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8-29 00:00
来源:新城区人民政府摔跤在满族民间有相当的群众基础,由于统治者的推广,清代满族摔跤在我国摔跤史上有重大突破,对今天传统中国式摔跤产生了重要影响。满语称摔跤为“布库”,为相斗赌力之意,它是满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在军队、民间都很流行。
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定族名为满洲(满族)。为了“联蒙抗明”,当时满族与蒙古族诸部建立了友好同盟。每逢欢迎友好使节的宴会,满族、蒙古族摔跤手都要进行摔跤表演,作为娱乐。
皇太极非常喜欢和重视摔跤,为提高满族摔跤技艺,皇太极曾叫满族子弟虚心向蒙
古跤手学习,并下旨:“以后如有不呼所赐之名而仍呼原名者,罪。”皇太极时,军队中经常进行摔跤活动,以此训练士兵的力量和徒手搏斗的技术,并多次与擅长摔跤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选手举行比赛。
满族摔跤有两种,一种叫“布库”相扑:手脱帽(光头)、身着短上衣两两相角,以搏跤扑地决胜负,胜者赐以专用酒。另一种叫“厄鲁特”,它是受厄鲁特蒙古摔跤的影响,是清政府联系厄鲁特蒙古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相扑,它相当于自由式。相扑手不仅要把对方摔倒,还必须按住脑袋并使其双肩着地才算取胜,胜者赏吃羊肉羹。梁章臣《归田锁记》中记载:“清朝皇帝多尚摔跤,清圣祖玄烨即位时,赏令小内监习布库以为戏,捉拿了专权自恣擅作威福的太师鳌拜。”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记载:“选小内监强有力者,令之习布库,鳌拜或入奏事,不避之。鳌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一日入,帝令布库擒之。十数小儿执鳌拜,遂伏诛。”上述记载的是康熙15岁时捉鳌拜的情景。康熙利用训练布库之方式,夺回了权力,实行了新政。
摔跤在这次夺权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使康熙下令扩大侍卫跤手名额,成立了“善扑营”,以近亲大臣统领,“掌选八旗勇士习角抵技,扈从则备宿卫”。由于皇帝对摔跤的倡导,使满族摔跤技艺迅速提高。清军入关后,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提倡,摔跤在民间得到广泛开展。京畿内外,摔跤成风,市民以摔跤锻炼体魄、娱乐消遣。清末,摔跤的场地正式称为“跤场”,由于市民的爱好,京城跤场密布,从市中心到人烟稀少的海淀,比比皆是,当时跤场集中的地方叫“跤窝子”,反映摔跤在市民中十分盛行。第二,出现了特制的跤服——褡裢。它为“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七八层密缝之,使坚固不可碎”(《清朝野史大观》)。这种摔跤服非常坚硬,没有手上功夫很难揪住对方,它与近代中国式摔跤服的名称、形制基本相同。第三,有比较统一的比赛要求。市民可到固定的跤场进行比赛。一些有名的摔跤手经常活跃在各跤场上,有的后来成为职业摔跤艺人。比赛胜败,均以倒地为定,这与近代中国式摔跤的规则相一致。清代满族摔跤对中国式摔跤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在摔跤名称的确立上。《明史·刘瑾传》记载:“瑾尤狡狠,尝慕王振之为人,日进鹰犬歌舞,角抵之戏,导帝微行。帝大欢乐之。
”永乐年间中书舍人王绂《元夕赐宴观灯应制》中记载:“锦队喧时呈角抵,翠华临处奏萧韶”。这些记载表明,明代仍沿用唐宋旧称把摔跤叫角抵,并只是作为娱乐中的一个项目。至清代,许多文人把满族布库译为“撩脚”、“贯跤”、“摔跤”。角抵改叫撩脚、撩跤、贯跤、摔跤,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由于清代摔跤形式和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摔跤一词产生是清代满族摔跤技术发展的结果。其次是摔跤的主要技术基本相同。“布库,并谓之撩脚。本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扑地为定。”穿着跤衣的摔跤虽有手上功夫,但撩脚是“专赌脚力”的,以脚上功夫为重要,清代满族摔跤技术主要以脚功取胜。中国式摔跤主要技术有“绊子、大得合、小得合、大鞭子、挑勾子、划勾子、抹脖脚、搓脚、拨脚、架梁腿、扣腿”等,并有谚云:“手是两肩门,赢人全凭腿。”不难看出,中国式摔跤技术是在清代满族摔跤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第三是跤衣的式样及做法一脉相承。清代满族的跤衣是白布短衫,窄袖,衣领及前襟都用七八层布制成,密实的针脚使它非常牢固。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第六章二十条规定:“摔跤衣用六层棉衣制成,在领襟、胸襟,小袖抓把部位要缝得稍密。中国式摔跤跤衣与清代满族的跤衣,不但式样、做法基本相同,而且比赛时都规定必须穿长裤和软底高腰鞋。第四是对胜负的裁决上。清代满族摔跤是以最先倒地来决定胜负。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将对方摔倒,手、肘、膝着地得1分;躯干着地,自己保持站立得2分;后躯干或头着地,自己保持站立得3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式摔跤与满族摔跤的传承关系。
摔跤在满族民间有相当的群众基础,由于统治者的推广,清代满族摔跤在我国摔跤史上有重大突破,对今天传统中国式摔跤产生了重要影响。满语称摔跤为“布库”,为相斗赌力之意,它是满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在军队、民间都很流行。
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定族名为满洲(满族)。为了“联蒙抗明”,当时满族与蒙古族诸部建立了友好同盟。每逢欢迎友好使节的宴会,满族、蒙古族摔跤手都要进行摔跤表演,作为娱乐。
皇太极非常喜欢和重视摔跤,为提高满族摔跤技艺,皇太极曾叫满族子弟虚心向蒙
古跤手学习,并下旨:“以后如有不呼所赐之名而仍呼原名者,罪。”皇太极时,军队中经常进行摔跤活动,以此训练士兵的力量和徒手搏斗的技术,并多次与擅长摔跤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选手举行比赛。
满族摔跤有两种,一种叫“布库”相扑:手脱帽(光头)、身着短上衣两两相角,以搏跤扑地决胜负,胜者赐以专用酒。另一种叫“厄鲁特”,它是受厄鲁特蒙古摔跤的影响,是清政府联系厄鲁特蒙古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相扑,它相当于自由式。相扑手不仅要把对方摔倒,还必须按住脑袋并使其双肩着地才算取胜,胜者赏吃羊肉羹。梁章臣《归田锁记》中记载:“清朝皇帝多尚摔跤,清圣祖玄烨即位时,赏令小内监习布库以为戏,捉拿了专权自恣擅作威福的太师鳌拜。”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记载:“选小内监强有力者,令之习布库,鳌拜或入奏事,不避之。鳌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一日入,帝令布库擒之。十数小儿执鳌拜,遂伏诛。”上述记载的是康熙15岁时捉鳌拜的情景。康熙利用训练布库之方式,夺回了权力,实行了新政。
摔跤在这次夺权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使康熙下令扩大侍卫跤手名额,成立了“善扑营”,以近亲大臣统领,“掌选八旗勇士习角抵技,扈从则备宿卫”。由于皇帝对摔跤的倡导,使满族摔跤技艺迅速提高。清军入关后,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提倡,摔跤在民间得到广泛开展。京畿内外,摔跤成风,市民以摔跤锻炼体魄、娱乐消遣。清末,摔跤的场地正式称为“跤场”,由于市民的爱好,京城跤场密布,从市中心到人烟稀少的海淀,比比皆是,当时跤场集中的地方叫“跤窝子”,反映摔跤在市民中十分盛行。第二,出现了特制的跤服——褡裢。它为“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七八层密缝之,使坚固不可碎”(《清朝野史大观》)。这种摔跤服非常坚硬,没有手上功夫很难揪住对方,它与近代中国式摔跤服的名称、形制基本相同。第三,有比较统一的比赛要求。市民可到固定的跤场进行比赛。一些有名的摔跤手经常活跃在各跤场上,有的后来成为职业摔跤艺人。比赛胜败,均以倒地为定,这与近代中国式摔跤的规则相一致。清代满族摔跤对中国式摔跤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在摔跤名称的确立上。《明史·刘瑾传》记载:“瑾尤狡狠,尝慕王振之为人,日进鹰犬歌舞,角抵之戏,导帝微行。帝大欢乐之。
”永乐年间中书舍人王绂《元夕赐宴观灯应制》中记载:“锦队喧时呈角抵,翠华临处奏萧韶”。这些记载表明,明代仍沿用唐宋旧称把摔跤叫角抵,并只是作为娱乐中的一个项目。至清代,许多文人把满族布库译为“撩脚”、“贯跤”、“摔跤”。角抵改叫撩脚、撩跤、贯跤、摔跤,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由于清代摔跤形式和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摔跤一词产生是清代满族摔跤技术发展的结果。其次是摔跤的主要技术基本相同。“布库,并谓之撩脚。本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扑地为定。”穿着跤衣的摔跤虽有手上功夫,但撩脚是“专赌脚力”的,以脚上功夫为重要,清代满族摔跤技术主要以脚功取胜。中国式摔跤主要技术有“绊子、大得合、小得合、大鞭子、挑勾子、划勾子、抹脖脚、搓脚、拨脚、架梁腿、扣腿”等,并有谚云:“手是两肩门,赢人全凭腿。”不难看出,中国式摔跤技术是在清代满族摔跤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第三是跤衣的式样及做法一脉相承。清代满族的跤衣是白布短衫,窄袖,衣领及前襟都用七八层布制成,密实的针脚使它非常牢固。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第六章二十条规定:“摔跤衣用六层棉衣制成,在领襟、胸襟,小袖抓把部位要缝得稍密。中国式摔跤跤衣与清代满族的跤衣,不但式样、做法基本相同,而且比赛时都规定必须穿长裤和软底高腰鞋。第四是对胜负的裁决上。清代满族摔跤是以最先倒地来决定胜负。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将对方摔倒,手、肘、膝着地得1分;躯干着地,自己保持站立得2分;后躯干或头着地,自己保持站立得3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式摔跤与满族摔跤的传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