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 区委
人大 人大
政府 政府
政协 政协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登录 / 注册
长辈版
暖心专区
无障碍模式
集约化站群 集约化站群

旗县区

  • 土默特左旗
  • 托克托县
  • 和林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新城区
  • 回民区
  • 玉泉区
  • 赛罕区

委办局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局
  • 科学技术局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局
  • 民政局
  • 司法局
  • 财政局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自然资源局
  • 生态环境局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交通运输局
  • 水务局
  • 农牧局
  • 商务局
  • 文化旅游广电局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应急管理局
  • 审计局
  • 外事办公室
  •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疗保障局
  • 信访局
  • 市城市管理局
  • 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开发区

  •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和林格尔新区

其他

  • 呼和浩特市地铁
  •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
蒙古文版蒙古文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退出长辈版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图片新闻
央媒关注!《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7月内蒙古增刊)刊载《同心新城 魅力绽放——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章
发布时间:2024-07-08 10:11 点击量:68
来源: 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城区又获央媒关注!

《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7月内蒙古增刊)

刊载《同心新城 魅力绽放——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章

全文如下: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文化核心区,新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革命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近年来,新城区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路径, 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 社会环境,助力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心城区俯瞰图

“苏虎 · 爱育”:造就时代新人

走进新城区苏虎街实验小学科尔沁校区,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教学楼走廊一侧排列的 一组剧照大海报格外引人注目。校长李智宏向记 者娓娓道来,它们不仅是学校的文化品牌,更是 各族师生团结奋进的结晶,每张海报背后都是一个动人故事。

自2018年8月投入使用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 55 个教学班、3062 名各族学生和 161 名教职工的大家庭。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以党建为引领,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融入办学理念,创建了“苏虎·爱育”党建品牌。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创 新打造“苏虎德育”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

苏虎“石榴籽”剧社是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实践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60余名教师和3100余名学生参与到剧目创作中。目前已创作完成的11部情景剧,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深受各族师生的欢迎。

在李智宏眼中,苏虎“石榴籽”剧社不仅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民族团结、传承红色文化的平台。剧社创编的剧目得到广泛好评,《跑道上的老树》《种下一颗石榴树》《我心中的中国红》等剧目通过中小学德育学堂节目资源共享 服务平台推广至全国;《传承》曾代表自治区赴香港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了学校师生心向党、心向祖国的精神风貌。

“民族团结无小事”,学校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校工作各方面。展览室里整齐摆放着学生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从用松子粘贴制作的“石榴姑娘”,到小树枝和毛线缠绕成的“奔腾小马驹”,再到彩色塑料瓶盖拼贴出的“蝴蝶花海”,琳琅满目的作品展现了学生的创意和才华,体现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学校还积极组建生态美术、艺术折纸、非遗项目、中华纸艺、合唱团、舞蹈团等各类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让学生 在文化熏陶中成长,在团队协作中磨练意志,实现全方位发展。

“我是5年级3班的赵天奇,是学校折纸社团的一员。折纸让我更加耐心、细心,还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赵天奇是同学们心中的折纸“专家”,他对折纸艺术情有独钟,每件作品都 力求精致细腻,仿佛赋予了纸张生命。他经常和同学分享折纸经验技术,共同探索折纸艺术的无限可能。如今,折纸社团队伍不断壮大,同学们 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融在一起。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 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努力培养担当民 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各族师生共同书写着新 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崭新篇章。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苏虎街实验小学“石榴籽剧社”表演节目

“石榴同心”:共建幸福家园

近年来,新城区在基层治理中推行的“一站 一网一会一单一队”工作法,在迎新路街道团结小区社区得到生动实践,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祖国北疆基层民族工作的一大亮点。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很小的时候 / 有一只 神奇的摇篮,神奇的摇篮 / 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 / 啊……”团结小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楼里传来 悠扬嘹亮的歌声。

“他们正在为社区下午的活动彩排节目。”团结小区社区党委书记乌云塔娜向记者介绍道,“我是土生土长的‘团结人’,在这里出生、成长、生活、工作,既是社区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受益人。”

自1984年建立之初,团结小区社区就承载着各族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美好愿景。社区公园里的长城、昭君雕塑见证了社区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汉、蒙古、满、 维吾尔等 7 个民族的6062户12868名居民和睦相处,共同绘制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曾经,社区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管网破损等问题,使得温馨家园失去了光彩。于是,社区党委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头等大事,经过两次大规模改造升级,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服务更加便捷。同时,社区统筹推进党的建设、民生建设、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形成了互嵌式的社区环境,各族居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0岁的李坤老人对舞蹈充满热情,是社区浪漫夕阳红舞蹈队的“首席编导”,她带领舞蹈队的姐妹们学会了蒙古、藏、维吾尔、朝鲜等多个民族的舞蹈。音乐响起,她们用曼妙舞姿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故事。

社区组建了居民文艺队等 8 支“石榴同心” 志愿服务队,仅 2023 年就开展 180 余场志愿服务活动。各族群众在参加志愿活动、参与社区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情感认同。2023年11月,社区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我在社区居住3年多了,陪孩子读书,没有工作,社区主动联系我来布丝瑰手工艺品制作室学习手工技艺。”能够在闲暇时间赚钱补贴家用,37岁的李彩凤满怀感激之情。社区成立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布丝瑰手工艺品制作室,邀请自治区级剪纸、面塑、盘扣非遗传承人,组织订单式培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技艺,也提升了居民的就业技能。

此外,社区依托“石榴籽”议事厅,化解邻里矛盾;设立“红石榴”驿站服务窗口,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挥“红石榴”理论宣讲室、“石榴籽”市民教育室、“石榴同心” 文化活动室等阵地作用,不断增强各族居民的 “五个认同”。

在团结小区社区,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为构建和谐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深厚的民族 团结情感,已然是社区建设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条主线,以服务居民为中心,以构建团结社区为目标,进一步促进辖区内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助推各族群众嵌入式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美好、团结、和谐、幸福家园。”乌云塔娜说。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团结小区社区开展写春联活动

共同富裕 :打造和美乡村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古老的传统村落似乎与“时尚潮流”格格不入,但新城区保合少镇的恼包村却打破了这一印象,将老村建设成了“网红村”。

“恼包”源自蒙古语“敖包”的音译。恼包村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由清朝康熙年间来此垦荒谋生的山西籍等移民聚居而成。如今,恼包村生活着汉、蒙古、维吾尔、满、回5个民族的群众,共有959户3100 人,是自治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点,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走进恼包村,宽敞的马路、明亮的路灯、大气的建筑、璀璨的灯光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派热闹景象。这里早已摆脱“贫困村”和“空 心村”的标签,蝶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美丽新村。

然而,过去的恼包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土房子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缺乏水资源,农业收成基本由天气决定,收入不稳定。因此,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村庄逐渐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2009 年,在外打拼多年已小有成就的李恒彪,带着父老乡亲的期盼回到了家乡,带领村民共谋发展。经过多年努力,萧条的村庄有了新的起色。不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 将他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但他并没有被击垮,反而有了更坚定的想法——在原址上重建家园,闯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农文旅新路。如今,恼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朴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楼房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宜人的景色让游客流连忘返,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2019 年以来,村集体搭建的文旅产业平台年产值达10亿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李恒彪嗓门洪亮、果敢坚定,言语中透着自豪。他团结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返乡创业青年孙雪平也是恼包村蝶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看到乡村特色文旅产业的巨大潜力后,决定回乡创业,在村里开办了儿童游乐场,生意兴隆,收入颇丰。如今,他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兼顾事业,日子越来越红火。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恼包村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和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守望相助,共话治理”台湾基层交流参访团到恼包村参观访问

这些年来,恼包村始终坚持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频共振。以组织振兴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引入优质项目;以人才振兴为支撑,吸纳各类人才;以文化振兴为灵魂,弘扬传统文化;以生态振兴为底色,打造美丽乡村。2022年,恼包村入选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持续深化‘文旅+ ’新业态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和延伸乡村特色农文旅产业链,突出‘宜居建业、和美恼包’优质品牌,全力打造现代化乡村文旅消费集聚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谈起恼包村的未来,李恒彪充满信心。

新城区恼包村老年文艺表演队和游客一起载歌载舞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无论是青春洋溢的校园,还是团结和谐的社区,亦或是“颜值”爆表的和美乡村,都已成为内蒙古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缩影,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伟业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相信未来,北疆草原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呼和浩特市文化轴带俯瞰

来源:新城融媒综合

编辑:郇昕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 魏小龙丨终审:张静

附件: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打印 保存
分享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中国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新城区政府机构
其他组织机构
  1. 新城区人大
  2. 新城区政协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
  1. 土左旗
  2. 托克托县
  3. 和林县
  4. 清水河县
  5. 武川县
  6. 回民区
  7. 玉泉区
  8. 赛罕区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蒙ICP备09004058号-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积分查询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E-mail:xcwl605@163.com 网站技术维护电话:0471-6218605  
大美新城

新城发布

大美新城

大美新城

清风新城

清风新城

云上新城APP

无障碍模式 长者模式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图片新闻

央媒关注!《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7月内蒙古增刊)刊载《同心新城 魅力绽放——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章

发布日期:2024-07-08 10:11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新城区又获央媒关注!

《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7月内蒙古增刊)

刊载《同心新城 魅力绽放——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章

全文如下: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文化核心区,新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革命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近年来,新城区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路径, 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 社会环境,助力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心城区俯瞰图

“苏虎 · 爱育”:造就时代新人

走进新城区苏虎街实验小学科尔沁校区,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教学楼走廊一侧排列的 一组剧照大海报格外引人注目。校长李智宏向记 者娓娓道来,它们不仅是学校的文化品牌,更是 各族师生团结奋进的结晶,每张海报背后都是一个动人故事。

自2018年8月投入使用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 55 个教学班、3062 名各族学生和 161 名教职工的大家庭。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以党建为引领,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融入办学理念,创建了“苏虎·爱育”党建品牌。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创 新打造“苏虎德育”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

苏虎“石榴籽”剧社是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实践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60余名教师和3100余名学生参与到剧目创作中。目前已创作完成的11部情景剧,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深受各族师生的欢迎。

在李智宏眼中,苏虎“石榴籽”剧社不仅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民族团结、传承红色文化的平台。剧社创编的剧目得到广泛好评,《跑道上的老树》《种下一颗石榴树》《我心中的中国红》等剧目通过中小学德育学堂节目资源共享 服务平台推广至全国;《传承》曾代表自治区赴香港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了学校师生心向党、心向祖国的精神风貌。

“民族团结无小事”,学校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校工作各方面。展览室里整齐摆放着学生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从用松子粘贴制作的“石榴姑娘”,到小树枝和毛线缠绕成的“奔腾小马驹”,再到彩色塑料瓶盖拼贴出的“蝴蝶花海”,琳琅满目的作品展现了学生的创意和才华,体现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学校还积极组建生态美术、艺术折纸、非遗项目、中华纸艺、合唱团、舞蹈团等各类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让学生 在文化熏陶中成长,在团队协作中磨练意志,实现全方位发展。

“我是5年级3班的赵天奇,是学校折纸社团的一员。折纸让我更加耐心、细心,还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赵天奇是同学们心中的折纸“专家”,他对折纸艺术情有独钟,每件作品都 力求精致细腻,仿佛赋予了纸张生命。他经常和同学分享折纸经验技术,共同探索折纸艺术的无限可能。如今,折纸社团队伍不断壮大,同学们 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融在一起。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 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努力培养担当民 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各族师生共同书写着新 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崭新篇章。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苏虎街实验小学“石榴籽剧社”表演节目

“石榴同心”:共建幸福家园

近年来,新城区在基层治理中推行的“一站 一网一会一单一队”工作法,在迎新路街道团结小区社区得到生动实践,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祖国北疆基层民族工作的一大亮点。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很小的时候 / 有一只 神奇的摇篮,神奇的摇篮 / 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 / 啊……”团结小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楼里传来 悠扬嘹亮的歌声。

“他们正在为社区下午的活动彩排节目。”团结小区社区党委书记乌云塔娜向记者介绍道,“我是土生土长的‘团结人’,在这里出生、成长、生活、工作,既是社区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受益人。”

自1984年建立之初,团结小区社区就承载着各族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美好愿景。社区公园里的长城、昭君雕塑见证了社区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汉、蒙古、满、 维吾尔等 7 个民族的6062户12868名居民和睦相处,共同绘制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曾经,社区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管网破损等问题,使得温馨家园失去了光彩。于是,社区党委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头等大事,经过两次大规模改造升级,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服务更加便捷。同时,社区统筹推进党的建设、民生建设、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形成了互嵌式的社区环境,各族居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0岁的李坤老人对舞蹈充满热情,是社区浪漫夕阳红舞蹈队的“首席编导”,她带领舞蹈队的姐妹们学会了蒙古、藏、维吾尔、朝鲜等多个民族的舞蹈。音乐响起,她们用曼妙舞姿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故事。

社区组建了居民文艺队等 8 支“石榴同心” 志愿服务队,仅 2023 年就开展 180 余场志愿服务活动。各族群众在参加志愿活动、参与社区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情感认同。2023年11月,社区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我在社区居住3年多了,陪孩子读书,没有工作,社区主动联系我来布丝瑰手工艺品制作室学习手工技艺。”能够在闲暇时间赚钱补贴家用,37岁的李彩凤满怀感激之情。社区成立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布丝瑰手工艺品制作室,邀请自治区级剪纸、面塑、盘扣非遗传承人,组织订单式培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技艺,也提升了居民的就业技能。

此外,社区依托“石榴籽”议事厅,化解邻里矛盾;设立“红石榴”驿站服务窗口,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挥“红石榴”理论宣讲室、“石榴籽”市民教育室、“石榴同心” 文化活动室等阵地作用,不断增强各族居民的 “五个认同”。

在团结小区社区,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为构建和谐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深厚的民族 团结情感,已然是社区建设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条主线,以服务居民为中心,以构建团结社区为目标,进一步促进辖区内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助推各族群众嵌入式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美好、团结、和谐、幸福家园。”乌云塔娜说。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团结小区社区开展写春联活动

共同富裕 :打造和美乡村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古老的传统村落似乎与“时尚潮流”格格不入,但新城区保合少镇的恼包村却打破了这一印象,将老村建设成了“网红村”。

“恼包”源自蒙古语“敖包”的音译。恼包村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由清朝康熙年间来此垦荒谋生的山西籍等移民聚居而成。如今,恼包村生活着汉、蒙古、维吾尔、满、回5个民族的群众,共有959户3100 人,是自治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点,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走进恼包村,宽敞的马路、明亮的路灯、大气的建筑、璀璨的灯光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派热闹景象。这里早已摆脱“贫困村”和“空 心村”的标签,蝶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美丽新村。

然而,过去的恼包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土房子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缺乏水资源,农业收成基本由天气决定,收入不稳定。因此,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村庄逐渐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2009 年,在外打拼多年已小有成就的李恒彪,带着父老乡亲的期盼回到了家乡,带领村民共谋发展。经过多年努力,萧条的村庄有了新的起色。不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 将他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但他并没有被击垮,反而有了更坚定的想法——在原址上重建家园,闯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农文旅新路。如今,恼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朴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楼房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宜人的景色让游客流连忘返,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2019 年以来,村集体搭建的文旅产业平台年产值达10亿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李恒彪嗓门洪亮、果敢坚定,言语中透着自豪。他团结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返乡创业青年孙雪平也是恼包村蝶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看到乡村特色文旅产业的巨大潜力后,决定回乡创业,在村里开办了儿童游乐场,生意兴隆,收入颇丰。如今,他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兼顾事业,日子越来越红火。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恼包村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和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守望相助,共话治理”台湾基层交流参访团到恼包村参观访问

这些年来,恼包村始终坚持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频共振。以组织振兴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引入优质项目;以人才振兴为支撑,吸纳各类人才;以文化振兴为灵魂,弘扬传统文化;以生态振兴为底色,打造美丽乡村。2022年,恼包村入选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持续深化‘文旅+ ’新业态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和延伸乡村特色农文旅产业链,突出‘宜居建业、和美恼包’优质品牌,全力打造现代化乡村文旅消费集聚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谈起恼包村的未来,李恒彪充满信心。

新城区恼包村老年文艺表演队和游客一起载歌载舞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无论是青春洋溢的校园,还是团结和谐的社区,亦或是“颜值”爆表的和美乡村,都已成为内蒙古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缩影,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伟业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相信未来,北疆草原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呼和浩特市文化轴带俯瞰

来源:新城融媒综合

编辑:郇昕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 魏小龙丨终审:张静

附件: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蒙ICP备09004058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党政机关 政府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