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3-25 08:15
来源:新城区教育局全面打造教育高地
加快建设教育强区
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准,聚焦“五大内容”,强化“五个载体”,实施“五项举措”,突出思政课程关键作用,高水平实施德育品牌项目,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五大内容”,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抓好学校思政教育。
持续深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以思政课程建设和思政活动建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将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思政讲义》充分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相关章节及历史、语文等相关课程中,创新教育形式,讲清楚“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常态化开展好“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出彩青声音”宣讲、“红领巾巡讲”等宣讲活动,发挥“校校”、“校社”、“校馆”思政共同体作用,渗透“德育教育 思政先行”教育理念。全年开展“红石榴“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红色情景剧大赛、征文、宣讲,线上展播形式,征集一批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红石榴“思政课。
2.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保证中小学双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落实,积极探索“心理+学科”“心理+活动”等“心理+”融合模式,“五育并举”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通过打造一支“心理骨干”教师团队、搭建一次“以赛代培”展示平台,组织一期专业化体系培训,实现“强师工程”。强化心育活动内涵式发展,积极开展第二届“525爱心理”心理健康季、“百花齐放育‘心’果”心育特色学校展示、“百场心理讲座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师生积极心理品质。
3.抓好德育文化教育。
进一步推动各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育人理念,将德育文化浸润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局三月开始组织线上推出“新城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品牌巡礼”,评选首届新城德育“十佳”品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重实效、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4.抓好科技创新教育。
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科技教育、教学、教师高质量发展,切实强化新城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的科技教育特色,下发《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健全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打造以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为主要抓手的“331工程”,创新科技教育方式,通过实施“少年科学家”计划,着力培养少年科技创新英才,按计划培养100名“少年科学家”,资助并培养1000名学生创客。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打造“新城科技”教育新高地。
5.抓好行为养成教育。
开展好小学阶段入队仪式,中学阶段的入团仪式、高中阶段的成人仪式以及其他活动仪式,结合少先队“红领巾奖章”、“新时代好少年”评选,优化学校设计,依照“低起点、细要求、强训练、常评价、勤引导”的要求,结合中小学生行为守则,推动养成教育常态化良性发展。
(二)强化“五个载体”,牢牢把握中小学德育工作主阵地
1.强化课程育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课堂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学校系统规范课程育人相关要求,人人都做德育教育工作者,每一节课都有德育渗透点,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到首位。上半年组织开展“班主任微课”案例评选;下半年组织召开“养成好习惯,做最闪亮的自己”班会课展示。
2.强化活动育人。
持续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手拉大手”“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组织“新时代好少年”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高尚的道德精神和价值追求激励教育青少年。继续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活动,强化红色教育活动入脑入心。
3.强化实践育人。
严格落实《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指南》要求,把研学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以学校为主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生研学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时间不少于课程规定,充分发挥“行走的课堂”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深挖当地红色、科技、生态教育等资源。开展第二批区级中小学生“行走的课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选,加强学生研学实践活动阵地建设。
4.强化管理育人。
提升班主任工作者管理能力,加大对班主任的培养力度,开展班主任管理研究,常态化开展班主任工作培训,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做好新任班主任岗前培训,提升班主任工作积极性,遴选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5.强化家校育人。
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家校有效沟通机制,严格落实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制度,做好家校日常沟通联系。强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家长总校、新城区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加强“润心大讲堂 ”“ 周五家长汇 ”“新城心育”等线上线下平台建设,以“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知识宣讲活动。
(三) 实施“五项举措”,全面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1.进一步加强德育教师能力的提升。
举办德育领导力特训营,通过自治区、市、区三级培训实现德育工作者和德育教师培训100%全覆盖。通过主题讲座、课例观摩、主题讨论、课堂设计等途径,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能力。
2.进一步加强德育名师工作室建设。
充分发挥“7+9”工作室的引领示范,继续开展“德育名师工作室(培育)建设研修活动,破解学校德育难题。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遴选9家区级德育名师工作室,进行深化建设,形成一批成果,在全区广泛推广。
3.进一步加强文明校园创建管理。
继续夯实对文明校园创建成果,加大创建全国、自治区、市级、区级“文明校园”指导培训力度。上半年,对16所民办校及新建校创建区级“文明校园”进行评定并授牌,择优推报参评市级文明校园。下半年,对未挂牌的学校进行复检,努力完成三年民办校区级创建全覆盖目标。组织学校成立志愿服务“一校一队”,结合爱青城APP,做好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校积极参评第三届呼市雷锋学校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推选及学习宣传活动,用榜样力量点燃青少年对真善美的追求。
4.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以党建带团建、队建,夯实团建、队建工作基础,健全团队衔接机制。进一步完善“智慧团建”系统,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共青团的升学衔接、学习录入、团员发展录入、团员身份认定、团内统计等团内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共青团、少先队开展“最强红色团队课”比赛,形成“大思政”共青团品牌,深化团队组织在中小学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构建“学、练、评”全链条培养体系,打造“硬核”新城教育共青团、少先队形象。
5.进一步加强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准则,以“红石榴 心连心”为主题,建立地区间、校际间、班级间各族青少年交流机制,开展社会实践交流、志愿服务交流、“手拉手结对子”交流等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初审 |张丽梅
复审 |商 辉
终审 |闫文娟
编辑 |贾 敏
全面打造教育高地
加快建设教育强区
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准,聚焦“五大内容”,强化“五个载体”,实施“五项举措”,突出思政课程关键作用,高水平实施德育品牌项目,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五大内容”,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抓好学校思政教育。
持续深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以思政课程建设和思政活动建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将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思政讲义》充分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相关章节及历史、语文等相关课程中,创新教育形式,讲清楚“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常态化开展好“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出彩青声音”宣讲、“红领巾巡讲”等宣讲活动,发挥“校校”、“校社”、“校馆”思政共同体作用,渗透“德育教育 思政先行”教育理念。全年开展“红石榴“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红色情景剧大赛、征文、宣讲,线上展播形式,征集一批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红石榴“思政课。
2.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保证中小学双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落实,积极探索“心理+学科”“心理+活动”等“心理+”融合模式,“五育并举”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通过打造一支“心理骨干”教师团队、搭建一次“以赛代培”展示平台,组织一期专业化体系培训,实现“强师工程”。强化心育活动内涵式发展,积极开展第二届“525爱心理”心理健康季、“百花齐放育‘心’果”心育特色学校展示、“百场心理讲座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师生积极心理品质。
3.抓好德育文化教育。
进一步推动各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育人理念,将德育文化浸润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局三月开始组织线上推出“新城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品牌巡礼”,评选首届新城德育“十佳”品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重实效、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4.抓好科技创新教育。
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科技教育、教学、教师高质量发展,切实强化新城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的科技教育特色,下发《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健全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打造以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为主要抓手的“331工程”,创新科技教育方式,通过实施“少年科学家”计划,着力培养少年科技创新英才,按计划培养100名“少年科学家”,资助并培养1000名学生创客。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打造“新城科技”教育新高地。
5.抓好行为养成教育。
开展好小学阶段入队仪式,中学阶段的入团仪式、高中阶段的成人仪式以及其他活动仪式,结合少先队“红领巾奖章”、“新时代好少年”评选,优化学校设计,依照“低起点、细要求、强训练、常评价、勤引导”的要求,结合中小学生行为守则,推动养成教育常态化良性发展。
(二)强化“五个载体”,牢牢把握中小学德育工作主阵地
1.强化课程育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课堂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学校系统规范课程育人相关要求,人人都做德育教育工作者,每一节课都有德育渗透点,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到首位。上半年组织开展“班主任微课”案例评选;下半年组织召开“养成好习惯,做最闪亮的自己”班会课展示。
2.强化活动育人。
持续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手拉大手”“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组织“新时代好少年”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高尚的道德精神和价值追求激励教育青少年。继续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活动,强化红色教育活动入脑入心。
3.强化实践育人。
严格落实《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指南》要求,把研学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以学校为主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生研学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时间不少于课程规定,充分发挥“行走的课堂”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深挖当地红色、科技、生态教育等资源。开展第二批区级中小学生“行走的课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选,加强学生研学实践活动阵地建设。
4.强化管理育人。
提升班主任工作者管理能力,加大对班主任的培养力度,开展班主任管理研究,常态化开展班主任工作培训,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做好新任班主任岗前培训,提升班主任工作积极性,遴选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5.强化家校育人。
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家校有效沟通机制,严格落实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制度,做好家校日常沟通联系。强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家长总校、新城区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加强“润心大讲堂 ”“ 周五家长汇 ”“新城心育”等线上线下平台建设,以“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知识宣讲活动。
(三) 实施“五项举措”,全面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1.进一步加强德育教师能力的提升。
举办德育领导力特训营,通过自治区、市、区三级培训实现德育工作者和德育教师培训100%全覆盖。通过主题讲座、课例观摩、主题讨论、课堂设计等途径,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能力。
2.进一步加强德育名师工作室建设。
充分发挥“7+9”工作室的引领示范,继续开展“德育名师工作室(培育)建设研修活动,破解学校德育难题。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遴选9家区级德育名师工作室,进行深化建设,形成一批成果,在全区广泛推广。
3.进一步加强文明校园创建管理。
继续夯实对文明校园创建成果,加大创建全国、自治区、市级、区级“文明校园”指导培训力度。上半年,对16所民办校及新建校创建区级“文明校园”进行评定并授牌,择优推报参评市级文明校园。下半年,对未挂牌的学校进行复检,努力完成三年民办校区级创建全覆盖目标。组织学校成立志愿服务“一校一队”,结合爱青城APP,做好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校积极参评第三届呼市雷锋学校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推选及学习宣传活动,用榜样力量点燃青少年对真善美的追求。
4.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以党建带团建、队建,夯实团建、队建工作基础,健全团队衔接机制。进一步完善“智慧团建”系统,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共青团的升学衔接、学习录入、团员发展录入、团员身份认定、团内统计等团内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共青团、少先队开展“最强红色团队课”比赛,形成“大思政”共青团品牌,深化团队组织在中小学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构建“学、练、评”全链条培养体系,打造“硬核”新城教育共青团、少先队形象。
5.进一步加强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准则,以“红石榴 心连心”为主题,建立地区间、校际间、班级间各族青少年交流机制,开展社会实践交流、志愿服务交流、“手拉手结对子”交流等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初审 |张丽梅
复审 |商 辉
终审 |闫文娟
编辑 |贾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