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街街道的“红石榴”驿站里迎来了来落脚休息的快递小哥时,全国各地的网民正通过直播平台,下单采购着当地有名的服装公司设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同一时间,海拉尔路街道的“红石榴大讲堂”也被志愿者们打扫一新,准备迎接新的一天......无数这样的瞬间交汇出的是新城区各族人民团结、友善、和谐的美好图景。
以蒙、满、汉为主的各族人民在新城区创造出了多彩丰富的民族风情,大家共居一座城、共建一个家、共爱一个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团结“金字招牌”。
2023年,新城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丰富内涵,创新形式方法,以“铸魂、富民、融通、和谐、稳定”五项行动为工作抓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传递党的声音的“石榴花”
12月23日,海拉尔路街道与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打造的“红石榴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基地将以“红石榴宣讲团”为主要载体,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主题,走进学生、走进群众,创新宣讲方式方法,精选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案例等,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青言青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新时代青年心声。
像这样的“石榴花”已经开遍了新城大地。
近年来,新城区在辖区范围内建立“红石榴驿站”,发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职能作用。同时跳出窗口抓服务,延伸“红石榴驿站”的功能,建立“红石榴驿站”+居民议事+“暖蜂驿站”+“石榴同心志愿服务队”+“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依托“石榴籽”议事厅,新城区将民族工作的触角与群众需求相链接,通过各族群众的共商共议,推动基层的共建共治,实现各族群众的生活融合、思想融合、感情融合、心理融合。
此外,新城区组建94支“石榴红”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活动335次,开展系列为民解忧暖心服务活动240余次,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400余次,开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170余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民族团结工作凝聚红色力量。
开在家门口的“致富花”
11月23日,“红石榴家园就业梦工厂”开进了呼伦路区域服务中心府兴社区,这是一家专门为周边社区妇女开办的服装加工厂,让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技能、实现就业。
“我是第一次学做衣服,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对自己逐渐有了信心。”女工王瑞说,“工厂就在家门口,既方便我照顾家里,也能增加收入,还能让我们学到一技之长,真的是一举多得。”
据了解,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成立的“府女匠心坊”民族盘扣培训中心及加工车间,将党建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进行深度融合,吸纳辖区残疾人、低保群体、大龄女性等弱势群体,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与此同时,不断挖掘非遗工匠人才,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队伍,通过开展盘扣制作及缝纫机制衣等长期“订单式”培训,让掌握手工艺制作技能的妇女居家有事做、有钱挣,实现居家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共计120余名居民参加“府女匠心坊”技能培训,其中5名优异学员于民族服装加工厂直接就业,45余人签订就业意向合同,另外培养出3名技能骨干,配合参与后期“府女匠心坊”服装服饰技能培训,立志通过长期“订单式”的培训,让居民居家有事做、有钱挣,实现居家就业增收。有9名居民实现“订单拿回家”,收入从零到百,将“指尖上”的艺术,变为“指尖上”的经济。
这仅仅是新城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城区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建立健全促进就业机制,持续强化就业政策落实,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各民族融入现代生活提供基本条件。预计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3%左右,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条件。
小区里常开不败的“团结花”
最近,居住在书院西街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过去破旧的平房区悄悄地变了新模样。四周围墙变成了“画布”,一幅幅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创意主题彩绘跃然于墙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街景。
为了进一步美化优化环境,西街街道西落凤街社区组织石榴同心志愿服务队和满族小学的师生,对平房区的院墙进行了翻修、墙绘,通过文字与色彩的搭配,以画传情,共绘出了这组民族团结“同心墙”,墙上常开不败的石榴花也象征了新城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景象。
如今,漫步在新城区的大街小巷,各族干部群众亲如一家的场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社区文化墙上,“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版画色彩艳丽。画笔勾勒出的象征着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手拉手跳舞的各族群众等无不体现各族群众的新生活、新图景、新变化和新景象。
一个个携手劳作的镜头、一个个欢笑共舞的联谊场景、一个个和睦和谐的民族团结故事,谱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主旋律。新时代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一幅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画卷,正在新城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新城融媒 梁良
编辑:郇 昕
初审:施少宇
复审:李 捷
终审:张 静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4-01-06 22:44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当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街街道的“红石榴”驿站里迎来了来落脚休息的快递小哥时,全国各地的网民正通过直播平台,下单采购着当地有名的服装公司设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同一时间,海拉尔路街道的“红石榴大讲堂”也被志愿者们打扫一新,准备迎接新的一天......无数这样的瞬间交汇出的是新城区各族人民团结、友善、和谐的美好图景。
以蒙、满、汉为主的各族人民在新城区创造出了多彩丰富的民族风情,大家共居一座城、共建一个家、共爱一个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团结“金字招牌”。
2023年,新城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丰富内涵,创新形式方法,以“铸魂、富民、融通、和谐、稳定”五项行动为工作抓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传递党的声音的“石榴花”
12月23日,海拉尔路街道与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打造的“红石榴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基地将以“红石榴宣讲团”为主要载体,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主题,走进学生、走进群众,创新宣讲方式方法,精选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案例等,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青言青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新时代青年心声。
像这样的“石榴花”已经开遍了新城大地。
近年来,新城区在辖区范围内建立“红石榴驿站”,发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职能作用。同时跳出窗口抓服务,延伸“红石榴驿站”的功能,建立“红石榴驿站”+居民议事+“暖蜂驿站”+“石榴同心志愿服务队”+“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依托“石榴籽”议事厅,新城区将民族工作的触角与群众需求相链接,通过各族群众的共商共议,推动基层的共建共治,实现各族群众的生活融合、思想融合、感情融合、心理融合。
此外,新城区组建94支“石榴红”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活动335次,开展系列为民解忧暖心服务活动240余次,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400余次,开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170余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民族团结工作凝聚红色力量。
开在家门口的“致富花”
11月23日,“红石榴家园就业梦工厂”开进了呼伦路区域服务中心府兴社区,这是一家专门为周边社区妇女开办的服装加工厂,让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技能、实现就业。
“我是第一次学做衣服,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对自己逐渐有了信心。”女工王瑞说,“工厂就在家门口,既方便我照顾家里,也能增加收入,还能让我们学到一技之长,真的是一举多得。”
据了解,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成立的“府女匠心坊”民族盘扣培训中心及加工车间,将党建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进行深度融合,吸纳辖区残疾人、低保群体、大龄女性等弱势群体,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与此同时,不断挖掘非遗工匠人才,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队伍,通过开展盘扣制作及缝纫机制衣等长期“订单式”培训,让掌握手工艺制作技能的妇女居家有事做、有钱挣,实现居家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共计120余名居民参加“府女匠心坊”技能培训,其中5名优异学员于民族服装加工厂直接就业,45余人签订就业意向合同,另外培养出3名技能骨干,配合参与后期“府女匠心坊”服装服饰技能培训,立志通过长期“订单式”的培训,让居民居家有事做、有钱挣,实现居家就业增收。有9名居民实现“订单拿回家”,收入从零到百,将“指尖上”的艺术,变为“指尖上”的经济。
这仅仅是新城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城区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建立健全促进就业机制,持续强化就业政策落实,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各民族融入现代生活提供基本条件。预计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3%左右,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条件。
小区里常开不败的“团结花”
最近,居住在书院西街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过去破旧的平房区悄悄地变了新模样。四周围墙变成了“画布”,一幅幅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创意主题彩绘跃然于墙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街景。
为了进一步美化优化环境,西街街道西落凤街社区组织石榴同心志愿服务队和满族小学的师生,对平房区的院墙进行了翻修、墙绘,通过文字与色彩的搭配,以画传情,共绘出了这组民族团结“同心墙”,墙上常开不败的石榴花也象征了新城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景象。
如今,漫步在新城区的大街小巷,各族干部群众亲如一家的场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社区文化墙上,“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版画色彩艳丽。画笔勾勒出的象征着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手拉手跳舞的各族群众等无不体现各族群众的新生活、新图景、新变化和新景象。
一个个携手劳作的镜头、一个个欢笑共舞的联谊场景、一个个和睦和谐的民族团结故事,谱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主旋律。新时代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一幅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画卷,正在新城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新城融媒 梁良
编辑:郇 昕
初审:施少宇
复审:李 捷
终审: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