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要闻

文明之风拂青城 幸福生活共缔造

发布日期:2025-05-26 10:21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清晨,家住春雨小区的大爷像往常一样推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楼下的小广场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打着太极,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穿过新铺的柏油路去上学。两年前,这里还是坑洼的路面、斑驳的墙面,楼道里堆满杂物,顶楼住户一到雨季就发愁漏水。如今,老旧小区改造让春雨小区焕然一新。外墙粉刷得雪白,楼道装了感应灯,楼顶做了防水,连单元门口都贴心地安装了助残栏杆。大爷感慨:“以前总想着搬走,现在倒成了邻居们羡慕的‘样板小区’了!”

春雨小区的蝶变,恰似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温情剪影。2025年,这座城市以“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为起点,将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让道德之花绽放在草原都市的每个角落。

从“面子”到“里子”的蜕变

呼和浩特市笃信,文明城市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近年来,这座城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既刷新“颜值”,更提升“气质”。在硬件上,建成城市绿道679公里,新建口袋公园、社区游园1009个,解决502个小区“吃水难”的问题,三年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261个。曾经脏乱的背街小巷,如今路面平整、绿植环绕,连垃圾桶都成了分类明确的“智能管家”。而在软件上,一场“做文明有礼首府人”行动悄然展开。市民通过“交通违法随手拍”“文明餐桌打卡”等互动活动,将文明习惯融入日常。一位外卖小哥笑着说:“现在从商圈取餐再送餐到小区是真方便了,电动车都自觉停在专用停放划线区,再也不用担心扎堆取车了!”

更令人称道的是“接诉即办”机制的深化。市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的问题,从路灯不亮到暖气不热,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解决率超95%。2024年实施了“温暖工程”,“12345”的投诉率相比同期下降了80%,市民回忆说:“去年冬天我家水管破裂,打了热线不到半小时就有维修队上门,连楼道里漏水的墙面都一起补好了。”

平凡人的“高光时刻”

在呼和浩特市的街头巷尾,“好人故事”从未停歇。2024年,西餐厅老板杜一伟主动闭店为多名会员退款的事迹登上热搜。他抵押了自家房产筹钱,只说了一句:“信用比黄金更珍贵”。而消防员巴特尔,从火场中救出被困母子后悄悄离开的背影,被市民拍下传遍网络,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

这样的故事并非偶然。呼和浩特市持续开展“榜样就在身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模范典型先进事迹进公园广场、进街道社区、上电视上新闻、进各行各业光荣榜。创新宣传形式,建设好人馆、好人街、好人公园、好人广场等宣传阵地46处,设置道德模范公益海报、道德模范事迹专题巡展1900余处,举办宣讲活动5000余场。截至目前,全市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3人、中国好人25人,北疆楷模5人,自治区及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400余人,他们中既有“60年矢志不渝弘扬雷锋精神”的退休干部魏明、30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爱心妈妈”张莲云,也有铲除城市“牛皮癣”的退休工人顾辉、英勇救火的顺丰快递小哥。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相关部门为道德模范开通免费公交卡、赠送健康体检等礼遇。

从“打卡地”到“精神家园”

周末的恼包村总是热闹非凡。这个曾以传统农耕为主的村庄,如今变身“网红文旅综合体”。江南水乡风格的民宿错落有致,摩天轮“恼包之眼”俯瞰万亩花海,夜晚的灯光秀与非遗打铁花交相辉映。村民在自家小院开起农家乐,年收入翻了五倍:“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游客挤破门!”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城市的文化血脉也在延续。2025年启动的“何以爱青城”系列活动,用徒步、骑行、AI互动等方式串联起大召广场、塞上老街等文化地标。市民拿着“青城记忆拼图”打卡册,带着孩子一路收集印章:“孩子边玩边学,现在讲历史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而在社区,“非遗进万家”活动让剪纸、刺绣走进百姓家,一位阿姨举着刚完成的骏马剪纸笑道:“这比刷手机有意思多了!”

幸福写在百姓笑脸上

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在玉泉区小黑河镇,村民刘慧芳的“文明积分存折”成了香饽饽。参与环境整治加分,调解邻里纠纷加分,积分不仅能兑换米面油,还能优先评“文明家庭”。而在教育领域,“阳光招生”“阳光分班”让教育更公平。家长感慨:“现在再也不用愁孩子择校问题了。”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优化和提升学校育人环境、校园文明程度,全市共有全国文明校园4所,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4所,自治区级文明校园39所,市级文明校园253所。

医疗、养老等“关键小事”也在悄然改变。通过“爱要让你听见”公益行动,2000余名群众获得免费耳鼻喉诊疗;通过嵌入养老服务中心、改扩建闲置用房、与社会餐饮企业签约等多种方式建成为老餐厅、老年人助餐点358个,为老年人提供营养健康的餐食。

文明之树常青

夜幕降临,大召广场的“文明市集”依旧人头攒动。非遗传承人教孩子们写书法,反诈宣传员用情景剧揭露骗局,志愿者为老人免费理发等。这一幕,恰如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既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也有细微的人间烟火。

2025年,呼和浩特市GDP突破4100亿元,但比经济数字更动人的,是360万市民脸上洋溢的幸福感。每个青城人都成为文明的‘种子’,这座草原都市将永远焕发文明之光。文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站在“全国文明城市”的起点上回望,呼和浩特市可以证明:文明从来不是冰冷的标语,而是老旧小区里新装的电梯,是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微笑,是火灾现场逆行的背影,是千家万户门窗后透出的温暖灯火。这座城市的丰收,不仅在荣誉榜上,更在百姓的心田里。


来源:阴山夜话


编辑:郇昕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