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要闻

呼和浩特:“新”潮澎湃启新程

发布日期:2025-02-19 09:33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呼和浩特以“破茧成蝶”之势,在城乡焕新与产业升级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从交通动脉的贯通到智慧城市的构建,从生态治理的突破到低空经济的探索,这座草原都市正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雄心,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篇章。

以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4年,《呼和浩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获批为城市发展锚定了四大核心坐标——华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顶层设计不仅为城市未来十年勾勒出清晰的蓝图,更通过“交通强基、产业聚能、生态提质、智慧赋能”等抓手,推动首府从区域中心向国家级战略节点跃升。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盛乐国际机场落成后,呼和浩特将正式跻身“国际航空枢纽俱乐部”。这座对标绿色低碳标准的现代化机场,不仅将开通第五航权,同时通过S43机场高速、S29呼凉高速等路网工程,还构建起辐射华北、连接欧亚的“空中丝路”。

清水河老牛湾机场的通航,让黄河与长城交会的壮美景观不再遥远,为文旅经济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通航后当地民宿入住率提升40%,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一幅“交通+文旅”的融合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从“痛点”到“暖点”的蝶变

城市发展的温度,体现在每一处细节的改善中。

2024年,呼和浩特以“温暖工程”为切口,新增供热能力380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老旧管网209公里,城市供热“O”型环网全面成型,让那些曾经饱受供暖困扰的小区彻底告别“寒冬焦虑”。正如玉泉区天骄花园小区居民安利平所言:“现在室内温度可以达到25摄氏度左右,温暖工程是真正的民生工程!”“水”与“绿”的命题同样被赋予新解。引黄入呼三期工程的启动,为首府长远发展筑牢水资源屏障;而54个海绵城市项目的落地,则让城市在暴雨中“呼吸自如”,内涝发生率大大下降。此外,229个老旧小区焕新、215个口袋公园的增建,让呼和浩特公园游园总数达到1009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人均绿地面积近20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市民开门见绿、开窗揽绿的美好绿色生活。

低空经济与智慧治理的双重突破

在产业赛道上,呼和浩特瞄准未来产业,率先布局低空经济生态圈。内蒙古低空经济研究院的成立、全国eVTOL试点城市的申报以及商业航天总装基地的落地,让这座城市成为低空领域的“北方试验场”。一架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试飞,不仅为物流、应急救援开辟新场景,更催生出“低空+文旅”“低空+农业”等跨界模式。

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样步履铿锵。随着城市大脑与DeepSeek大语言模型的初步集成,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将DeepSeek应用于城市大脑的地区,标志着AI技术已渗透至首府交通调度、应急响应、政务服务等诸多场景,让政策咨询、事项办理实现“秒级响应”。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使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开源模型政务化落地的城市,也为全国中小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青城样本”。

从“枢纽之城”到“都市圈引擎”

面向2025年,呼和浩特的雄心不止于自身升级,更在于带动区域协同发展。随着呼包高铁、呼鄂城际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呼包鄂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一个以呼和浩特为核心的“1小时城市圈”正在成型。

城市基础建设至关重要。今年,昭乌达高架与南二环互通立交的建成,将彻底打通城区交通“任督二脉”;“西热东送”工程则进一步破解热源分布不均难题;272个老旧小区改造、59.5公里燃气管网更新等项目的持续推进,首府的城市韧性将显著增强。从“千年驼道”到“现代枢纽”,呼和浩特正以破局之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寻找发展最优解。这里既有历史名城的厚重底蕴,亦有创新之城的澎湃活力;既见证着黄河之水的润泽万物,也孕育着低空经济的振翅高飞。当“青年社区”的创业者与科技城的研发者共同编织梦想,当智慧城市的灯光照亮草原夜空,这座北方之城已不再只是地理坐标,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注脚。

未来的呼和浩特,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包容的胸怀,在祖国北疆绽放璀璨光芒。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