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文苑

汪宇平先生与大窑文化

发布日期:2018-02-05 00:00

来源:新城区人民政府

汪宇平,满族,19102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经济系、中国大学经济系。抗战胜利后,任沈阳日报社社长等职。1951年,他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文教部应聘成为内蒙古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实际也是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界奠基人之一。

 

1954年,自治区成立了文物工作队,汪宇平是首任队长。他在呼伦贝尔盟考古调查期间,将收集到的额尔古纳河畔鄂温克族聚居区的图片、资料、实物带回呼市展出 ,最先系统地向人们介绍了鄂温克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情况。

50年代,他基本上摸清了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地区的文化遗存情况,并首次发现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岩画。在赴伊克昭盟普查文物时,征集到了独贵龙运动发起人的集体签名等核心资料。195642日,他在萨拉乌苏河畔首次找到了河套人的头顶骨和股骨的化石,还发现了河套人文化遗址一处。从而为以后系统地研究河套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是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古人类考古学科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新中国诞生后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1971年,汪宇平在呼和浩特市坝口子乡发现北魏时期文化遗址,在坝顶西部发现一座圆形古城遗址。文革期间,汪宇平骑着自行车考察大青山山区、丘陵。天道酬勤,197310月,汪宇平在大窑村南边的山坡上,发现更多的埋在地层里的石器。60多岁的汪老开始学习地质学和古人类学,练习绘制石器图,摸索石器打制规律。他做到了既能画图又能制作模型。经了两年多的努力,19769月,由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和北大考古系共同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在特邀中国著名考古专家吕遵谔的指导下,对石器遗址进行了发掘。结果,发现了大量人类开采过的石器成品、半成品。考古证明,遗址内的石制品,分别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中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存,距今约70万年以前。这便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著名的大窑文化遗址。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专项文物保护规划区的规划保护范围为343.7公顷。1994年,汪老带队于大窑南山西坡,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了剑齿虎和熊的下颌骨化石,较完整的河套大角鹿、普氏羚羊、原始牛的头骨化石及披毛犀、野马,鹿的角、牙齿、椎骨化石。1996年,汪老发现并主持发掘的大窑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在大窑遗址处,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遗物,还可以看到许多奇异的自然景观,如:无字天书龙含蛋等八景。

无字天书位于兔儿山四道沟人工发掘的百米长廊中,是指一处完整的地层剖面。剖面高15米,层次分明。虽无字,却鲜明地记载了大窑文化的历史年代。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有着一万到七十万年漫长岁月里难以尽读的丰富内容。

磨光巨石位于天书东北方向。巨石突兀,质地坚硬。该石表面十分光滑,专家认为:是因在某一特定地质时期从山上往下滑时受到强烈磨擦所致。

凤凰展翅与兔儿山的兔头毗连。其状如凤凰展翅,飘然欲翔。临其境,让人心动神驰,遐思不已。

双龙含蛋位于兔儿山南坡八道沟西侧。双龙龙身与山融成一体。龙头东向,略往上翘,口皆大张,各含巨石,堪称奇观。关和璋先生曾为之作画多幅,名曰《龙含蛋奇观》并题跋赞美。

莲花并蒂位于龙含蛋西北约百米处,亦称莲花石。遥望似莲花一朵,近观则两朵并蒂。中间有一罅隙,将巨石一分为二,石缝仅可容一人穿过。举首仰望,蓝天一线。又据当地老乡说,石下尚有二层,好似一塔被埋,故又称塔儿石

百米古洞为东西走向。东口在莲花附近,虽有淤塞,洞口尚存,洞内曲折蜿蜒,如乌龙穿山,幽深莫测。西口被一巨石堵塞,人不得出。

登临远眺驻足兔儿山的兔脊处,极目远眺,青山如嶂、村田似棋,溪流蜿蜒……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遗迹斑斑在大窑遗址处,经人工打凿过的石器遗物,石片、石渣漫山遍野,随处可见。可谓历史久远,遗迹斑斑。

大窑文化遗址,经国家权威部门通过古地磁法和沉积速率法等科学方法测定,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旧石器制造场之一,它将内蒙古古人类的活动年代从以河套人为代表的3.5万年推溯到70万年以前。它的发现,为研究内蒙古地区的远古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是研究古人类进化史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文化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1986年,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了大窑文物保护管理所。为了保护和继续研究大窑文化,汪宇平长年住在文物管理所内,他和同事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在大窑村建成了一个小型展览馆,展出大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锤等原始人制作并使用过的石器工具及羊、鹿等动物骨骼化石,同时展出了很多近代的民俗文物,从而吸引了大批参观者。据汪老判定,此处生活的早期猿人高约1.6米左右,头骨低平、眉骨突出,面部向前突出,四肢发达,寿命约二十岁左右。

 

从事考古工作50多年,他先后发现了20处古人类的文化遗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内蒙古博物馆、文化厅和自治区的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博战线先进个人;内蒙古文博界第一批研究员。1992年,汪宇平被聘为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2122日,他荣获了第一届裴文中科学贡献奖

20056月,汪宇平去世,终年95岁。

 

新城区文明办    高铁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