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 区委
人大 人大
政府 政府
政协 政协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登录 / 注册
长辈版
暖心专区
无障碍模式
集约化站群 集约化站群

旗县区

  • 土默特左旗
  • 托克托县
  • 和林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新城区
  • 回民区
  • 玉泉区
  • 赛罕区

委办局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局
  • 科学技术局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局
  • 民政局
  • 司法局
  • 财政局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自然资源局
  • 生态环境局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交通运输局
  • 水务局
  • 农牧局
  • 商务局
  • 文化旅游广电局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应急管理局
  • 审计局
  • 外事办公室
  •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疗保障局
  • 信访局
  • 市城市管理局
  • 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开发区

  •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和林格尔新区

其他

  • 呼和浩特市地铁
  •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
蒙古文版蒙古文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退出长辈版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新城 - 人文新城 - 新城文苑
草原“圣狮”阿勒坦汗
发布时间:2018-01-19 00:00 点击量:68
来源: 新城区人民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城区文明办  高铁军

阿勒坦汗是北元中后期土默特万户的首领,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东征西战、开拓疆土,追求蒙古统一、复兴,建立了大明金国;接纳汉民,兴办农业、发展经济,沟通恢复了蒙藏民族间的关系,坚持不懈达成通贡互市,推动了蒙古社会进步与繁荣。本文重点梳理阿拉坦汗生平,并对隆庆议和进行阐释。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本文,读者能加深对阿拉坦汗的认识。


阿勒坦汗生平

阿勒坦汗(1508—1582),明代汉籍称作俺答、俺探、安滩、俺答哈、安滩阿不孩。元太祖成吉思汗17世孙,达延汗之孙、巴尔斯博罗特济农之次子,孛儿只斤氏,亦称索多汗。

1508年,巴尔斯博罗特夫人博同哈敦孪生阿勒坦(意为“金”)与姐姐孟衮(意为“银”),举国大摆玛里雅兀特(意为“涂抹”,举行祭祀和庆祝仪式时,涂抹奶油或奶酒等,以示祝福)喜宴,父母祝告祈福,期望阿勒坦“汝享平安柄国执政”。巴尔斯博罗特济农逝世,阿勒坦兄长衮必里克继济农位。年仅13岁的阿勒坦成为土默特万户的最高领主 ,驻牧于丰州滩(即土默川)。

阿勒坦18岁随博迪汗一征兀良哈,开始了征战的生活经历。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博迪汗、衮必里克济农、阿勒坦联合出兵打败兀良哈部之后,阿勒坦被博迪汗授予“索多” 称号,意为“神圣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病逝,阿勒坦汗成为明代蒙古右翼诸部事实上的领袖。不久,阿勒坦远征畏兀特和撒拉畏兀尔。凯旋归来之后,博迪汗授予阿勒坦“土谢图彻辰汗”(意为“可依靠的聪睿之汗”)称号,阿勒坦成为名副其实的右翼蒙古首领。

阿拉坦汗先后四次进兵青海,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1532年、1534年随主帅兄长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出征;1543年至1544年间,阿拉坦汗第三次远征青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开始到1560年间,阿勒坦汗再次率部入青海,征服诸藩,占据了青海的广阔牧场,巩固并扩大了那里的领地。同时把蒙古和西藏中断了200多年的关系重新沟通了, 黄教在蒙古右翼地区开始广泛传播。

1571年(隆庆五年)五月,明廷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明蒙达成互市协议,和睦相处,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1572年(隆庆六年),阿勒坦汗仿照失陷之元大都的建筑风格,在哈喇兀纳山(大青山)前修建库库和屯;1575年(万历三年)初步建成,明廷赐名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意为"归顺"明朝,接受明朝"教化"),周长二里许,砖砌的城墙高3丈,仅有南门和北门。1581年又修建了周长10公里的外城。后来库库和屯逐渐成为蒙古草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76年(万历四年),阿勒坦汗听从其侄孙鄂尔多斯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的劝说,派使者往甘丹寺礼请索南嘉措(三世达喇嘛)。1577年阿勒坦汗开始兴建一座亦城亦寺的建筑,完工后朝廷赐名福化城,即萨拉齐东的灵寿寺大院,俗称美岱召。1578年(万历六年)五月十五日,阿勒坦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恰布齐雅勒庙)会见。阿勒坦汗决定废弃萨满教,皈依佛教。并让108名贵族子弟出家。阿勒坦汗皈依佛教后,制定《阿勒坦汗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政教并行的体制。1578年仰华寺大会,阿勒坦汗赠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称号,索南嘉措赠给阿勒坦汗"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称号,“咱克喇瓦尔第"是梵文,意为"转轮王",“彻辰汗"是蒙古语,意为"聪明睿智之汗王”。重建了蒙藏关系之后,阿勒坦汗派部前往瓦剌及哈密一带。1579年阿勒坦回到土默川。阿勒坦汗在归化城南修建佛寺。1580年(万历八年),释迦牟尼寺建成,明廷赐名为“弘慈寺”(即大召)。阿拉坦汗后裔新建席力图召、小召,清代又相继建了喇嘛洞召、乌素图召等,使呼和浩特成为名副其实的召城。"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形象说明了呼和浩特召庙林立。

1582年1月阿拉坦汗病逝,这位称雄土默特、威震草原的圣狮的遗体被安葬在哈喇兀那山(即呼和浩特市以北的大青山)阳。1587年,在三世达赖主持重新火葬,骨灰被装入尼泊尔工匠修造的舍利塔中,安置在召释迦牟尼庙(大召)之西厢建起庄严的青色宫殿里。

隆庆议和大智慧

阿拉坦汗骁勇善战,冠绝当时,足智多谋,富有韬略,守土拓疆,军功卓著。他一生征战45次大的战役,取得了赫赫战功,蒙古人尊称他“圣狮”。阿勒坦汗雄才大略不仅在军事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他还注重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明蒙通贡互市,为自明初右翼蒙古与明朝长达200余年战争画上了句号。

蒙古地区经济单一落后,物资匮乏,灾荒疾疫频发,日常生活用品仰仗中原农业、手工业供给。阿勒坦汗自力更生,试图通过让汉人屯垦(土默川上的板升农业)、向青海移民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效果不是很明显。阿拉坦汗迫不得以通过对明朝发动战争,付出伤亡惨痛的代价抢掠财物满足生存之需,杯水车薪,显然也不是长久之计。明朝为了抵御蒙古入侵,大兴土木修建长城和堡垒,每年纵火大肆烧荒,经常深入蒙古后方捣巢(亦称赶马打帐),赶走大量牲畜。蒙古和明朝严重的军事对峙,最终结果造成两败俱伤。阿拉坦汗放弃战争掠夺,决心通过和平贡市的方式,实现明蒙之间经济贸易正常化,从根本解决蒙古面临的经济问题。


明朝后期的明蒙局势

1534年,阿勒坦汗“挟众欲入贡”,首次向明朝提出通贡要求,拉开了近40年的漫长求贡序幕。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七月,阿勒坦汗派石天爵、肯切赴大同阳和塞,要求通贡互市,提出许市、许贡达汉两利,也表明要“约束其下,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的和平主张。结果被明廷拒绝。求贡屡屡受挫,阿拉坦汗继续以战求和,南下犯边, 1550年他率蒙古骑兵围困北京三日,史称“庚戌之变”。在得到明朝通贡互市的允诺后,阿拉坦汗方从容退回草原。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阿勒坦汗派恰台吉至上谷宁虏堡,与明廷达成马市协议。开放的马市只限大同、宣府两地,而且严格限制贸易的种类和数量。阿拉坦汗遣使要求扩大贸易范围,嘉靖皇帝拒绝所请甚至关闭马市。1551年 到1570年,双方战争不断,明朝京师多次戒严。嘉靖三十三年,阿拉坦汗部“攻蓟镇墙,百道并进,警报日数十至。”嘉靖四十二年十月,阿拉坦汗“拥众自墙子岭磨刀峪溃墙入犯”,京师戒严。双方战争又持续了20年。

1570年(隆庆四年),汗廷发生矛盾,把汉那吉恚而出走,九月间把汉那吉率妻子及亲随10余人新平堡叩关。大同巡抚方逢时告总督王崇古曰:“机不可失也。”遣中军康纶率骑五百往受之。与崇古定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方逢时获把汉那吉,护送到大同。隆庆四年十月,穆宗下诏,封把汉那吉指挥使,阿力哥正千户,“各赏大红纻丝一袭。

阿拉坦汗得悉把汉那吉叛逃,大怒,“率众数万进薄大同。崇古命马芳、赵岢严兵以待,俺答不敢进,驻兵平虏。”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语阿拉坦汗部下五奴柱曰:“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五奴柱白阿拉坦汗,邀入营,说以执赵全易把汉。阿拉坦汗心动,遣火力赤致书逢时。12月,阿拉坦汗乃遣使定约,夜召全等计事,即帐中缚之送大同。逢时受之,崇古亦送把汉归。 此事圆满解决。阿拉坦汗上表称谢,并向明朝请开互市。王崇古上表奏闻,“愿相戒不犯边,专通贡开市,以息边民。” 1571年(隆庆五年)二月,王崇古奏上《确议封贡事宜书》,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计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朝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被称为“封贡八议”。隆庆五年三月,兵部复奏:“请如崇古议,封阿拉坦汗王号,余酋授都督指挥千户职衔”,赐绯蟒衣一件,彩币八件。俺答封贡最终确定下来,开放11处贸易口岸。1571年5月21日,明王朝在得胜堡隆重举行敕封仪式,封阿勒坦汗等六十多人不同官职,其中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赏赐实物给阿勒坦汗及其部属,订立了信守和平、禁止攻略和开市的十三条款。


大同得胜堡城遗址

隆庆议和缔造了明蒙之间半个多世纪的稳定和平环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隆庆议和直接使得明、蒙双方由战争、对峙走向了和平、友好,明蒙边境终获安宁,出现了明末六十年来,“三军晏眠,边围之民, 室家相保,农狎之野,商贾夜行。塞上物阜民安商贾幅辏,无异于中原;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的祥和局面。应该说,缔结和议的是明蒙朝廷,得益实惠的是边墙内外百姓。

长城内外出现了空前的和平景象,促进了蒙汉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当时及其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附件: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打印 保存
分享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中国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新城区政府机构
其他组织机构
  1. 新城区人大
  2. 新城区政协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
  1. 土左旗
  2. 托克托县
  3. 和林县
  4. 清水河县
  5. 武川县
  6. 回民区
  7. 玉泉区
  8. 赛罕区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蒙ICP备09004058号-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积分查询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E-mail:xcwl605@163.com 网站技术维护电话:0471-6218605  
大美新城

新城发布

大美新城

大美新城

清风新城

清风新城

云上新城APP

无障碍模式 长者模式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发布

  • 走进新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新城 - 人文新城 - 新城文苑

草原“圣狮”阿勒坦汗

发布日期:2018-01-19 00:00点击量:

来源:新城区人民政府

 新城区文明办  高铁军

阿勒坦汗是北元中后期土默特万户的首领,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东征西战、开拓疆土,追求蒙古统一、复兴,建立了大明金国;接纳汉民,兴办农业、发展经济,沟通恢复了蒙藏民族间的关系,坚持不懈达成通贡互市,推动了蒙古社会进步与繁荣。本文重点梳理阿拉坦汗生平,并对隆庆议和进行阐释。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本文,读者能加深对阿拉坦汗的认识。


阿勒坦汗生平

阿勒坦汗(1508—1582),明代汉籍称作俺答、俺探、安滩、俺答哈、安滩阿不孩。元太祖成吉思汗17世孙,达延汗之孙、巴尔斯博罗特济农之次子,孛儿只斤氏,亦称索多汗。

1508年,巴尔斯博罗特夫人博同哈敦孪生阿勒坦(意为“金”)与姐姐孟衮(意为“银”),举国大摆玛里雅兀特(意为“涂抹”,举行祭祀和庆祝仪式时,涂抹奶油或奶酒等,以示祝福)喜宴,父母祝告祈福,期望阿勒坦“汝享平安柄国执政”。巴尔斯博罗特济农逝世,阿勒坦兄长衮必里克继济农位。年仅13岁的阿勒坦成为土默特万户的最高领主 ,驻牧于丰州滩(即土默川)。

阿勒坦18岁随博迪汗一征兀良哈,开始了征战的生活经历。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博迪汗、衮必里克济农、阿勒坦联合出兵打败兀良哈部之后,阿勒坦被博迪汗授予“索多” 称号,意为“神圣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病逝,阿勒坦汗成为明代蒙古右翼诸部事实上的领袖。不久,阿勒坦远征畏兀特和撒拉畏兀尔。凯旋归来之后,博迪汗授予阿勒坦“土谢图彻辰汗”(意为“可依靠的聪睿之汗”)称号,阿勒坦成为名副其实的右翼蒙古首领。

阿拉坦汗先后四次进兵青海,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1532年、1534年随主帅兄长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出征;1543年至1544年间,阿拉坦汗第三次远征青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开始到1560年间,阿勒坦汗再次率部入青海,征服诸藩,占据了青海的广阔牧场,巩固并扩大了那里的领地。同时把蒙古和西藏中断了200多年的关系重新沟通了, 黄教在蒙古右翼地区开始广泛传播。

1571年(隆庆五年)五月,明廷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明蒙达成互市协议,和睦相处,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1572年(隆庆六年),阿勒坦汗仿照失陷之元大都的建筑风格,在哈喇兀纳山(大青山)前修建库库和屯;1575年(万历三年)初步建成,明廷赐名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意为"归顺"明朝,接受明朝"教化"),周长二里许,砖砌的城墙高3丈,仅有南门和北门。1581年又修建了周长10公里的外城。后来库库和屯逐渐成为蒙古草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76年(万历四年),阿勒坦汗听从其侄孙鄂尔多斯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的劝说,派使者往甘丹寺礼请索南嘉措(三世达喇嘛)。1577年阿勒坦汗开始兴建一座亦城亦寺的建筑,完工后朝廷赐名福化城,即萨拉齐东的灵寿寺大院,俗称美岱召。1578年(万历六年)五月十五日,阿勒坦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恰布齐雅勒庙)会见。阿勒坦汗决定废弃萨满教,皈依佛教。并让108名贵族子弟出家。阿勒坦汗皈依佛教后,制定《阿勒坦汗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政教并行的体制。1578年仰华寺大会,阿勒坦汗赠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称号,索南嘉措赠给阿勒坦汗"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称号,“咱克喇瓦尔第"是梵文,意为"转轮王",“彻辰汗"是蒙古语,意为"聪明睿智之汗王”。重建了蒙藏关系之后,阿勒坦汗派部前往瓦剌及哈密一带。1579年阿勒坦回到土默川。阿勒坦汗在归化城南修建佛寺。1580年(万历八年),释迦牟尼寺建成,明廷赐名为“弘慈寺”(即大召)。阿拉坦汗后裔新建席力图召、小召,清代又相继建了喇嘛洞召、乌素图召等,使呼和浩特成为名副其实的召城。"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形象说明了呼和浩特召庙林立。

1582年1月阿拉坦汗病逝,这位称雄土默特、威震草原的圣狮的遗体被安葬在哈喇兀那山(即呼和浩特市以北的大青山)阳。1587年,在三世达赖主持重新火葬,骨灰被装入尼泊尔工匠修造的舍利塔中,安置在召释迦牟尼庙(大召)之西厢建起庄严的青色宫殿里。

隆庆议和大智慧

阿拉坦汗骁勇善战,冠绝当时,足智多谋,富有韬略,守土拓疆,军功卓著。他一生征战45次大的战役,取得了赫赫战功,蒙古人尊称他“圣狮”。阿勒坦汗雄才大略不仅在军事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他还注重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明蒙通贡互市,为自明初右翼蒙古与明朝长达200余年战争画上了句号。

蒙古地区经济单一落后,物资匮乏,灾荒疾疫频发,日常生活用品仰仗中原农业、手工业供给。阿勒坦汗自力更生,试图通过让汉人屯垦(土默川上的板升农业)、向青海移民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效果不是很明显。阿拉坦汗迫不得以通过对明朝发动战争,付出伤亡惨痛的代价抢掠财物满足生存之需,杯水车薪,显然也不是长久之计。明朝为了抵御蒙古入侵,大兴土木修建长城和堡垒,每年纵火大肆烧荒,经常深入蒙古后方捣巢(亦称赶马打帐),赶走大量牲畜。蒙古和明朝严重的军事对峙,最终结果造成两败俱伤。阿拉坦汗放弃战争掠夺,决心通过和平贡市的方式,实现明蒙之间经济贸易正常化,从根本解决蒙古面临的经济问题。


明朝后期的明蒙局势

1534年,阿勒坦汗“挟众欲入贡”,首次向明朝提出通贡要求,拉开了近40年的漫长求贡序幕。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七月,阿勒坦汗派石天爵、肯切赴大同阳和塞,要求通贡互市,提出许市、许贡达汉两利,也表明要“约束其下,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的和平主张。结果被明廷拒绝。求贡屡屡受挫,阿拉坦汗继续以战求和,南下犯边, 1550年他率蒙古骑兵围困北京三日,史称“庚戌之变”。在得到明朝通贡互市的允诺后,阿拉坦汗方从容退回草原。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阿勒坦汗派恰台吉至上谷宁虏堡,与明廷达成马市协议。开放的马市只限大同、宣府两地,而且严格限制贸易的种类和数量。阿拉坦汗遣使要求扩大贸易范围,嘉靖皇帝拒绝所请甚至关闭马市。1551年 到1570年,双方战争不断,明朝京师多次戒严。嘉靖三十三年,阿拉坦汗部“攻蓟镇墙,百道并进,警报日数十至。”嘉靖四十二年十月,阿拉坦汗“拥众自墙子岭磨刀峪溃墙入犯”,京师戒严。双方战争又持续了20年。

1570年(隆庆四年),汗廷发生矛盾,把汉那吉恚而出走,九月间把汉那吉率妻子及亲随10余人新平堡叩关。大同巡抚方逢时告总督王崇古曰:“机不可失也。”遣中军康纶率骑五百往受之。与崇古定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方逢时获把汉那吉,护送到大同。隆庆四年十月,穆宗下诏,封把汉那吉指挥使,阿力哥正千户,“各赏大红纻丝一袭。

阿拉坦汗得悉把汉那吉叛逃,大怒,“率众数万进薄大同。崇古命马芳、赵岢严兵以待,俺答不敢进,驻兵平虏。”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语阿拉坦汗部下五奴柱曰:“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五奴柱白阿拉坦汗,邀入营,说以执赵全易把汉。阿拉坦汗心动,遣火力赤致书逢时。12月,阿拉坦汗乃遣使定约,夜召全等计事,即帐中缚之送大同。逢时受之,崇古亦送把汉归。 此事圆满解决。阿拉坦汗上表称谢,并向明朝请开互市。王崇古上表奏闻,“愿相戒不犯边,专通贡开市,以息边民。” 1571年(隆庆五年)二月,王崇古奏上《确议封贡事宜书》,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计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朝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被称为“封贡八议”。隆庆五年三月,兵部复奏:“请如崇古议,封阿拉坦汗王号,余酋授都督指挥千户职衔”,赐绯蟒衣一件,彩币八件。俺答封贡最终确定下来,开放11处贸易口岸。1571年5月21日,明王朝在得胜堡隆重举行敕封仪式,封阿勒坦汗等六十多人不同官职,其中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赏赐实物给阿勒坦汗及其部属,订立了信守和平、禁止攻略和开市的十三条款。


大同得胜堡城遗址

隆庆议和缔造了明蒙之间半个多世纪的稳定和平环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隆庆议和直接使得明、蒙双方由战争、对峙走向了和平、友好,明蒙边境终获安宁,出现了明末六十年来,“三军晏眠,边围之民, 室家相保,农狎之野,商贾夜行。塞上物阜民安商贾幅辏,无异于中原;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的祥和局面。应该说,缔结和议的是明蒙朝廷,得益实惠的是边墙内外百姓。

长城内外出现了空前的和平景象,促进了蒙汉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当时及其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附件: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蒙ICP备09004058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2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46号

党政机关 政府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