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要闻

新城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日期:2025-01-08 16:28

来源:新城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旅游促“三交”计划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力抓手,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依托文博场馆建设、生态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深入落实旅游促“三交”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文博场馆,打牢以文塑旅的历史根基

走进呼和浩特长城文化博物馆,穿越历史隧道与“长城们”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从秦关汉塞、云中朔州到茶马古道、四海同风再到长城抗战、守望相助,前来参观的各族游客都能够在回溯长城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洛阳家家学胡乐”的盛象,理解历代长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见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历史。最初作为军事设施的长城,逐渐发展成为商贸往来的管理者、文化交流的守护者,对于内蒙古地区的稳定、民族关系的和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进长城文化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让古老的长城活起来,让长城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为此,新城区通过建设呼和浩特长城博物馆、打造绥远城历史文化展馆、改造“西口情”历史文化展馆,挖掘文物资源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述呼和浩特历史上就是国家经略边疆的重要节点,是草原丝路的重要枢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中心,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典范。

呼和浩特长城博物馆 长城雕塑

呼和浩特长城博物馆展现互市的模拟场景

绥远城历史文化展馆 建城介绍

绥远城历史文化展馆 参观的青少年

守护绿水青山,厚植向青而行的生态底色

保护生态安全是旅游发展的自然基础,全方位、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提升“含绿量”,发展的“含金量”就会更足。八月,远眺山峦重叠、连绵不断的圣水梁,成片的天然桦树林和松树林装点其间,半阴坡布满了灌木丛,每到雨水充沛时,泉水会汩汩涌出,形成一汪汪水窝,遍布在一望无际的高山草原上,水清地绿、空气清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全国各族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多年来,新城区累计落实各类生态修复用地9.8万亩,实施4.12万亩国土绿化生态绿带改造项目,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实现了生态绿化。以大青山生态旅游带为支撑,形成圣水梁九龙湾生态旅游区一体化运营,开通雅玛图森林公园、黄花窝铺高山草甸2条“北疆漫游”生态旅游线路,促进“敕勒川”文化品牌和生态内涵的相互转化,敕勒川生态草原、大青山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成为全国各地游客交往交流交融的热点。

圣水梁生态旅游区

雅玛图森林公园

敕勒川生态草原

开发乡村旅游,夯实增收富民的产业基础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漫步在保合少镇甲兰板村的马头琴小镇,一排排白墙红瓦的屋舍、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沥青马路、一幢幢点缀其间的特色建筑,景色如画、韵味别致,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的新面貌,旅游旺季时,来自各地的游客、青少年研学团络绎不绝。甲兰板村现存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庙、古戏台,村内的青少年研学基地、马头琴国际音乐厅、文艺广场、大地艺宿民宿、麦田音乐舞台、马头琴工坊等围绕古迹而建,甲兰板村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本村困难家庭解决20多个工作岗位,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达400多万元。新城区始终坚持扎根于“土”,挖掘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历史资源、红色资源,打造“一村一特色”乡村振兴品牌,逐步推进红山口康养小镇、讨思浩现代农业园、哈拉更农业园、大窑南山农文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双莓小镇、花卉产业园等农业项目,正在建成一批农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引导村民共同参与“食、住、游、购、娱”多种业态经营,为各族村民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甲兰板村马头琴音乐小镇

甲兰板村民宿

野马图采摘园

讨思浩村云上露营地

新城区不断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弘扬北疆文化,积极发挥旅游融合发展促“三交”的桥梁纽带作用,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中准确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根基。

END

来源:新城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周洋

编辑:胡悦然(实习)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