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 区委
人大 人大
政府 政府
政协 政协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登录 / 注册
长辈版
暖心专区
无障碍模式
集约化站群 集约化站群

旗县区

  • 土默特左旗
  • 托克托县
  • 和林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新城区
  • 回民区
  • 玉泉区
  • 赛罕区

委办局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局
  • 科学技术局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局
  • 民政局
  • 司法局
  • 财政局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自然资源局
  • 生态环境局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交通运输局
  • 水务局
  • 农牧局
  • 商务局
  • 文化旅游广电局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应急管理局
  • 审计局
  • 外事办公室
  •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疗保障局
  • 信访局
  • 市城市管理局
  • 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开发区

  •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和林格尔新区

其他

  • 呼和浩特市地铁
  •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
蒙古文版蒙古文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退出长辈版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新城 - 人文新城 - 新城文苑
石榴籽·同心筑梦——新城区文联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主题文艺作品网络展(第四期)
发布时间:2025-06-11 15:31 点击量:68
来源: 新城区文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展现新城区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共建家园的精神风貌,新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策划开展“石榴籽情·同心筑梦——新城区文联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主题文艺作品展”,以文艺之力描绘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 

本次展览聚焦“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主题,面向全区文艺工作者征集图片、文学、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短视频等多元形式的原创作品,旨在以艺术语言讲述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鲜活故事,展现新城大地“石榴籽”般紧密相连的生动实践。创作者们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底色,用艺术创新传递民族团结的永恒主题,让观众在审美共鸣中感悟“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希望以此次展览为桥梁,让文艺之光点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更深厚的文化力量!

眷守故乡朴素情怀——记我的堂兄云再平

新城区作家协会主席  云露

每逢回到家乡即会去拜访我的堂兄哥再平,他那一口浓浓的土默川话、憨厚淳朴的微笑,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亲情,现在他是生活在故乡的唯一亲人。

再平哥全家(左侧三位)和我们兄弟姐妹合影

位于土默川平原腹地的塔布子村是我们家祖祖辈辈生息之地,大约在清康熙年间我家先人结束了经年累世的游牧生活而定居于此,至于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多少辈人,后人已经无人知晓,但是可以肯定,这个村落是因为我家祖先的最早定居而逐渐形成的,从乾隆八年(1743年)户口地的划分,我家已在旗户口册档中载有先人名字,即是土默特左翼五甲四佐下的一户普通的蒙丁。塔布子村西南安葬有祖辈的一大片坟茔,记忆着祖辈们在此繁衍生息。      

过去,在村中,我们家族人口众多、聚族而居于村之西,亲戚之间土房相连,一个家族的人既是亲人又是邻居,父辈之间既是亲人又是童年的伙伴,这种深厚的感情,是随着人们逐渐融入城市而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2018年夏天,我与堂兄去看望姑姑云曙碧(父亲的堂姐)

这个土默川上的普通小村落,因近代走出了数位内蒙古革命人士而名声远扬。乌兰夫同志回国之后在土默特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家乡塔布子村成为了土默特革命的重要联络点,革命精神强烈影响着家族中的青少年。因此,家族成员中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一批共产党的革命志士们带领着我们家族中的年轻人离开了故乡,历经艰辛、突破封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当时这是一条未知之路,但是多是本族革命人士引领,因此多少有些顾虑的大人们还是深信这条路不会错的! 事实上,奔赴延安的亲人中只是家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亲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他们留守在了故乡,过着像祖祖辈辈一样普通人的生活。

1987年乌老回到家乡塔布赛村时与我的伯父、塔布赛村前任村支书云三宝(再平哥的父亲)亲切交谈

再平哥的父亲云三宝就是这未能成行中的革命青年之一,他是我父亲的三哥,他忠厚、善良、淳朴、讷言,有着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质朴秉性,当时爷爷因病早逝(我父亲年仅11岁),祖母悲伤之余,辗转反侧,最终只得挥泪允准年幼的父亲出走延安。因此,败落的家中,还是需要有人维持家业,三宝伯父遵从祖母的嘱托未出走延安,留下来了照顾孀母,维系破落的家业。

1939 年阴历七月十五,第一批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二十三名蒙古族革命青年从家乡启程,身着伪蒙古军军装的三宝伯父护送了包括我的父亲在内的二十三名蒙古族革命青年一程。望着渐行渐远的队伍,他停滞了许久,多么想与这些青年们一起同行啊……据云曙芬姑姑回忆,1939 年夏,第一批去延安学习的青年送走之后,贾力更、勇夫代表党组织,为未能成行的青年们送来了学习用具,组织他们成立了抗日小组,巧巧、赛亨、玲玲、高高、三宝、旺旺,他们一起神秘地谈论着延安、毛泽东,谈论着八路军里有男兵、女兵……这些提及的名字均是与我伯父、父亲年龄相仿的亲人,由此,我们可知道三宝伯父他们这些留守在家乡的青年是多么向往着革命圣地延安,他们继续战斗在家乡,不愿做亡国奴!然而,若干年后,三宝伯父和他的后人却成为了家乡最忠实的守护者,守卫着祖辈繁衍生息的热土、坟茔,顶立着云家在这个村落中的人们。

幼年时候,经常听家族中的长辈们传颂着:庆春(即乌兰夫乳名)对家乡的感情很深,特别重视祭祀祖坟,据说他在家乡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内蒙古工作期间,每年清明节都会亲自回村祭祖。1987 年夏天,乌兰夫率中央代表团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四十年大庆,他特意要求回到了家乡,时任村书记三宝伯父,陪同乌老,首先祭奠了祖坟,他那挥洒白酒祭祀的情景,在人们当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今,在村中,看护、祭祀祖坟、记忆祖辈的历史诸多事务已由再平哥继承。每逢清明,他就早早地在坟园等候亲人们,并且亲自带领他们走到坟地中去祭拜先祖,并且一一给亲人讲述祖辈们的厚德善行、旧年轶事。

家人2020年夏天回故居和堂兄云再平合影(右一)

新中国成立后,亲人们多通过考学、参军,离别了故乡,迁徙到了城市生活,家族人口村中逐渐稀少。但是故乡的情怀依然牵挂着我们这些后人,因为这里是家乡,祖辈生息的地方,现在家乡只留下再平哥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了,他默默无闻地守卫着这片祖辈生活了数百年的土地。

近些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偏僻的家乡中间穿通了新公路,道路两旁安设了漂亮的路灯,这个曾经全是土房的古老村落改换了新颜,乌兰夫故居得到了修缮,塔布子村亦成为了内蒙古地区的一个重要红色教育基地。

工作中的堂兄

再平哥和姐吉(土默特蒙古语:嫂子)被吸纳为管理乌兰夫故居的工作人员,哥哥是普通的临时工、姐吉是保洁员。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外在工作的称呼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更看重地是能为故居工作具有天然的亲情和职责。他们却发自真心地爱护故居,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每逢有游客造访想了解村中往事,再平哥便娓娓讲述起了家族的历史和乌兰夫同志的革命经历。现实中,我不能回避地与再平哥谈及他的家庭现实生活,他说能做一名守卫乌兰夫故居的工作人员,已经很知足了,虽然收入不多,但是却是我们自己家人分内的职责,除了工作外还有一份亲情在其中,这些收入已经够养家,不然他也要进城里打工了……这些朴实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们的亲人就是如此的知足,对待生活、名利并无奢求,平平淡淡即是一种满足。在十年前,再平哥通过节俭积累盖起来了砖瓦房,才结束了祖辈世代留下了的四间土坯房的居住历史,女儿已大学毕业,在外地打工,一切均是普通百姓的生计路径。然而他眷念亲情,每逢腊月,他就会冒着严寒带一些家中做好的炸糕等家乡食品辗转换乘多次班车,给我带进城里。

我与堂兄在乌兰夫故居合影

再平哥,继承了家族中祖传的温厚、善良、淳朴,却又低调、不善奉迎的秉性,成为了村里乡亲们,公认的较有威信的人,因而被选举为村委员,继续在家乡树立着一个古老家族的德性,为村民事务谋福利,继续传递家风中的宽厚情怀、众善奉行。他朴实地践行着父辈传承的人生哲学,深知“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社会现实,他不会因有富贵亲戚去巴结迎奉,更不会因为父辈对于革命家庭的贡献而拿去宣扬,去交换一些现实的利益,而是默默地守卫者故乡的家园、祖辈坟茔,无论何时何代,这个村落中的古老家族还是要继续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在村中守望着太阳东升西落,依旧重复着祖辈的生活轨迹。        

再平哥仿佛是家乡一盏明灯,他默默为我照亮了对祖辈足迹的追寻之路,每逢想到家乡,就会想起他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远远地向的亲人们挥手!

【作者简介】:

云露,蒙古族,中共党员,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现任全国公安文联音乐舞蹈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一级调研员警察协会秘书长。近年来在多种期刊媒体上发表作品百万余字。2024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赤诚之路》荣获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扶持奖,作为主创人员参演的《永远的眷恋》《风展红旗如画》多部广播剧荣获广电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策划并参演的爱国主义题材话剧《风吹草低》荣获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创并参演的舞台剧作品曾荣获全国公安系统文艺汇演节目金奖和最佳导演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及多次优秀公务员奖励。

附件: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打印 保存
分享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中国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新城区政府机构
其他组织机构
  1. 新城区人大
  2. 新城区政协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
  1. 土左旗
  2. 托克托县
  3. 和林县
  4. 清水河县
  5. 武川县
  6. 回民区
  7. 玉泉区
  8. 赛罕区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蒙ICP备09004058号-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积分查询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E-mail:xcwl605@163.com 网站技术维护电话:0471-6218605  
大美新城

新城发布

大美新城

大美新城

清风新城

清风新城

云上新城APP

无障碍模式 长者模式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新城 - 人文新城 - 新城文苑

石榴籽·同心筑梦——新城区文联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主题文艺作品网络展(第四期)

发布日期:2025-06-11 15:31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文联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展现新城区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共建家园的精神风貌,新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策划开展“石榴籽情·同心筑梦——新城区文联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主题文艺作品展”,以文艺之力描绘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 

本次展览聚焦“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主题,面向全区文艺工作者征集图片、文学、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短视频等多元形式的原创作品,旨在以艺术语言讲述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鲜活故事,展现新城大地“石榴籽”般紧密相连的生动实践。创作者们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底色,用艺术创新传递民族团结的永恒主题,让观众在审美共鸣中感悟“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希望以此次展览为桥梁,让文艺之光点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更深厚的文化力量!

眷守故乡朴素情怀——记我的堂兄云再平

新城区作家协会主席  云露

每逢回到家乡即会去拜访我的堂兄哥再平,他那一口浓浓的土默川话、憨厚淳朴的微笑,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亲情,现在他是生活在故乡的唯一亲人。

再平哥全家(左侧三位)和我们兄弟姐妹合影

位于土默川平原腹地的塔布子村是我们家祖祖辈辈生息之地,大约在清康熙年间我家先人结束了经年累世的游牧生活而定居于此,至于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多少辈人,后人已经无人知晓,但是可以肯定,这个村落是因为我家祖先的最早定居而逐渐形成的,从乾隆八年(1743年)户口地的划分,我家已在旗户口册档中载有先人名字,即是土默特左翼五甲四佐下的一户普通的蒙丁。塔布子村西南安葬有祖辈的一大片坟茔,记忆着祖辈们在此繁衍生息。      

过去,在村中,我们家族人口众多、聚族而居于村之西,亲戚之间土房相连,一个家族的人既是亲人又是邻居,父辈之间既是亲人又是童年的伙伴,这种深厚的感情,是随着人们逐渐融入城市而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2018年夏天,我与堂兄去看望姑姑云曙碧(父亲的堂姐)

这个土默川上的普通小村落,因近代走出了数位内蒙古革命人士而名声远扬。乌兰夫同志回国之后在土默特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家乡塔布子村成为了土默特革命的重要联络点,革命精神强烈影响着家族中的青少年。因此,家族成员中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一批共产党的革命志士们带领着我们家族中的年轻人离开了故乡,历经艰辛、突破封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当时这是一条未知之路,但是多是本族革命人士引领,因此多少有些顾虑的大人们还是深信这条路不会错的! 事实上,奔赴延安的亲人中只是家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亲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他们留守在了故乡,过着像祖祖辈辈一样普通人的生活。

1987年乌老回到家乡塔布赛村时与我的伯父、塔布赛村前任村支书云三宝(再平哥的父亲)亲切交谈

再平哥的父亲云三宝就是这未能成行中的革命青年之一,他是我父亲的三哥,他忠厚、善良、淳朴、讷言,有着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质朴秉性,当时爷爷因病早逝(我父亲年仅11岁),祖母悲伤之余,辗转反侧,最终只得挥泪允准年幼的父亲出走延安。因此,败落的家中,还是需要有人维持家业,三宝伯父遵从祖母的嘱托未出走延安,留下来了照顾孀母,维系破落的家业。

1939 年阴历七月十五,第一批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二十三名蒙古族革命青年从家乡启程,身着伪蒙古军军装的三宝伯父护送了包括我的父亲在内的二十三名蒙古族革命青年一程。望着渐行渐远的队伍,他停滞了许久,多么想与这些青年们一起同行啊……据云曙芬姑姑回忆,1939 年夏,第一批去延安学习的青年送走之后,贾力更、勇夫代表党组织,为未能成行的青年们送来了学习用具,组织他们成立了抗日小组,巧巧、赛亨、玲玲、高高、三宝、旺旺,他们一起神秘地谈论着延安、毛泽东,谈论着八路军里有男兵、女兵……这些提及的名字均是与我伯父、父亲年龄相仿的亲人,由此,我们可知道三宝伯父他们这些留守在家乡的青年是多么向往着革命圣地延安,他们继续战斗在家乡,不愿做亡国奴!然而,若干年后,三宝伯父和他的后人却成为了家乡最忠实的守护者,守卫着祖辈繁衍生息的热土、坟茔,顶立着云家在这个村落中的人们。

幼年时候,经常听家族中的长辈们传颂着:庆春(即乌兰夫乳名)对家乡的感情很深,特别重视祭祀祖坟,据说他在家乡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内蒙古工作期间,每年清明节都会亲自回村祭祖。1987 年夏天,乌兰夫率中央代表团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四十年大庆,他特意要求回到了家乡,时任村书记三宝伯父,陪同乌老,首先祭奠了祖坟,他那挥洒白酒祭祀的情景,在人们当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今,在村中,看护、祭祀祖坟、记忆祖辈的历史诸多事务已由再平哥继承。每逢清明,他就早早地在坟园等候亲人们,并且亲自带领他们走到坟地中去祭拜先祖,并且一一给亲人讲述祖辈们的厚德善行、旧年轶事。

家人2020年夏天回故居和堂兄云再平合影(右一)

新中国成立后,亲人们多通过考学、参军,离别了故乡,迁徙到了城市生活,家族人口村中逐渐稀少。但是故乡的情怀依然牵挂着我们这些后人,因为这里是家乡,祖辈生息的地方,现在家乡只留下再平哥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了,他默默无闻地守卫着这片祖辈生活了数百年的土地。

近些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偏僻的家乡中间穿通了新公路,道路两旁安设了漂亮的路灯,这个曾经全是土房的古老村落改换了新颜,乌兰夫故居得到了修缮,塔布子村亦成为了内蒙古地区的一个重要红色教育基地。

工作中的堂兄

再平哥和姐吉(土默特蒙古语:嫂子)被吸纳为管理乌兰夫故居的工作人员,哥哥是普通的临时工、姐吉是保洁员。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外在工作的称呼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更看重地是能为故居工作具有天然的亲情和职责。他们却发自真心地爱护故居,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每逢有游客造访想了解村中往事,再平哥便娓娓讲述起了家族的历史和乌兰夫同志的革命经历。现实中,我不能回避地与再平哥谈及他的家庭现实生活,他说能做一名守卫乌兰夫故居的工作人员,已经很知足了,虽然收入不多,但是却是我们自己家人分内的职责,除了工作外还有一份亲情在其中,这些收入已经够养家,不然他也要进城里打工了……这些朴实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们的亲人就是如此的知足,对待生活、名利并无奢求,平平淡淡即是一种满足。在十年前,再平哥通过节俭积累盖起来了砖瓦房,才结束了祖辈世代留下了的四间土坯房的居住历史,女儿已大学毕业,在外地打工,一切均是普通百姓的生计路径。然而他眷念亲情,每逢腊月,他就会冒着严寒带一些家中做好的炸糕等家乡食品辗转换乘多次班车,给我带进城里。

我与堂兄在乌兰夫故居合影

再平哥,继承了家族中祖传的温厚、善良、淳朴,却又低调、不善奉迎的秉性,成为了村里乡亲们,公认的较有威信的人,因而被选举为村委员,继续在家乡树立着一个古老家族的德性,为村民事务谋福利,继续传递家风中的宽厚情怀、众善奉行。他朴实地践行着父辈传承的人生哲学,深知“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社会现实,他不会因有富贵亲戚去巴结迎奉,更不会因为父辈对于革命家庭的贡献而拿去宣扬,去交换一些现实的利益,而是默默地守卫者故乡的家园、祖辈坟茔,无论何时何代,这个村落中的古老家族还是要继续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在村中守望着太阳东升西落,依旧重复着祖辈的生活轨迹。        

再平哥仿佛是家乡一盏明灯,他默默为我照亮了对祖辈足迹的追寻之路,每逢想到家乡,就会想起他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远远地向的亲人们挥手!

【作者简介】:

云露,蒙古族,中共党员,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现任全国公安文联音乐舞蹈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一级调研员警察协会秘书长。近年来在多种期刊媒体上发表作品百万余字。2024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赤诚之路》荣获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扶持奖,作为主创人员参演的《永远的眷恋》《风展红旗如画》多部广播剧荣获广电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策划并参演的爱国主义题材话剧《风吹草低》荣获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创并参演的舞台剧作品曾荣获全国公安系统文艺汇演节目金奖和最佳导演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及多次优秀公务员奖励。

附件: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蒙ICP备09004058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党政机关 政府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