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第四届中蒙博览会、世界奶业大会、生态恼包音乐节、2023敕勒川半程马拉松赛、周杰伦演唱会……,这些在新城区举办的世界级盛会和文旅、体育活动可以说让人目不暇接。
宽敞整洁的街道、绿草茵茵的草原,新城区精细化的管理,暖心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屡上“热搜”,收获到来自天南海北游客的满满赞誉。比学赶超、拼搏奋进,新城区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久久为功 擦亮新城靓丽底色
如今,驻足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从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街头的景观、河道的水面都能看到、感受到,首府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得到了切实改善。街道整洁,道路宽敞,如厕如家,垃圾日产日清,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城区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的变化。2023年,新城区主次干道-成吉思汗大街、新华大街、丝绸之路大道,次干道-腾飞路、车站前街,小街巷-双拥路、被市里授予呼和浩特市最干净街道;俪晶阁青城驿站、体育场东北角青城驿站被授予呼和浩特市最干净青城驿站;铁木真转运站、水岸小镇转运站被授予呼和浩特市最干净生活垃圾转运站称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变化,正是新城环卫人久久为功,持续擦亮新城靓丽底色的成果。
暖心服务 让群众感受到幸福
“一个坑、两块板、四处漏风、如厕两脚泥”是前几年新城区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时下,走进新城区的24个行政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造型别致的青城驿站,一村一景让来到这里观光游览的市民游客流连忘返,广大群众亲眼见证了新城区美丽乡村建设新变化。
“领我看看你们的旱厕管理情况”。当兄弟城市来新城区考察调研时提出这个问题。陪同调研的环卫中心主任国琪说“对不起,新城区已找不到旱厕了。我区24个行政村现有公厕282座,为满足特殊群体及户外工作者需求,公厕除了具有基本的如厕功能外,内部还设置无障碍设施、‘红蜂驿站’、党员图书角、母婴室、便民缴费系统等功能”。兄弟城市同行听后竖起了大拇指。
敢担敢为 书写新城全新答卷
加强薄弱环节管理,针对城郊结合部及110国道偷倒乱倒生活垃圾情况,区环卫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新城区城乡一体化保洁管理办法》。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要求对城郊结合部及110国道沿线每日进行巡查保洁,每周开展一次集中清理专项行动,确保将城乡一体化标准落实、落细、落实到位。
我们将城乡结合部、110国道环境卫生工作纳入规范化、专业化、日常化管理范畴,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化集中攻坚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常态化开展“三清理、三整治、四提升”专项清洁行动,建立健全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庄的特点,分类施策,彻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创新 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2023年新城区引进智慧环卫服务平台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通过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的运营,打造涉及环卫管理的人、车、物、事件的全过程实时监督监管平台,降低环卫运营成本,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低碳绿色新格局,为宜居宜业的品质新城注入科技动能。
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示范区创建
2023年7月,自治区住建厅调研组在生盖营村智能分拣站前驻足察看,详细了解新城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模式。“我们垃圾分类采取‘4+2’模式。即:主路设置四分类垃圾桶、入户给村民每户发放两分类垃圾桶;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单;定期开展督导员教育培训;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村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今年我区设置四分类桶542组,发放两分类垃圾桶3991组,配备四分类电瓶车38台,实现了全区19个农村人居环境村庄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运、无害化处置管理闭环”。同时,近年来,我区投资1550万元,整合升级改造生活垃圾转运站17座,实现了24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今年,我们努力实现自治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建”。调研途中,区环卫服务中心主任国琪边走边娓娓道来。
下一步,新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始终把绿色作为新城区发展的最亮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赶早’的心态,‘提速’的姿态、‘追赶’的状态,全力推动新城区环境卫生工作紧抓快办。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新城环卫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环境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努力创建更加整洁、安全、干净、有序的新城环境,用实干书写新时代环卫工作精彩篇章,以高质效环卫服务向全区各族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新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闫慧娟供稿 刘东晖审核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4-01-16 10:51点击量:
来源: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在过去的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第四届中蒙博览会、世界奶业大会、生态恼包音乐节、2023敕勒川半程马拉松赛、周杰伦演唱会……,这些在新城区举办的世界级盛会和文旅、体育活动可以说让人目不暇接。
宽敞整洁的街道、绿草茵茵的草原,新城区精细化的管理,暖心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屡上“热搜”,收获到来自天南海北游客的满满赞誉。比学赶超、拼搏奋进,新城区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久久为功 擦亮新城靓丽底色
如今,驻足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从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街头的景观、河道的水面都能看到、感受到,首府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得到了切实改善。街道整洁,道路宽敞,如厕如家,垃圾日产日清,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城区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的变化。2023年,新城区主次干道-成吉思汗大街、新华大街、丝绸之路大道,次干道-腾飞路、车站前街,小街巷-双拥路、被市里授予呼和浩特市最干净街道;俪晶阁青城驿站、体育场东北角青城驿站被授予呼和浩特市最干净青城驿站;铁木真转运站、水岸小镇转运站被授予呼和浩特市最干净生活垃圾转运站称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变化,正是新城环卫人久久为功,持续擦亮新城靓丽底色的成果。
暖心服务 让群众感受到幸福
“一个坑、两块板、四处漏风、如厕两脚泥”是前几年新城区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时下,走进新城区的24个行政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造型别致的青城驿站,一村一景让来到这里观光游览的市民游客流连忘返,广大群众亲眼见证了新城区美丽乡村建设新变化。
“领我看看你们的旱厕管理情况”。当兄弟城市来新城区考察调研时提出这个问题。陪同调研的环卫中心主任国琪说“对不起,新城区已找不到旱厕了。我区24个行政村现有公厕282座,为满足特殊群体及户外工作者需求,公厕除了具有基本的如厕功能外,内部还设置无障碍设施、‘红蜂驿站’、党员图书角、母婴室、便民缴费系统等功能”。兄弟城市同行听后竖起了大拇指。
敢担敢为 书写新城全新答卷
加强薄弱环节管理,针对城郊结合部及110国道偷倒乱倒生活垃圾情况,区环卫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新城区城乡一体化保洁管理办法》。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要求对城郊结合部及110国道沿线每日进行巡查保洁,每周开展一次集中清理专项行动,确保将城乡一体化标准落实、落细、落实到位。
我们将城乡结合部、110国道环境卫生工作纳入规范化、专业化、日常化管理范畴,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化集中攻坚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常态化开展“三清理、三整治、四提升”专项清洁行动,建立健全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庄的特点,分类施策,彻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创新 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2023年新城区引进智慧环卫服务平台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通过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的运营,打造涉及环卫管理的人、车、物、事件的全过程实时监督监管平台,降低环卫运营成本,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低碳绿色新格局,为宜居宜业的品质新城注入科技动能。
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示范区创建
2023年7月,自治区住建厅调研组在生盖营村智能分拣站前驻足察看,详细了解新城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模式。“我们垃圾分类采取‘4+2’模式。即:主路设置四分类垃圾桶、入户给村民每户发放两分类垃圾桶;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单;定期开展督导员教育培训;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村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今年我区设置四分类桶542组,发放两分类垃圾桶3991组,配备四分类电瓶车38台,实现了全区19个农村人居环境村庄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运、无害化处置管理闭环”。同时,近年来,我区投资1550万元,整合升级改造生活垃圾转运站17座,实现了24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今年,我们努力实现自治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建”。调研途中,区环卫服务中心主任国琪边走边娓娓道来。
下一步,新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始终把绿色作为新城区发展的最亮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赶早’的心态,‘提速’的姿态、‘追赶’的状态,全力推动新城区环境卫生工作紧抓快办。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新城环卫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环境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努力创建更加整洁、安全、干净、有序的新城环境,用实干书写新时代环卫工作精彩篇章,以高质效环卫服务向全区各族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新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闫慧娟供稿 刘东晖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