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街道:五“新”五“零”
全面绘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蓝图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河街道地处城乡结合新建居住区域,东至沙梁村与塔利村边界,南至北二环快速路,西至兴安北路,北至大青山街;辖区面积13.09平方公里,总户数35404户,常住人口5.1万人,下辖毫沁营、沙梁2个行政村,北苑、东河、安康、新悦4个社区。汉族、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回族等8个民族交错而居。
目前,区域内18条道路已完成路灯安装,新开通的3条公交线路已开始运行,2600余辆共享单车已在17处共享停车点完成投放;新建的4所幼儿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均将于9月投入使用;包含10座球场及多种健身区域的天骄体育公园将于7月投入使用。此外,还有卫生服务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文旅综合体等设施均在规划建设当中……
蓄势谋新,奋楫勇进。东河街道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民生保障、氛围营造上始终持续发力,将东河区域打造成为集教育、商业、居住、办公于一体的首府北部高端宜居区,人才集聚、产城融合、科创研发的新高地,让现代文明嵌入区域肌理,让各族群众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捷。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就是内蒙古壮美风光的生动描绘……而走在东河街头,山青水绿,繁花簇拥,道路纵横交织,小区整齐有致,为小区居民开通的公交专线不时从身旁驶过……
东河两岸,一道道的水波漾开,熠熠生辉,游人步道,处处是景,绿意盎然……正在兴建的大型楼盘机器轰鸣,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青山小学惠东校区、呼和浩特敬业学校新校区,实验中学察哈尔三中传来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中级铁路法院、供电局等多家单位工作人员的身影忙碌穿梭……从高处俯瞰,东河区域以东河为中轴,两侧如蝶翼,宛若翠蝶扇动翅膀,伴随着努力建设绿色幸福家园的交响乐,蝴蝶翩翩起舞,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城市新地标,以“领跑”姿态,带动着现代化区域建设的新风潮。
起步即冲刺,开局即争先。作为新建街道,东河街道一方面,第一时间组建街道,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统一调配编制人员,重点聚焦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民生事务、基层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工作开展谋划部署。各部门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大厅统一办公,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同时,积极引进高校人才,建设青年智库,让年轻血液注入基层治理,促进治理主体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转变,不断激发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深化推进“网格+”,让网格链接党组织、物业、驻区单位、非公企业等,整合多方资源,调动多方参与,共同参与村、社区基层治理。多管齐下构建起一支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基层新力量。
东河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本着阵地前移、服务下沉的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一方面,遵循“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设计理念,办公区域按照“5办1中心1队”划分为7个功能区,并在大厅精心打造“开放式”便民服务会客厅,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极大地缩短居民的办事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街道以物业管家为切入口,以网格链接为抓手,整合辖区公共服务资源,在多个区域积极打造面对面“零距离”服务模式,构建开放式的服务环境,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营造为民服务新阵地、新气象,做到回应关切“无死角”,解决问题“零时差”,让东河真正成为“有服务、有温度、有认同”的“居民之家”。
东河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思路,秉持党组织建在“家门口”的理念,在全面建强村、社区党组织基础上,结合辖区新建大型楼盘众多的情况,通过深入摸排,立足实际,切实推动将党组织全面覆盖到小区和网格各基本单元中,实现党的组织覆盖“零盲区”。在此基础上,东河街道根据大小和范围等实际情况对网格划分进行进一步调整,共建立起59个网格、 9个网格党支部,确保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平衡。利用党组织引领各小区物业、物管会共同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依托组织基础加强党员管理,动员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优化服务机制,为居民提供咨询、文化、教育、健康等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确保组织覆盖到辖区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居民。
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呼和浩特市机构改革方案》和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呼和浩特市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新城区委、区政府的引导下,全新建立起的东河街道,配齐党的建设、党政综合、民生事务、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建设、社会治理五个办公室、一个党群服务中心及一支综合执法队,全面覆盖街道各项职能、社区各项事务、群众各项需求,保证职责担当零缺位,推动基层治理的系统、全面发展。街道领导班子及各科室负责人细化分工,打断隔板,平起平坐,坚持领导带头,压实各项工作责任到人,通过街道“瘦身”深挖服务潜力,实现职责的最大化发挥,坚决在肩负使命担当上做到“零缺位”。
“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办事处,桌子之间都是开放的。办事找的窗口像会议桌,其它不用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也在同一个大厅里办公,桌上贴着这个人属于哪个办公室,感觉挺新颖的,让我们不了解的人也能直接看到这个街道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呢。”居民王大妈来东河街道办理社保时说道。为了真正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提高为民服务方面的直接性、便捷性和高效性,东河街道办事处在新办公场地上,创新地将居民办事窗口区域及行政区域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办公模式的空间限制,将人名、部门名称、联系方式直接贴到工位,让群众直观了解到街道的各项工作职能,减少服务过程中的障碍和距离,让居民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服务。
东河街道以基层治理“零空白”为目标,依托网格化治理优势,以小见大,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方面,聚焦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以破解痛点、难点、堵点为重点,坚持明责、赋能、减负,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质效。围绕六大工程,重点将温暖工程作为今年民生“一号工程”,全面起底热源、热网、热企、热用户存在的系列问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坚决不让辖区居民群众挨冷受冻。另一方面,结合新区域,培育新居民,开展新服务,打造新特色。东河街道充分利用网格小坐标,延伸服务大触角,化解小矛盾,解决大民生,特色打造接诉即办“老宁工作法”,树立金牌网格员老宁的优秀榜样,高标准严要求,规范网格员化解矛盾的工作方式,通过上门处理案件,做到回应关切“无死角”,解决问题“零时差”,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不断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需求。
适逢东河街道正式成立不久,面对新征程上的新任务新挑战,对所有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据此,东河街道各村、社区党组织依托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学习,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深学细悟、明规知戒,树立良好风气,打造全新面貌。同时,东河街道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的纪律监督制度,明确监督责任和监督程序,确保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筑牢拒腐防线,共同营造东河街道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4-08-09 16:05点击量:
来源:东河街道办事处
东河街道:五“新”五“零”
全面绘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蓝图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河街道地处城乡结合新建居住区域,东至沙梁村与塔利村边界,南至北二环快速路,西至兴安北路,北至大青山街;辖区面积13.09平方公里,总户数35404户,常住人口5.1万人,下辖毫沁营、沙梁2个行政村,北苑、东河、安康、新悦4个社区。汉族、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回族等8个民族交错而居。
目前,区域内18条道路已完成路灯安装,新开通的3条公交线路已开始运行,2600余辆共享单车已在17处共享停车点完成投放;新建的4所幼儿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均将于9月投入使用;包含10座球场及多种健身区域的天骄体育公园将于7月投入使用。此外,还有卫生服务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文旅综合体等设施均在规划建设当中……
蓄势谋新,奋楫勇进。东河街道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民生保障、氛围营造上始终持续发力,将东河区域打造成为集教育、商业、居住、办公于一体的首府北部高端宜居区,人才集聚、产城融合、科创研发的新高地,让现代文明嵌入区域肌理,让各族群众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捷。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就是内蒙古壮美风光的生动描绘……而走在东河街头,山青水绿,繁花簇拥,道路纵横交织,小区整齐有致,为小区居民开通的公交专线不时从身旁驶过……
东河两岸,一道道的水波漾开,熠熠生辉,游人步道,处处是景,绿意盎然……正在兴建的大型楼盘机器轰鸣,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青山小学惠东校区、呼和浩特敬业学校新校区,实验中学察哈尔三中传来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中级铁路法院、供电局等多家单位工作人员的身影忙碌穿梭……从高处俯瞰,东河区域以东河为中轴,两侧如蝶翼,宛若翠蝶扇动翅膀,伴随着努力建设绿色幸福家园的交响乐,蝴蝶翩翩起舞,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城市新地标,以“领跑”姿态,带动着现代化区域建设的新风潮。
起步即冲刺,开局即争先。作为新建街道,东河街道一方面,第一时间组建街道,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统一调配编制人员,重点聚焦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民生事务、基层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工作开展谋划部署。各部门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大厅统一办公,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同时,积极引进高校人才,建设青年智库,让年轻血液注入基层治理,促进治理主体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转变,不断激发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深化推进“网格+”,让网格链接党组织、物业、驻区单位、非公企业等,整合多方资源,调动多方参与,共同参与村、社区基层治理。多管齐下构建起一支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基层新力量。
东河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本着阵地前移、服务下沉的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一方面,遵循“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设计理念,办公区域按照“5办1中心1队”划分为7个功能区,并在大厅精心打造“开放式”便民服务会客厅,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极大地缩短居民的办事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街道以物业管家为切入口,以网格链接为抓手,整合辖区公共服务资源,在多个区域积极打造面对面“零距离”服务模式,构建开放式的服务环境,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营造为民服务新阵地、新气象,做到回应关切“无死角”,解决问题“零时差”,让东河真正成为“有服务、有温度、有认同”的“居民之家”。
东河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思路,秉持党组织建在“家门口”的理念,在全面建强村、社区党组织基础上,结合辖区新建大型楼盘众多的情况,通过深入摸排,立足实际,切实推动将党组织全面覆盖到小区和网格各基本单元中,实现党的组织覆盖“零盲区”。在此基础上,东河街道根据大小和范围等实际情况对网格划分进行进一步调整,共建立起59个网格、 9个网格党支部,确保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平衡。利用党组织引领各小区物业、物管会共同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依托组织基础加强党员管理,动员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优化服务机制,为居民提供咨询、文化、教育、健康等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确保组织覆盖到辖区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居民。
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呼和浩特市机构改革方案》和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呼和浩特市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新城区委、区政府的引导下,全新建立起的东河街道,配齐党的建设、党政综合、民生事务、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建设、社会治理五个办公室、一个党群服务中心及一支综合执法队,全面覆盖街道各项职能、社区各项事务、群众各项需求,保证职责担当零缺位,推动基层治理的系统、全面发展。街道领导班子及各科室负责人细化分工,打断隔板,平起平坐,坚持领导带头,压实各项工作责任到人,通过街道“瘦身”深挖服务潜力,实现职责的最大化发挥,坚决在肩负使命担当上做到“零缺位”。
“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办事处,桌子之间都是开放的。办事找的窗口像会议桌,其它不用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也在同一个大厅里办公,桌上贴着这个人属于哪个办公室,感觉挺新颖的,让我们不了解的人也能直接看到这个街道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呢。”居民王大妈来东河街道办理社保时说道。为了真正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提高为民服务方面的直接性、便捷性和高效性,东河街道办事处在新办公场地上,创新地将居民办事窗口区域及行政区域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办公模式的空间限制,将人名、部门名称、联系方式直接贴到工位,让群众直观了解到街道的各项工作职能,减少服务过程中的障碍和距离,让居民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服务。
东河街道以基层治理“零空白”为目标,依托网格化治理优势,以小见大,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方面,聚焦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以破解痛点、难点、堵点为重点,坚持明责、赋能、减负,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质效。围绕六大工程,重点将温暖工程作为今年民生“一号工程”,全面起底热源、热网、热企、热用户存在的系列问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坚决不让辖区居民群众挨冷受冻。另一方面,结合新区域,培育新居民,开展新服务,打造新特色。东河街道充分利用网格小坐标,延伸服务大触角,化解小矛盾,解决大民生,特色打造接诉即办“老宁工作法”,树立金牌网格员老宁的优秀榜样,高标准严要求,规范网格员化解矛盾的工作方式,通过上门处理案件,做到回应关切“无死角”,解决问题“零时差”,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不断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需求。
适逢东河街道正式成立不久,面对新征程上的新任务新挑战,对所有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据此,东河街道各村、社区党组织依托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学习,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深学细悟、明规知戒,树立良好风气,打造全新面貌。同时,东河街道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的纪律监督制度,明确监督责任和监督程序,确保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筑牢拒腐防线,共同营造东河街道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