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文苑

呼和浩特新城区:赓续中华文脉 描摹“北疆文化 人文新城”壮美图景

发布日期:2024-01-29 20:00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与灵魂,也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体现。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实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内蒙古博物院远景。(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守正创新 让“北疆文化”在新时代“立”起来

新城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文化核心区,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让“北疆文化”在新时代树立起来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大窑村旧石器时代遗址。(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位于新城区保合少镇大窑村南山的大窑文化遗址,不仅为研究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也证明了呼和浩特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新城区境内的战国赵北长城遗址,是呼和浩特地区最早的长城,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之一。不仅印证了长城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而且通过长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对深化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这里的丰州故城遗址,始建于辽神册五年(920 年),东西宽 890 米,南北长 1000 米,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 450 年之久,不仅清晰展示了辽金元时期这里的建筑艺术、城市规模,而且全方位反映了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绥远城,呼和浩特地区古城中建造最晚的城,也是清王朝最后营建的八旗驻防城,现存的清·将军衙署是我国现存同类衙署中保存规模最大、现状最好的武官衙署。它以“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的存在对见证各民族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城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面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的根基。挖掘历史资源,更好地展现北疆文化蕴涵的历史之韵、民族之融、人文之美,不仅是对加强新城区文化软实力建设,助推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提质升级,还是在全区上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文化因传承而精彩,因创新而美好。

将军衙署外景。(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截至目前,新城区共有30家A级景区,成功创建内蒙古博物院和太伟休闲度假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将军衙署博物院、清固伦恪靖公主府、新城牧歌、敕勒川草原、水磨沟景区等景区景点,打造大青山前坡5A级景区。

同时,新城区着力打造“休闲健身城区”旅游文化品牌,保合少镇水磨村成为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已连续四届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

小白楼、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博物馆、八角鼓、烧麦、青城面塑……一个个亮丽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在新城区这片沃土生根发芽。

兼容并进 让“北疆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

优秀的文化精神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需要不断弘扬和培育。新城区站位服务文化强区建设大局,利用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北疆大地多民族大融合的鲜明历史特点,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丰富人文资源。通过种类多样的展示平台,将带有“新城”标签的“北疆文化”品牌深植于青城大地。

2023年,新城区着力提升恼包、生盖营、甲兰板、水磨旅游重点村运营水平,推动红山口、野马图、奎素、面铺窑村提质增效。持续推动圣水梁九龙湾景区建设、水磨运动休闲小镇、甲兰板马头琴文化产业园等在建续建项目落地运营,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既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提升“北疆文化”品牌知名度。

新城区恼包村。(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是文化最深沉的力量所在。新城区以红色博物馆、纪念馆为载体,通过精品课程、宣讲活动、研学线路、红色旅游线路等多种载体,调动各方力量,发挥红色文化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

新城区紧扣“北疆文化”,抓好重大现实、爱国主义、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对新城区境内八路军开辟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遗址、遗迹进行实地寻访、踏勘,用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记录。发掘创作影视剧本《多松年》《高凤英》《塞外烽火》、歌曲《八路军来了大青山》、美术书法长卷《阴山魂》等红色文艺作品,充分展现新城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革命传统。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就要激发辖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新城区通过开展采风创作、培训讲座、文艺交流等活动,带动专家学者创作出更多展现新城区厚重历史文化、丰富人文资源、生态建设成果、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品力作,激发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为抓手,加快推动文艺创作,发掘整理“大窑人钻木取火、燧石取火”方法及文字史料,拍摄制作新城区境内《大青山岩画》图册及短视频,创作歌曲《大窑文明曙光》,多角度展示新城区悠久历史、深厚底蕴。

新城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核心价值观在我心中”主题实践活动,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和文化振兴,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同时,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高质量特色文明校园和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学校,加大复兴少年宫建设力度,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新城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提供了新的思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新城区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依托,深入挖掘新城区丰富文化资源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核,推动构建常态长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用好线上线下两个阵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活动,推广民族团结进步歌曲《同心》,演绎新城人民守望相助的故事。

弘扬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发展,培育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新城区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开设“北疆文化·新城文脉”专题专栏,创作一批有活力、易传播的新媒体产品,通过融媒体矩阵,对新城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北疆文化”品牌影响力。

以文化城 让“人文新城”在新时代“火”起来

作为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的名城,新城区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让“人文新城”在新时代火起来的过程中,通过建设“一个基地”、打造“四大场馆”、推出“四大品牌”,形成新城区北疆文化展示链,提升城区文化能级,助力首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沿山而建的水磨村。(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2023年以来,新城区依托水磨村旅游项目和大青山健身步道打造“北疆文化”大青山创作体验基地,围绕新城区人文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景点、“两山”理论实践、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等方面挖掘历史资源,提炼文化内涵,设立课题和研究项目,及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通过“北疆文化”大青山创作体验中心各类工作室,深入挖掘全市及新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团结故事等,推出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文化艺术作品,对优秀题材的作品进行推广。

新城区不断加大力度推进文博场馆、非遗展示馆、团结大院、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用好现有驻区博物馆资源,加强馆际交流合作,推动搭建馆际交流平台,构建共赢发展模式。同时,推动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办非遗工坊,带动就业,传承传统工艺。

深入挖掘“走西口”的历史背景,在恼包村建设恼包团结大院,讲好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和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


新城区丁香路小学阅读长廊。(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加强国家二级图书馆的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城市书房、中心书房、特色书房。在新城区,手捧书卷的景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图书馆之外,公共阅读从图书馆延伸到社区、公园、学校,甚至是商铺。社区的书屋、商铺的读书角、学校的阅读长廊……“全民阅读”的兴起,更像一场甘霖,浸润着新城百姓的心田。

以文润城、以文铸魂、以文化人,新城区用实际行动展新形象有新作为,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以敕勒川草原文旅品牌、大青山前坡生态品牌、群众性文化节庆品牌、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品牌,赋能“人文新城”文化符号。


敕勒川草原。(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新城区将独具北疆特色的敕勒川草原生态风光与草原文化相结合,以现有的草原度假资源、乡村旅游度假资源、游步道和车行道为基础,通过开展“敕勒川半程马拉松赛”体育赛事、策划“欢腾的敕勒川”“敕勒川相亲大会”“5.19旅游日”等文旅活动,丰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展览+旅游”“赛事+旅游”等业态,培育城市露营、精品民宿、研学康养和生态漫游等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北部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带。

如今,“敕勒川草原”文旅品牌,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文旅融合产业为优势的总体发展格局带动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正在为凝心聚力完成好“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汇聚起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而这正是内蒙古唱响“北疆文化”品牌的题中之意。

以文润城、以文铸魂、以文化人,新城区正在用实际行动展新形象有新作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持续擦亮“北疆文化”品牌,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来源:中共新城区委员会

编辑:郇   昕

初审:施少宇

复审:李   捷

终审: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