”,内容包含科技创新、非遗手工、小小志愿服务、财经启蒙等特色课程,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实而有趣的假期时光。专业社工的细致组织与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力付出,让这个夏天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加油站”。
科技启蒙:亲手造VR眼镜,触摸虚拟世界
“原来VR眼镜的原理这么简单!”在科技创新课堂上,10岁的王梓轩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VR眼镜,兴奋地观察着镜片里的3D图像。这堂由内蒙古工业大学专业志愿者李哲主讲的课程,打破了孩子们对“高科技”的距离感。课堂上,志愿者们先通过动画短片讲解VR技术的基本原理——利用双眼视差制造立体视觉效果。随后,孩子们领到了凸透镜片、硬纸板、粘胶等材料包,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裁剪、折叠、组装。“注意镜片的间距要和自己的瞳距差不多,不然会模糊哦。”志愿者耐心地帮孩子们调整细节。当孩子们戴上自制的VR眼镜,观看提前准备好的恐龙世界、海底探险等全景视频时,阵阵惊叹声充满了整个活动室。
“比起直接给孩子买一个VR眼镜,让他们亲手制作的过程更有意义。”社区社工说,“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光学知识,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观察力和专注力,这种‘做中学’的方式特别受孩子欢迎。”
非遗传承:剪纸里的生肖故事,指尖上的文化根脉
如果说科技课带孩子们飞向了未来,那么非遗手工课则让他们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在生肖剪纸课堂上,社区活动室里贴满了形态各异的生肖剪纸作品,窗花、吊饰、生肖摆件相映成趣,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剪纸是咱们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志愿者先给孩子们讲起了生肖文化的由来,随后,她示范了剪纸的基本技法,孩子们拿起红色宣纸,跟着志愿者画轮廓、练剪法。
小课堂里的“大成长”:从学习者到“小大人”
在“小小理财家”实践课上,孩子们化身“顾客”和“收银员”,在志愿者搭建的“模拟超市”里忙得不亦乐乎。通过游戏让孩子们认识货币、学习消费规划。志愿者先给每个孩子发放10元“虚拟币”,超市货架上摆满了文具、零食、玩具等“商品”,每件都标有价格。孩子们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挑选自己需要的东西,并计算花费。这样的实践,让抽象的“理财”变得具体可感,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理性消费的种子。
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模式,是八一路社区作为试点单位的创新尝试。社区党委任书记介绍,过去的暑期活动多以“看护”为主,内容相对单一。今年年初,社区党委专业社工团队主动对接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希望通过“校社联动”丰富课程内容:“党建引领确保正确的方向,专业社工擅长需求调研和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有专业知识和活力,两者结合能让课程更精准、更有质量。”
为了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课程,社工们提前走访了200多户家庭,收集孩子们的兴趣点;志愿者团队则根据专业特长分组备课。课程开展中,社工全程跟进,记录孩子们的反馈,每天和志愿者开“复盘会”:“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下次科技课可以多增加动手环节”“非遗课的材料包要提前分好,避免浪费时间”……这些细致的调整,让课程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这段经历也是一次成长。“第一次给孩子讲课特别紧张,准备了3页教案,结果10分钟就讲完了。”志愿者笑着说,后来在社工的建议下,他学会用“提问互动”的方式吸引孩子注意力,现在已经能从容应对课堂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