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2-31 09:31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加快建设“首府都市圈”,着力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半径覆盖各旗县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圈”;主动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实现城市间协作联动、互补发展;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把首府建成全方位服务京津冀的“腹地”;全力推动面向俄蒙欧“对外开放圈”,努力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节点……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这一跳出自身找差距、谋势而动寻发展的思路引领,在推动呼和浩特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担当时代新使命、服务国家大战略中展现出了呼和浩特张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核心目的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俯瞰青城,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不尽相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是内在要求。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时间回到2021年。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首府都市圈”,大力推进市区与旗县之间、各旗县之间公路网建设,织密交通网络,畅通发展“动脉”,着力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半径覆盖各旗县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圈”。
三年时间,一座城市的变化能有多大?
呼和浩特市域空间整体实现系统化布局、交通物流网络实现高效互联畅通、产业园区实现科学整合布局、公共服务一体均衡提质......
奔驰在首府“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十二辐射”立体交通网上,来自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专家们正前往和林格尔县实地考察绿色算力的调度使用情况,查看“北研发、中孵化、南应用”的创新格局;大青山水磨村,广东的游客正在从手机上查看着“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线路推荐,放眼望去,感慨“两屏四带多点”生态空间架构;黄合少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享受着以助医、助餐、助洁、助乐、助急、助浴为基础服务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土豆丰收季,武川县的优质土豆通过新建的S43、S29、S311等高等级公路快速运往全市及周边各地......
强首府,离不开区域强。
功不唐捐。事实证明,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与宏观政策进行有效衔接,一个地方才能更好融入发展大局。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这座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五宜”之城正在焕发强劲动力。日前,《呼和浩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国家层面定位呼和浩特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首府各地早已融成一片、连在一起。在这背后的,是坚持“共下一盘棋”,跳出“各管一亩地”的顶层设计;是跳出“1+1>2”的简单叠加效应,剑指向前向新的“指数级爆炸”式发展思维;是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奋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无畏决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补齐短板、缩小差距,牢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一幅幅区域联动发展的工笔组画正在徐徐铺展,连缀成“首府半小时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面向未来,首府必将以“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的发展思维,在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桥头堡上不断展现首府新作为!
握指成拳,方能同心同向,合力致远。
2021年10月,自治区印发《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紧盯“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盯区域协同发展共性难点问题,推进呼包鄂乌区域发展,打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
作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区域优势明显。区域协调化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也是呼和浩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这场关于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式探索中,呼和浩特怎么做?
2021年9月,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报告中率先提出:呼和浩特要主动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推进公共资源共享,增强区域产业、生态治理和社会治理合作,实现城市间协作联动、互补发展。作为首府,呼和浩特不断强化首府意识、扛起首府责任,体现首府担当,走在前,作表率。
三年时间,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什么?
变化在政务服务“四城通办”的每一个业务场景,在医疗检查报告互认的现场,在飞驰的动车车厢里,在……
随着呼包鄂乌一体化进程加快,四市政务服务“四城通办”的业务越来越多。在呼和浩特市的政务服务场所,无论户籍在不在呼和浩特,都可以办理公积金业务、结婚登记业务等。以呼包两市为例,312个高频事项都纳入了通办清单,并统一了事项要素。四地往来更加便利、频繁,包头与呼和浩特之间开通了十多趟动车,车程只需要1小时……
抱团发展,相互赋能。实践证明,主动担当作为,发挥首府功能,在全区发展规划中当好领头羊,把握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就能不断推动四市一体化发展进度,在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贡献呼和浩特力量。
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民心相通,四市区域化发展以来硕果累累、气象更新。
2024年年初,呼和浩特又立足推动呼包鄂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编制完成了《呼和浩特都市圈规划》。
如果说,抱团发展只是一种战略上的谋势而动,那么,一个地区要在区域发展中成功突围,靠的则是聚力合力、顺势而为的智慧和底气。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呼和浩特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枢纽,更因与首都北京、与蒙古国近在咫尺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加上黄河“几字弯”城市群的利好因素和打造呼包鄂乌一小时经济圈的潜在因素。
主动融入新格局,服务国家大战略,全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呼和浩特跨越发展题中之意。
谋定后动,借力发力。
坐拥节点地利,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在对俄罗斯、蒙古国乃至欧洲的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众多贸易通道由此延伸,促进双方商品流通;在文化交流上,凭借其独特的草原文化底蕴,搭建起文化互动的桥梁,增进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在人员交往方面,作为交通节点,为商务出行、旅游观光等活动提供便利,推动了区域间的友好合作与民间交流,增强了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了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开放度,为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
加快建设“首府都市圈”,着力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半径覆盖各旗县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圈”;主动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实现城市间协作联动、互补发展;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把首府建成全方位服务京津冀的“腹地”;全力推动面向俄蒙欧“对外开放圈”,努力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节点……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这一跳出自身找差距、谋势而动寻发展的思路引领,在推动呼和浩特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担当时代新使命、服务国家大战略中展现出了呼和浩特张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核心目的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俯瞰青城,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不尽相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是内在要求。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时间回到2021年。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首府都市圈”,大力推进市区与旗县之间、各旗县之间公路网建设,织密交通网络,畅通发展“动脉”,着力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半径覆盖各旗县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圈”。
三年时间,一座城市的变化能有多大?
呼和浩特市域空间整体实现系统化布局、交通物流网络实现高效互联畅通、产业园区实现科学整合布局、公共服务一体均衡提质......
奔驰在首府“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十二辐射”立体交通网上,来自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专家们正前往和林格尔县实地考察绿色算力的调度使用情况,查看“北研发、中孵化、南应用”的创新格局;大青山水磨村,广东的游客正在从手机上查看着“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线路推荐,放眼望去,感慨“两屏四带多点”生态空间架构;黄合少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享受着以助医、助餐、助洁、助乐、助急、助浴为基础服务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土豆丰收季,武川县的优质土豆通过新建的S43、S29、S311等高等级公路快速运往全市及周边各地......
强首府,离不开区域强。
功不唐捐。事实证明,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与宏观政策进行有效衔接,一个地方才能更好融入发展大局。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这座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五宜”之城正在焕发强劲动力。日前,《呼和浩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国家层面定位呼和浩特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首府各地早已融成一片、连在一起。在这背后的,是坚持“共下一盘棋”,跳出“各管一亩地”的顶层设计;是跳出“1+1>2”的简单叠加效应,剑指向前向新的“指数级爆炸”式发展思维;是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奋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无畏决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补齐短板、缩小差距,牢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一幅幅区域联动发展的工笔组画正在徐徐铺展,连缀成“首府半小时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面向未来,首府必将以“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的发展思维,在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桥头堡上不断展现首府新作为!
握指成拳,方能同心同向,合力致远。
2021年10月,自治区印发《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紧盯“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盯区域协同发展共性难点问题,推进呼包鄂乌区域发展,打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
作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区域优势明显。区域协调化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也是呼和浩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这场关于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式探索中,呼和浩特怎么做?
2021年9月,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报告中率先提出:呼和浩特要主动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推进公共资源共享,增强区域产业、生态治理和社会治理合作,实现城市间协作联动、互补发展。作为首府,呼和浩特不断强化首府意识、扛起首府责任,体现首府担当,走在前,作表率。
三年时间,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什么?
变化在政务服务“四城通办”的每一个业务场景,在医疗检查报告互认的现场,在飞驰的动车车厢里,在……
随着呼包鄂乌一体化进程加快,四市政务服务“四城通办”的业务越来越多。在呼和浩特市的政务服务场所,无论户籍在不在呼和浩特,都可以办理公积金业务、结婚登记业务等。以呼包两市为例,312个高频事项都纳入了通办清单,并统一了事项要素。四地往来更加便利、频繁,包头与呼和浩特之间开通了十多趟动车,车程只需要1小时……
抱团发展,相互赋能。实践证明,主动担当作为,发挥首府功能,在全区发展规划中当好领头羊,把握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就能不断推动四市一体化发展进度,在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贡献呼和浩特力量。
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民心相通,四市区域化发展以来硕果累累、气象更新。
2024年年初,呼和浩特又立足推动呼包鄂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编制完成了《呼和浩特都市圈规划》。
如果说,抱团发展只是一种战略上的谋势而动,那么,一个地区要在区域发展中成功突围,靠的则是聚力合力、顺势而为的智慧和底气。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呼和浩特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枢纽,更因与首都北京、与蒙古国近在咫尺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加上黄河“几字弯”城市群的利好因素和打造呼包鄂乌一小时经济圈的潜在因素。
主动融入新格局,服务国家大战略,全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呼和浩特跨越发展题中之意。
谋定后动,借力发力。
坐拥节点地利,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在对俄罗斯、蒙古国乃至欧洲的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众多贸易通道由此延伸,促进双方商品流通;在文化交流上,凭借其独特的草原文化底蕴,搭建起文化互动的桥梁,增进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在人员交往方面,作为交通节点,为商务出行、旅游观光等活动提供便利,推动了区域间的友好合作与民间交流,增强了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了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开放度,为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