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文苑

【北疆文化·新城文脉】追溯红色记忆之多松年烈士纪念馆

发布日期:2024-04-05 20:50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踏青祭祖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走进位于新城区呼伦北路呼和巷的多松年烈士纪念馆,重走红色足迹,重温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

多松年烈士纪念馆是依托多松年烈士故居于2012年10月建成。烈士纪念馆由多松年烈士故居以及一代英豪多松年生平系列展厅两部分组成。1979年,多松年烈士家属将故居移交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1996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正式成立多松年文物保管所,并加以重新修缮,于2004年5月26日对外开放。多松年烈士纪念馆先后被授予呼和浩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呼和浩特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

多松年烈士故居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为一座普通农村民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屋面均为硬山顶,没有布瓦,房屋门窗装修保持原样,有灯笼框、步步锦和棋盘三种样式,屋面整洁,门窗整齐。墙体和檐口部分有滴水,院内方砖铺地,过道两旁有草坪,青砖白墙粉刷一新,院内平坦整洁。故居由正房、东厢房以及南厢房组成,是多松年青少年时代居住、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纪念馆展厅坐西朝东,共三个展厅,中间为主展厅,展示面积90平方米。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一代英豪"四个大字,是由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同志题写。展厅围绕多松年烈士的“少年时代”、“投身革命”、“英勇就义”等八个方面,通过一件件烈士遗物、一张张珍贵手稿、一幅幅纪实图片,真实而全面地展示了多松年从一个贫苦少年成长为内蒙古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和坚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全过程,以及他不畏强暴、勇于抗争,为救国救民而英勇就义的光辉形象。睹物思人,烈士的生命虽短,却光彩照人。值此清明节来临之际,众多单位和个人也前来参观纪念馆,聆听历史,敬献花束,缅怀先烈。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1905年,多松年出生于归绥旧城麻花板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给他取名“多寿”,希望他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他的另一个名字叫乌力吉图,含吉祥、美好之意。

1923年多松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学习,1924年初,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同一年秋天,多松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多松年与乌兰夫、奎壁共同创办了内蒙古第一份民族革命刊物《蒙古农民》,1927年便参加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多松年身藏五大文件返回察哈尔,两个月后,不幸被捕。历经严刑拷打,多松年始终坚贞不屈,保持了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8月中旬,多松年被残忍杀害,这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2岁。

坚定信念、崇尚学习、择善而交、爱好高雅、开拓创新、勤政奉献、不贪钱财,不慕权贵,多松年烈士故居院内一幅长长的壁画概括了他身上宝贵的品质,是他一生生动的写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方能不忘初心、行稳致远。瞻仰先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引领成为新时期呼和浩特发展的不竭动力。


来源:新城融媒 杨婷

编辑:秋   月

初审:施少宇

复审:魏小龙  李 捷 

终审: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