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文苑

【新城有我】高伟:大山里的“清道夫” 俯拾间“清”出一片绿水青山

发布日期:2023-05-13 10:59

来源: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适逢周末,在大青山里总会看到一个身背扁担手拿各式编织袋的身影穿梭在山间,每每到有塑料瓶、塑料袋、玻璃瓶等不可降解的垃圾,他就会停下脚步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收进自己的编织袋里。他就是高伟,热爱户外运动的他8年间累计进山245次,徒步2400余公里,捡出近7万个瓶子和13000余斤垃圾,俯拾间清理出了一片绿水青山。

“最小的善行就是最大的善念”

“我喜欢骑行和徒步,在一次到户外游玩时,发现沟里有很多废弃瓶子等垃圾,和周边美景极不和谐。”高伟说起自己进山捡垃圾的初衷时表示,当游客用异样的眼光看向他时也有所动摇,但要保持绿水青山的“颜值”,就要有人出来做这些工作。

“一共是132个饮料瓶”他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进山捡垃圾时的“战绩”。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每逢周末或者其他闲暇时光,高伟便进入山中,将游人随意丢弃的各种垃圾捡拾起来,带到山外。



山中道路崎岖,环境复杂,有些路段徒手经过也需要小心翼翼,更何况高伟还拖着几十斤重的垃圾前行,其中危险可想而知。但心中的信念在支持着他,虽然受过伤,却依然没有放弃还大自然一片绿水青山的初衷。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

大青山中的垃圾,多是人们在放松休闲的过程中产生的,有时候正在进行的户外野餐和烧烤点不远处就有一些垃圾。“东乌素图沟玻璃瓶多,奎素东沟易拉罐多……”多年的捡垃圾经验,让高伟对周边山沟的情况了如指掌。

“之所以数瓶子数量,是为了控制带出垃圾的重量。我们徒步要对自己的体力有充足了解,以保障自身安全。我的体力能支撑我带出40斤之内的垃圾。”高伟告诉记者,捡垃圾一段时间后,他对不同材质的瓶子重量有了更直观的概念:大约22个塑料瓶有一斤重,31个易拉罐有一斤重,而一个啤酒瓶就接近一斤。也就是说,他每次捡到500个饮料瓶后,再捡十几个玻璃瓶子,就到量了。

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高伟学会了用短视频记录自己每一次进山的过程。不过他做短视频的目的不是为了赚取流量和眼球,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环保,并期待呼和浩特有更多的人和他一起来做这个环保工作。



“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和意义,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做到自己内心富足就行了。”高伟说,在他看来,他的行为一举多得,这些瓶子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更多人关注环保,也关注垃圾分类和废物利用。

“捡垃圾是一堂文明课”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认识了高伟,许多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意,“感谢你为呼市山区的环境做出的努力,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共创美好的家园。”有网友在他的短视频账号里留言,表示下次进山也要顺手带走路边的垃圾,还有些网友希望能跟着高伟一起捡垃圾。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的老师赵大为就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认识了高伟,在多番了解后,赵大伟带着学生们跟随高伟一同进山捡拾垃圾。

在进山之前,高伟拿着喇叭告诉同学们一些注意事项,做好垃圾分类,嘱咐他们不要爬得太高,以免发生危险。同学们在捡垃圾,高伟不时在旁边看着,有人有什么问题他都积极回答。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乱丢垃圾,原来在不经意间还是会留下一些杂物。跟着高伟老师做大山的‘清道夫’是件特别自豪的事。”学生闫浩仪说道。

“文明应该在‘看不见的地方’得到加强,我们希望学生们从小就明白环保是从小事开始的,从点滴开始的。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学生们有意义的。”赵大为老师说,“通过这样的实践教育课要让学生们明白,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还有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片净土。”



高伟这位默默行走在大山里的“清道夫”用自身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与他同行。跟随着他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当中。



文字:新城融媒 梁良

图片:呼和浩特晚报 王劭凯

编辑:于   菲

初审:李   捷

复审:杨   洁

终审: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