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共产党员风采】不忘初心 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发布日期:2024-07-01 09:02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一个珍贵的老水杯、一摞厚厚的手写稿、一个放满军功章的小箱子……他们是居住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老党员,50年前,他们入党宣誓,叩问初心;50年来,他们风雨兼程,矢志不移;如今,他们初心如磐,永跟党走。

普通却不平凡的老党员——尹国才

“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一句质朴的话语却道出了最不普通的坚持,尹国才1957年参加工作,1960年入党,工作时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工作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我从小到大都是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如今有64年的党龄了,当时我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人民委员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尹国才努力工作,写了申请书争取入党,党组织讨论了他的入党申请,给年轻时的尹国才内心种下这样一个信念:入党,必须心入党,心在党里,党在心里。“只是单纯的想入党,没有什么个人私利,听党的话,一心为党工作。”这是尹国才一生践行的誓言。

“既然入了党,就得为党工作,退休不是退党,什么时候都得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退休之后的尹国才定居在新城区东风路街道。从2006年开始便投入到关工委工作,一干就是16年,用他的人生经验教育和关爱青少年。党史学习笔记20余本、讲党课材料60多份、进社区讲党课40余次……尹国才的书房里满是一摞摞厚厚的手写资料,这是成长的记录,也是晚年“光和热”的见证。

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

共产主义革命战士——刘玉琦

“入党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完成任务。”这是刘玉琦老人对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理解。刘玉琦1969年加入共产党,当时一个连队150余人,只有2个入党名额,刘玉琦就是其中一位,而且全票通过。“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最爱戴的党组织,入党宣誓的时候,高兴又激动,感觉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71年,刘玉琦刚刚结婚后就奔赴了战场,夫妻两人一年只能见一次,一次见面20天。说起这段故事,两人的眼中饱含深情。

“我是共产党员,保家卫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战争是残酷的,除了面对枪林弹雨,随时牺牲生命的威胁外,战场四十多度的高温炙烤着,蚊虫肆虐,住竹皮屋,喝雨水……艰苦的生活环境也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意志。

“这个杯子很宝贵,是荣誉的象征,对我来讲意义很大,我一直都舍不得用。”刘玉琦老人紧紧握着手中的杯子,不禁潸然泪下。

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政军界典型楷模——兰在增

“我怀着一腔家国情怀、报国之志来到部队。”1969年,兰在增入伍骑兵部队,骑兵部队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曾经参加过辽沈、平津等战役,也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为内蒙古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从一个普通士兵到管理者,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培养。”兰在增1970年在部队入党,199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在部队受过奖、立过功。作为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组织宣传了“全国叫得响的典型”李国安,时隔多年,兰在增依然感慨万分,宣传典型英雄,弘扬时代主旋律。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退休之后兰在增老人继续从事党务工作,潜心于书本,参加了《铁骑雄风》《草原雄鹰》《内蒙古大辞典》等书籍的编写。“我想继续再蹦个高、撒个欢,尽力发挥余热,写好完满的人生。”兰在增激动地说。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榜样都是一个标杆,他们始终坚持为党为民,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也让红色基因在新城区薪火相传,让共产党员的精神之光照亮新时代前进之路。

来源:新城融媒 杨婷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 魏小龙丨终审: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