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25 09:28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深秋的大青山层林尽染,姹紫嫣红。从空中俯瞰,犹如打翻了的调色盘,各种色彩交织辉映、雄浑壮观,令人迷醉。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秃山,在一代代青城人的不懈努力下,竟变成了如今“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万亩林海。
敕勒川草原
为切实恢复大青山“山上、山下”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呼和浩特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并在大青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治理面积的不断增加,彻底改变了大青山的生态状况。
实践,书写了厚重答卷。时间,见证了大青山的美丽蝶变。
青山葱茏再现
历史上的大青山曾经林茂草丰、河水长流,《归绥识略》把大青山形容为“画屏森列”。可随着长期采矿和过度放牧,树木萧瑟,河水断流,风大时,这里就成了巨大的“扬尘器”。曾经的盛景满目疮痍,只剩下一片荒郊野岭。
为重现百年前的“画屏森列”,让生态破碎的疤痕痊愈,让青翠漫山遍野,呼和浩特以“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通过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提升首府生态能级,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走进新城区保合少村的“三北”防护林,新城区应急指挥中心救援大队队长郭瑞明正带着队员们在进行林区日常抚育管护。这片2000亩的林区是呼和浩特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期“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成果,经过40余年用心尽责地抚育,种下的油松、樟子松等幼林已长成郁郁葱葱的林海。
“大青山上的防护林是我外公外婆当护林员时种下的,后来舅舅和我也回到大青山,成为守护这片青山的‘卫士’,承担起了护林和应急救援的工作。”救援大队90后队员张强说起这片林海时,笑称这是从祖辈“传”下来的责任。
如今,守护好这片北疆林海依旧是呼和浩特生态建设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哈拉沁生态公园及其外围的道路上,人们三五成群,驻足赏景。“听很多朋友说过现在的哈拉沁生态公园建设得很好,但一直没时间来看看,刚好最近有外地朋友过来,也带他们领略一下北国风光。”正在游园的市民张女士感慨,大青山前坡如今“脱胎换骨”的变化,使得她们这些“老呼市”人都惊叹不已。
来到哈拉沁生态公园必然要看看公园里面的沙坑改造景观,大家都想目睹一下昔日的大沙坑蝶变成公园的美景。
市生态环境局新城区分局副局长曲耀强告诉记者,哈拉沁生态公园原址是块采沙地,取沙后形成了沙坑,生态环境恶劣,污染企业多。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后,这里因地制宜改造成了沙坑景观。“从2013年开始,新城区委、区政府便对前坡的一些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先后拆除取缔了混凝土搅拌站、畜禽养殖场、木器加工厂、水泥制品厂等污染企业,清除后在空地植树种草,进行综合治理。经过几年的改善提升,基本形成青山掩映、绿水环绕的环境。”曲耀强说。
现在,当人们再次走进这里时,沙坑已经被建成拥有人工湖、景观平台、木栈道、凉亭外加120余万株苗木的下嵌式生态公园,可谓景象丰富、野趣盎然。
哈拉沁生态公园的蝶变只是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
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于2012年启动,北至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南界、南至京藏高速公路,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区占127平方公里。
12年来,大青山前坡新城区段全力优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修复退化草原1.5万亩,改造国土生态绿带4.1万亩,累计义务植树125万余株,建成敕勒川草原、5万亩雅玛图森林公园、哈拉沁生态公园等生态保护绿化工程项目,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实现了生态绿化。
林草覆盖率的提升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使得生态系统自循环能力得以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环颈雉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红隼、野兔、狐狸等许多久违的野生动物回归草原。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大青山区域林地面积达142.2万亩、草地面积达171.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大青山已然成为呼和浩特“绿肺”和北方天然生态屏障及区域性的生态廊道。
蓬勃生态向美
在呼和浩特的东北部,大青山就像是一条项链,点缀其上的各处景观如同珍珠一般璀璨耀眼,其中最美的当属敕勒川草原这颗“明珠”。不少远方的游客都是因为它而爱上了呼和浩特。
“在做来呼和浩特旅游的攻略时,就决定一定要到敕勒川草原玩一玩。本以为就是普通的草原,骑骑马、拍拍照就没什么了,没想到这里好玩的这么多。”为了庆祝考上理想的大学,南宁姑娘王倩倩跟好朋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呼和浩特。“不虚此行”是她们对呼和浩特最高的评价。“来敕勒川草原很方便,坐公交车就到了。吃的、玩的、逛的一应俱全,我们本来想在这儿拍照打卡后就走的,可是我们已经来了一上午了,完全没逛够。”最让王倩倩意外的是敕勒川草原各处的打卡地标,不仅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草原上,化着精致妆容、身着民族服饰拍照的游客随处可见,蓝天、白云、草原和蒙古包成了他们的最佳拍摄背景。大家在草原上骑马、射箭、跳舞,感受草原文化魅力的同时,将草原的韵味和自己的身影也定格在了镜头中。
2024年盛夏,在呼和浩特定居了18年的白俄罗斯人奥莉佳迎来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亲人。“我带他们去敕勒川看草原,去水磨村围炉煮茶,去九龙湾玩漂流,还去大青山上看了日出。”奥莉佳告诉记者,去年大学生凌晨“爬大青山看日出”火爆全网的时候她就想来了,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来,今年补上了这个遗憾。
“还记得我刚来呼和浩特的时候,每到春季大风天,市区都会漫天黄沙,更别说有什么绿水青山了,想看草原都要去其他盟市才行。”谈起呼和浩特的生态变化,奥莉佳竖起了大拇指,“也正是因为呼和浩特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才让我更加坚定了留在呼和浩特的心。”
生态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印证了呼和浩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准则。围绕敕勒川草原,以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为轴线推进生态样本存储空间、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项目建设,持续丰富区域科普教育、商贸会展、精致露营等文旅业态,助推“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产业逐绿焕新
大青山绿了,山脚下的村庄美了,村里的村民富了。
“如今党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也跟着越来越好。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这是居住在大青山脚下的村民们的心里话,家乡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日子自然越过越甜。
“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心中最美的日出。”2023年的这个热搜,让大青山脚下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水磨村火爆全网。
“以前咱们山上啥也没有,光秃秃的,风大了还飞沙走石的,怪吓人嘞。撂荒地更是一片连着一片。”水磨村村民李永刚回忆起过去,感慨良多,“随着大青山生态的不断修复,山越来越绿,游客也越来越多。后来村里人才知道,我们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网红’了,好多外地游客都会来我们村看青山、爬青山。咱们祖祖辈辈当农民,谁想到会有一天端起了‘文旅’的金饭碗。”
水磨村
大青山的生态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各色产业层出不穷。村里的民宿一间接着一间地开,有的主打静谧安详、悠然自在,有的主打亲近自然、亲子共游,有的则主打拍照打卡。
“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多,我们村民的钱包肯定是越来越鼓。”李永刚笑着说,“我们村里人再也不是靠天吃饭的受苦人喽。”
把家乡近些年变化看在眼里的,还有新城区保合少镇面铺窑村的石红梅。她放弃了在城里的事业,回到老家来创业。
“我在城里也是做餐饮的,2023年回村发现我家门前修了一条通往圣水梁景区的‘彩虹路’,我跟儿子、儿媳一合计,就决定把城里的饭馆关了,回村办民宿。”石红梅笑着说,自己这是“落叶归根”。
“我想家了,不想再做没有根的浮萍,但是也不会仅仅因为这个就回来,毕竟一家人也要吃饭生活。”石红梅一边算着账一边说,“我们的小院2024年初开始营业,干了一夏天基本就把我们在城里干一年的钱赚回来了。除去房租的开支,还节省了不少雇人的费用,我们的收入并没有因为回村而减少,反而多了不少。”
“今年我们民宿的名气还没打出去,我想明年我们能比今年更好。山上风景越美,我们的收入只会越来越多。”在石红梅的计划中,她的儿子、孙子都会像她这样爱上大青山这片充满着生机与希望的热土。和石红梅一样,带着对大青山的情怀和对大青山前坡各村发展的信心,90后小伙张学强也选择了回到家乡甲兰板发展。
张学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在城里打工的他和妻子每年能收入几万元,但是除去房租、水电、交通等费用,他们俨然就是大家口中的“月光族”。回村打工后,房租省了,交通费用也省下来了,既照顾了年迈的双亲,又节约了许多开支,一年存个五六万元没问题。让张学强有信心有底气回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呼和浩特以生态为魂、旅游为核,形成的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2023年10月,新城区被正式授牌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草原湖泊相映成趣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恼包乡村全季旅游、水磨大青山健身步道、甲兰板马头琴草原文化产业园……在以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带动下,一个个“网红村”美得各有特色。
“我们选择在甲兰板运营露营地,就是为了这片绿水青山。”甲兰板村云端小镇露营地运营负责人王强说道,“在这里人与自然相处融洽、和谐,我们可以看到野兔在敕勒川草原上奔跑,可以见到马儿在大青山脚下悠闲地吃草,就好像1∶1还原了那首广为流传的《敕勒歌》。”
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彰显的是中国历史长河所沉淀的生命之道、生态智慧和人文精神。
也正因如此,以绿为底、点绿成金的故事在大青山下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频频上演。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郇昕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 魏小龙丨终审:张静
深秋的大青山层林尽染,姹紫嫣红。从空中俯瞰,犹如打翻了的调色盘,各种色彩交织辉映、雄浑壮观,令人迷醉。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秃山,在一代代青城人的不懈努力下,竟变成了如今“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万亩林海。
敕勒川草原
为切实恢复大青山“山上、山下”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呼和浩特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并在大青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治理面积的不断增加,彻底改变了大青山的生态状况。
实践,书写了厚重答卷。时间,见证了大青山的美丽蝶变。
青山葱茏再现
历史上的大青山曾经林茂草丰、河水长流,《归绥识略》把大青山形容为“画屏森列”。可随着长期采矿和过度放牧,树木萧瑟,河水断流,风大时,这里就成了巨大的“扬尘器”。曾经的盛景满目疮痍,只剩下一片荒郊野岭。
为重现百年前的“画屏森列”,让生态破碎的疤痕痊愈,让青翠漫山遍野,呼和浩特以“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通过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提升首府生态能级,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走进新城区保合少村的“三北”防护林,新城区应急指挥中心救援大队队长郭瑞明正带着队员们在进行林区日常抚育管护。这片2000亩的林区是呼和浩特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期“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成果,经过40余年用心尽责地抚育,种下的油松、樟子松等幼林已长成郁郁葱葱的林海。
“大青山上的防护林是我外公外婆当护林员时种下的,后来舅舅和我也回到大青山,成为守护这片青山的‘卫士’,承担起了护林和应急救援的工作。”救援大队90后队员张强说起这片林海时,笑称这是从祖辈“传”下来的责任。
如今,守护好这片北疆林海依旧是呼和浩特生态建设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哈拉沁生态公园及其外围的道路上,人们三五成群,驻足赏景。“听很多朋友说过现在的哈拉沁生态公园建设得很好,但一直没时间来看看,刚好最近有外地朋友过来,也带他们领略一下北国风光。”正在游园的市民张女士感慨,大青山前坡如今“脱胎换骨”的变化,使得她们这些“老呼市”人都惊叹不已。
来到哈拉沁生态公园必然要看看公园里面的沙坑改造景观,大家都想目睹一下昔日的大沙坑蝶变成公园的美景。
市生态环境局新城区分局副局长曲耀强告诉记者,哈拉沁生态公园原址是块采沙地,取沙后形成了沙坑,生态环境恶劣,污染企业多。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后,这里因地制宜改造成了沙坑景观。“从2013年开始,新城区委、区政府便对前坡的一些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先后拆除取缔了混凝土搅拌站、畜禽养殖场、木器加工厂、水泥制品厂等污染企业,清除后在空地植树种草,进行综合治理。经过几年的改善提升,基本形成青山掩映、绿水环绕的环境。”曲耀强说。
现在,当人们再次走进这里时,沙坑已经被建成拥有人工湖、景观平台、木栈道、凉亭外加120余万株苗木的下嵌式生态公园,可谓景象丰富、野趣盎然。
哈拉沁生态公园的蝶变只是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
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于2012年启动,北至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南界、南至京藏高速公路,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区占127平方公里。
12年来,大青山前坡新城区段全力优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修复退化草原1.5万亩,改造国土生态绿带4.1万亩,累计义务植树125万余株,建成敕勒川草原、5万亩雅玛图森林公园、哈拉沁生态公园等生态保护绿化工程项目,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实现了生态绿化。
林草覆盖率的提升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使得生态系统自循环能力得以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环颈雉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红隼、野兔、狐狸等许多久违的野生动物回归草原。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大青山区域林地面积达142.2万亩、草地面积达171.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大青山已然成为呼和浩特“绿肺”和北方天然生态屏障及区域性的生态廊道。
蓬勃生态向美
在呼和浩特的东北部,大青山就像是一条项链,点缀其上的各处景观如同珍珠一般璀璨耀眼,其中最美的当属敕勒川草原这颗“明珠”。不少远方的游客都是因为它而爱上了呼和浩特。
“在做来呼和浩特旅游的攻略时,就决定一定要到敕勒川草原玩一玩。本以为就是普通的草原,骑骑马、拍拍照就没什么了,没想到这里好玩的这么多。”为了庆祝考上理想的大学,南宁姑娘王倩倩跟好朋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呼和浩特。“不虚此行”是她们对呼和浩特最高的评价。“来敕勒川草原很方便,坐公交车就到了。吃的、玩的、逛的一应俱全,我们本来想在这儿拍照打卡后就走的,可是我们已经来了一上午了,完全没逛够。”最让王倩倩意外的是敕勒川草原各处的打卡地标,不仅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草原上,化着精致妆容、身着民族服饰拍照的游客随处可见,蓝天、白云、草原和蒙古包成了他们的最佳拍摄背景。大家在草原上骑马、射箭、跳舞,感受草原文化魅力的同时,将草原的韵味和自己的身影也定格在了镜头中。
2024年盛夏,在呼和浩特定居了18年的白俄罗斯人奥莉佳迎来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亲人。“我带他们去敕勒川看草原,去水磨村围炉煮茶,去九龙湾玩漂流,还去大青山上看了日出。”奥莉佳告诉记者,去年大学生凌晨“爬大青山看日出”火爆全网的时候她就想来了,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来,今年补上了这个遗憾。
“还记得我刚来呼和浩特的时候,每到春季大风天,市区都会漫天黄沙,更别说有什么绿水青山了,想看草原都要去其他盟市才行。”谈起呼和浩特的生态变化,奥莉佳竖起了大拇指,“也正是因为呼和浩特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才让我更加坚定了留在呼和浩特的心。”
生态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印证了呼和浩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准则。围绕敕勒川草原,以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为轴线推进生态样本存储空间、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项目建设,持续丰富区域科普教育、商贸会展、精致露营等文旅业态,助推“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产业逐绿焕新
大青山绿了,山脚下的村庄美了,村里的村民富了。
“如今党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也跟着越来越好。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这是居住在大青山脚下的村民们的心里话,家乡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日子自然越过越甜。
“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心中最美的日出。”2023年的这个热搜,让大青山脚下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水磨村火爆全网。
“以前咱们山上啥也没有,光秃秃的,风大了还飞沙走石的,怪吓人嘞。撂荒地更是一片连着一片。”水磨村村民李永刚回忆起过去,感慨良多,“随着大青山生态的不断修复,山越来越绿,游客也越来越多。后来村里人才知道,我们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网红’了,好多外地游客都会来我们村看青山、爬青山。咱们祖祖辈辈当农民,谁想到会有一天端起了‘文旅’的金饭碗。”
水磨村
大青山的生态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各色产业层出不穷。村里的民宿一间接着一间地开,有的主打静谧安详、悠然自在,有的主打亲近自然、亲子共游,有的则主打拍照打卡。
“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多,我们村民的钱包肯定是越来越鼓。”李永刚笑着说,“我们村里人再也不是靠天吃饭的受苦人喽。”
把家乡近些年变化看在眼里的,还有新城区保合少镇面铺窑村的石红梅。她放弃了在城里的事业,回到老家来创业。
“我在城里也是做餐饮的,2023年回村发现我家门前修了一条通往圣水梁景区的‘彩虹路’,我跟儿子、儿媳一合计,就决定把城里的饭馆关了,回村办民宿。”石红梅笑着说,自己这是“落叶归根”。
“我想家了,不想再做没有根的浮萍,但是也不会仅仅因为这个就回来,毕竟一家人也要吃饭生活。”石红梅一边算着账一边说,“我们的小院2024年初开始营业,干了一夏天基本就把我们在城里干一年的钱赚回来了。除去房租的开支,还节省了不少雇人的费用,我们的收入并没有因为回村而减少,反而多了不少。”
“今年我们民宿的名气还没打出去,我想明年我们能比今年更好。山上风景越美,我们的收入只会越来越多。”在石红梅的计划中,她的儿子、孙子都会像她这样爱上大青山这片充满着生机与希望的热土。和石红梅一样,带着对大青山的情怀和对大青山前坡各村发展的信心,90后小伙张学强也选择了回到家乡甲兰板发展。
张学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在城里打工的他和妻子每年能收入几万元,但是除去房租、水电、交通等费用,他们俨然就是大家口中的“月光族”。回村打工后,房租省了,交通费用也省下来了,既照顾了年迈的双亲,又节约了许多开支,一年存个五六万元没问题。让张学强有信心有底气回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呼和浩特以生态为魂、旅游为核,形成的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2023年10月,新城区被正式授牌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草原湖泊相映成趣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恼包乡村全季旅游、水磨大青山健身步道、甲兰板马头琴草原文化产业园……在以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带动下,一个个“网红村”美得各有特色。
“我们选择在甲兰板运营露营地,就是为了这片绿水青山。”甲兰板村云端小镇露营地运营负责人王强说道,“在这里人与自然相处融洽、和谐,我们可以看到野兔在敕勒川草原上奔跑,可以见到马儿在大青山脚下悠闲地吃草,就好像1∶1还原了那首广为流传的《敕勒歌》。”
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彰显的是中国历史长河所沉淀的生命之道、生态智慧和人文精神。
也正因如此,以绿为底、点绿成金的故事在大青山下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频频上演。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郇昕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 魏小龙丨终审: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