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古代有“方城”“堑”“塞”“塞垣”“长堑”“壕堑”“界壕”“边墙”等多种称谓。自春秋战国诞生之日起,到明朝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的2000多年时间里,历朝筑造的总超度超过了5万千米(保留下来的有2.1万千米),贯穿今天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4个旗、县、市、区,所以现代人称其“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长城堪称人类有史以来修建时间最长、工程体量最大的建筑体系。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至今可以看到历朝历代修建的长城,总长度达到7570千米,占全国现存长城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城之冠。呼和浩特新城区秦汉长城是阴山山脉秦汉长城的起始地段,也是整个秦汉长城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段落。其本体修筑依山势、顺山脊,呈西北、东南走向,整段长城就地选材,以石筑、土石混筑为主。长城沿线有烽燧分布,与战国赵北长城在山脚下呈“丅”字形相汇,是战国、秦汉长城交汇并存的节点。其遗址位于新城区保合少镇野马图村东北约600米的荒草地中,西端夯层厚约6.5-10厘米,东端基础残宽约6-8米,顶部残宽约3-5米,残高约1.5-3.5米,残长约130米。城墙夯筑,在遗址中发现有汉代的陶片。其遗址位于新城区成吉思汗大街街道办事处坡底村东北方向约300米的山麓。残基宽约3.5米,高约1-2.5米,为石块砌墙,向上向北延伸进大青山顶武川境内,在山麓与东西走向的赵长城交汇。南端长城附属土包装建筑中发现汉代绳纹灰陶罐、折口弦纹灰陶盆、灰陶素面罐残片等。
坡根底秦汉长城沿线的烽火台(赵子阳摄)
其遗址位于新城区保合少镇面铺窑子老村北约500米。塞墙墙体由河谷西侧山体自上而下,跨过河谷向东上东侧山梁。油路将塞墙南北纵切,毁掉了大半塞墙,路东侧可见塞墙剖面。东、西山体山腰处各有人工堆砌的石砌建筑,两侧山体上建筑残高约1.2米。墙体延伸至山顶。
秦汉长城塞墙向北约700米的环境及参照物(肖国华摄)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和重要标识,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新城区实施了秦长城坡根底段2段3段保护修缮工程。1段保护修缮工程被列为2021年文物保护重点项目进行修缮。2022年8月,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博物馆开工建设,该博物馆作为坡根底长城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坡根底长城约2公里,将成为宣传保护展示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的重要场馆。长城,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守护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新城区也将不断加大对秦汉长城遗址的保护力度,让长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北疆大地上散发出绵亘不绝的活力与魅力。来源:新城融媒 杨婷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 魏小龙丨终审: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