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4-12 00:00
来源:新城区人民政府作者简介:李俊标,满族,中共党员。历任呼和浩特新城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昭君社区副书记、呼和浩特新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呼和浩特新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呼和浩特新城区政府办公室秘书等职。兼任呼和浩特新城区文化协会副主席、呼和浩特新城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梧桐树》杂志社记者、《边防警察》杂志社特约记者。系呼和浩特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收藏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从80年代开始新闻和文学作品业余创作,有《梦中桂花香》《春节往事》《今夜细雨为你飘》等20余万字文学作品、《山间牧场》《悄悄话》《跃马扬蹄》等1000余幅摄影作品刊发于《人民公安报》《中国边防警察》《青年月报》《内蒙古日报》《时代风纪》《梧桐树》《青少年文艺》《内蒙古青年报》《内蒙古法制报》《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晚报》《北方新报》等。
先后获《呼和浩特日报》优秀副刊作者,新城区宣传报道一等奖,新城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等40多项奖励。
----------------------------------------------------------------------------------------------------------------------------------------
追寻历史的牵挂
姥姥真的老了,衰老的容颜,占据着我们此次出行的目的。越野车穿行在细长的乡间公路,呼和浩特已在秋日的阳光下被抛出老远。翻过前面那座山,不再是内蒙古地界,已经进入山西境内,姥姥期归的心情,像个孩子,一刻不停的讲述着那些我们永远无法企及,关于沉淀在老人家心灵深处的零碎故事。
如果用五味形容姥姥的一生,过多的是酸楚。1939年,姥姥7岁,山西省遭遇了严重自然灾害,受灾地区遍及46个县市,灾民达50余万人,入侵山西境内的侵华日军由于军需供给紧张,开始在广大乡村县城实施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烧杀、虏掠,遍地留下日本鬼子暴殄天物、屠戮畜力的罪证。一天,鬼子来到姥姥祖辈繁衍生息的村庄,将全村的牲畜强行赶走,姥姥家赖以生计,唯一的一头耕牛被赶到山顶活活烧死。姥姥的父亲怵于鬼子隔三差五的骚扰掠夺,带着全家一路向北辗转奔逃,流徙他乡,致使农田荒芜,庐舍邱墟,此后再没有返回过村庄。姥姥离开家乡的70多年里,最大的牵挂就是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地,追寻自己遗留在历史长河的生命足迹。
其实,故地并非很远,但多年来姥姥却始终未能如愿。如今,她日渐苍老,已经没有能力自己去探寻。我想,倘若母亲在世,重返故地并不会成为姥姥的牵挂,我应当替母亲完成这件并不需要她在天堂嘱咐的事情。决定出发之前,我并不完全相信姥姥指引,一路上,凭借着姥姥记忆中的点滴描述,我们依次走过不止一次被姥姥絮叨过的杀虎口、右卫镇、欧家村、细家沟,中午时分竟然真的找到了姥姥出生的地方。站在村庄对面的山坡上,姥姥指着建在半山坡上的村庄老泪纵横。姥姥像是穿越时空一样,不仅能清晰的指认出她曾经居住过的房屋,而且可以说出村中每间房屋主人的名字。细家沟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农村,像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村中的年轻人几乎全部涌入城市务工,留下的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在村中我们寻访了几户村民,老人们只听过姥姥父亲的名字,对于她本人已经没有任何记忆。在村中一位老人的口中得知,姥姥有一个妹妹还健在,只是早年搬到了梁家油坊镇。顺着村民的指引,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在天黑前赶到了梁家油坊。小镇不大,几番打听,终于找到了姥姥的妹妹,姥姥的妹妹一直笃信姥姥已离世。半个世纪的离别,让老姐妹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那一夜,姥姥和妹妹彻夜未眠,像俩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哭了又笑,笑了又哭,整整的拉了一夜家常话。第二天,姥姥的妹妹早早的起了床,专门为我们做了一顿雁北地区的“抿八股”,这是姥姥童年很少能吃到的“美味佳肴”。平常饭量甚小的姥姥,竟然一连吃了好几碗。在我们准备返程的车前,老姐俩紧紧的抱在一起,不舍的分开。车子驶出县城时,姥姥还频繁的回望着妹妹的方向,这个系在姥姥心头的心结终于打开,半个世纪的历史牵挂终于得以了却。
我不敢想,此行之后,姥姥今生是否还能再返故地。但我知道,这个跨越历史的寻访,定会让姥姥半个世纪的历史牵挂,在幸福中释怀。
作者简介:李俊标,满族,中共党员。历任呼和浩特新城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昭君社区副书记、呼和浩特新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呼和浩特新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呼和浩特新城区政府办公室秘书等职。兼任呼和浩特新城区文化协会副主席、呼和浩特新城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梧桐树》杂志社记者、《边防警察》杂志社特约记者。系呼和浩特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收藏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从80年代开始新闻和文学作品业余创作,有《梦中桂花香》《春节往事》《今夜细雨为你飘》等20余万字文学作品、《山间牧场》《悄悄话》《跃马扬蹄》等1000余幅摄影作品刊发于《人民公安报》《中国边防警察》《青年月报》《内蒙古日报》《时代风纪》《梧桐树》《青少年文艺》《内蒙古青年报》《内蒙古法制报》《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晚报》《北方新报》等。
先后获《呼和浩特日报》优秀副刊作者,新城区宣传报道一等奖,新城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等40多项奖励。
----------------------------------------------------------------------------------------------------------------------------------------
追寻历史的牵挂
姥姥真的老了,衰老的容颜,占据着我们此次出行的目的。越野车穿行在细长的乡间公路,呼和浩特已在秋日的阳光下被抛出老远。翻过前面那座山,不再是内蒙古地界,已经进入山西境内,姥姥期归的心情,像个孩子,一刻不停的讲述着那些我们永远无法企及,关于沉淀在老人家心灵深处的零碎故事。
如果用五味形容姥姥的一生,过多的是酸楚。1939年,姥姥7岁,山西省遭遇了严重自然灾害,受灾地区遍及46个县市,灾民达50余万人,入侵山西境内的侵华日军由于军需供给紧张,开始在广大乡村县城实施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烧杀、虏掠,遍地留下日本鬼子暴殄天物、屠戮畜力的罪证。一天,鬼子来到姥姥祖辈繁衍生息的村庄,将全村的牲畜强行赶走,姥姥家赖以生计,唯一的一头耕牛被赶到山顶活活烧死。姥姥的父亲怵于鬼子隔三差五的骚扰掠夺,带着全家一路向北辗转奔逃,流徙他乡,致使农田荒芜,庐舍邱墟,此后再没有返回过村庄。姥姥离开家乡的70多年里,最大的牵挂就是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地,追寻自己遗留在历史长河的生命足迹。
其实,故地并非很远,但多年来姥姥却始终未能如愿。如今,她日渐苍老,已经没有能力自己去探寻。我想,倘若母亲在世,重返故地并不会成为姥姥的牵挂,我应当替母亲完成这件并不需要她在天堂嘱咐的事情。决定出发之前,我并不完全相信姥姥指引,一路上,凭借着姥姥记忆中的点滴描述,我们依次走过不止一次被姥姥絮叨过的杀虎口、右卫镇、欧家村、细家沟,中午时分竟然真的找到了姥姥出生的地方。站在村庄对面的山坡上,姥姥指着建在半山坡上的村庄老泪纵横。姥姥像是穿越时空一样,不仅能清晰的指认出她曾经居住过的房屋,而且可以说出村中每间房屋主人的名字。细家沟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农村,像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村中的年轻人几乎全部涌入城市务工,留下的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在村中我们寻访了几户村民,老人们只听过姥姥父亲的名字,对于她本人已经没有任何记忆。在村中一位老人的口中得知,姥姥有一个妹妹还健在,只是早年搬到了梁家油坊镇。顺着村民的指引,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在天黑前赶到了梁家油坊。小镇不大,几番打听,终于找到了姥姥的妹妹,姥姥的妹妹一直笃信姥姥已离世。半个世纪的离别,让老姐妹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那一夜,姥姥和妹妹彻夜未眠,像俩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哭了又笑,笑了又哭,整整的拉了一夜家常话。第二天,姥姥的妹妹早早的起了床,专门为我们做了一顿雁北地区的“抿八股”,这是姥姥童年很少能吃到的“美味佳肴”。平常饭量甚小的姥姥,竟然一连吃了好几碗。在我们准备返程的车前,老姐俩紧紧的抱在一起,不舍的分开。车子驶出县城时,姥姥还频繁的回望着妹妹的方向,这个系在姥姥心头的心结终于打开,半个世纪的历史牵挂终于得以了却。
我不敢想,此行之后,姥姥今生是否还能再返故地。但我知道,这个跨越历史的寻访,定会让姥姥半个世纪的历史牵挂,在幸福中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