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

新城区民政局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做客“连心桥”政风行风热线节目


时间:2024-01-08 08:00:00

嘉宾:新城区民政局副局长 李秋实,新城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 胡燕,新城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 刘霞,新城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王君芳,新城区民政局业务办公室主任 赵君,新城区民政局综合保障中心主任 杨海荣,新城区民政局综合保障中心副主任 要翠清,新城区社区工作服务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 王金元,新城区社区工作服务中心业务股股长 杜玉荣

简介:
本次访谈是由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与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联合开办的,欢迎拨打直播热线:6246089、6246289来和嘉宾进行对话。
访谈实录
主持人:

展示行业形象,倾听百姓心声。接受群众监督,促进行风建设。听众朋友大家早上好!欢迎收听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在周一到周五早8点到9点为您送上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连心桥。本节目也是由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与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联合开办的。各位好!我是雨涵。

上线今天“行风对话”的单位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民政局,欢迎拨打直播热线:6246089、6246289来和嘉宾进行对话。

另外大家也可以关注“呼市汇生活”视频号,另外大家在您的手机页面上下载“青橙融媒APP”,也可以在手机页面下载“蜻蜓FM”收音机来搜索呼和浩特综合广播的节目。接下来走进今天的“行风对话”。


主持人:

2023年新城区民政局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请您介绍一下?


新城区民政局副局长 李秋实:

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精准有力。保障资金足额发放。2023年为城乡低保1669户2383人发放低保资金2134.2万元。为125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供养金及护理补贴209.87万元。临时救助274人,发放救助金114.9万元。为1131名困难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47.05万元,为3442名重度残疾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44.38万元。为51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孤儿养育金111.2万元。为12524名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1454.36万元。为207名70-79岁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11.78万元。

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方面不断提升。社区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优化社区布局,在现有65个社区基础上,对超大社区“大化小”,拟新增设31个社区,2023年新增了11个,社区数量达到76个,后续规划增设20个,社区总量将达到96个。申报创建了市级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3个自治区级北疆示范社区、2个市级北疆示范社区、1个自治区级城乡社区服务提升社区、1个市级城乡社区服务提升社区。

在基本社会服务方面成效显著。养老服务工作实现创新突破。在完成250户适老化改造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持续对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摸排走访,并为符合条件的46户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2023年完成了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其中,包括完成了70户家庭护理型床位建设、为新城区56户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2023年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助餐补贴”工作,2023年共有496位老年人申请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已提供服务901次。年内建成并运营1个乡镇级养老服务中心、12个村级养老服务站、3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达到了65个。


主持人:

目前,各类保障群体资金的发放标准和相关政策是怎样的?


新城区民政局副局长 李秋实:

(1)城乡低保:

相关政策:持有新城区常住户口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可按规定程序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发放标准:从2019年开始,新城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已实现城乡一体化发放,2023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883元/人·月。

(2)特困供养人员:

相关政策:特困人员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发放标准:2022年开始,城乡特困实现一体化发放。2023年城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1600元/人·月,城乡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1200元/人·月,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1265元/人·月,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496元/人·月。

(3)临时救助:

相关政策:临时救助是国家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或者其他特殊困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靠自身和家庭无力解决,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者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或者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分为急难型救助、支出型救助、特别救助几类。

救助标准:按照家庭人口数乘以当年低保月保障标准,一般不超过当年低保月标准的12倍。特困人员、孤儿经医保报销、医疗救助后,对自负的住院和门诊费用实施全额救助。对经各地区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研究认定的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通过“一事一议”研究确定临时救助额度。

(4)残疾人两项补贴:

相关政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户籍中的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主要补助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户籍中的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的重度残疾人,主要补助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长期照护支出。(长期照护是指因残疾产生的特殊护理消费品和照护服务支出持续6个月以上时间。)

领取工伤保险护理费、纳入特困人员供养保障的不能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同时申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既符合残疾人两项补贴条件,又符合老年人、因公残疾、离休等福利性生活补贴(津贴)、护理补贴(津贴)条件的残疾人,可择高申领其中一类生活补贴(津贴)、护理补贴(津贴)。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的残疾儿童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可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救助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标准1300元/人·年,按月发放,1-11月108元/人·月,12月112元/人·月。

(5)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相关政策:孤儿指新城区辖区内失去父母或者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指新城区辖区内父母双方均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或者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

发放标准:发放标准为1900元/人·月。

(6)高龄老人:

相关政策: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户籍满80周岁以上老年人。

补贴标准:80—99周岁高龄老人100元/人·月,100周岁以上老年人600元/人·月。

(7)70-79岁经济困难老年人:

相关政策:具有呼和浩特市户籍享受城乡低保的70-79周岁老人界定为经济困难老年人。

发放标准:发放标准为50元/人·月。


主持人:

我们也经常听说,社会救助工作,社会救助指的什么?社会救助的形式及社会救助的提质增效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新城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 胡燕: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拨款,来保障生活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社会救助的形式主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

具体开展情况

首先是开展“扩围增效”工作,一是构建主动发现网络,明确排查重点。构建以区、街道办事处、社区社会救助工作者、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员、志愿者、爱心人士为主体的主动发现网络,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让贫困人口享受到更加高效、温暖的服务。二是分类建立台账。根据走访排查情况,建立扩围增效行动排查台账,并做好回访,随时掌握困难群众各方面的情况变化,对困难群众家庭致困原因采取不同帮扶和救助措施,做到及时有效精准救助。

其次是为了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生活需求,新城区民政局持续积极开展“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要求基层建立“一对一”“一对多”救助台账,组织承担走访、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工作责任,强化民政救助服务功能。推行“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以来,新城区民政局利用各种平台,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多方力量立体式救助服务,如与邦尔劳务公司达成协议共同促进困难群众就业,对困难群体中有需求的人员提供资源链接,让困难群众共享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招聘信息,提高其自主就业渠道,目前已为56个困难群众提供工作岗位;联合自治区心理协会在各办事处对辖区低保家庭、事实无人扶养儿童家庭集中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从精神生活深层次补充困难儿童心理营养;与居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解读政策;同时各地区积极开展为困难群众送医陪护、照料护理、义诊理发、打扫卫生、节日慰问等多种惠民活动,让受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精神上得到鼓励与慰藉,用爱为他们带来生活的希望。


主持人:

据了解,新城区也出台了《新城区民政局关于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函》,安排部署各地区对于“六类重点人群”开展摸底排查,这六类重点人群指的哪些人群呢?2023年我们的排查情况是怎样的?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兜底保障?


新城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 胡燕:

六类重点人群包括:申请能力不足、对申请流程不知晓的特殊困难群众;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群众等低收入人口;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脱贫不稳定人口;曾经申请过社会救助、暂时不符合救助条件但存在一定困难的人员或家庭;通过社会救助热线等信访渠道反映救助诉求的群众;经救助后生活仍存在较大困难且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困难群众。

通过几个月的摸底排查,新城区总共排查重点对象1160人,已救助105户136人,其中:纳入低保64户93人,纳入特困13人,临时救助20人,医疗救助9人。同时录入低收入库152人进行实时监控,最大程度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如在排查过程中东风路办事处发现,一户居民家庭中丈夫因病身故,大女儿在京求学期间意外患病,花光家里所有积蓄,所幸还是救治成功,但是近期就读高中的二女儿因患心理疾病住院治疗,使得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东风路办事处迅速启动临时救助机制,利用三天时间为其办理完结临时救助审批手续,将4500元临时救助金及时送到她们手中,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燃眉之急。


主持人:

新城区民政局对于养老工作作了哪些方面工作?


新城区社区工作服务中心业务股股长 杜玉荣:

除了前面提到的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提升行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和助餐服务、建设城市、农村养老服务站点的工作外,我们还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保障农村孤寡、空巢、独居等无人照料的老人生活需求,出台政策,将这部分人群中有入住养老机构需求的老人给予每月800元补贴,自己承担每月1000元,即可入住保合少养老服务中心,现申请并入住15名。二是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隐患清零行动”。通过采取分类整治,多方发力,目前4家养老机构中1家已经主动关停(山水宜居养老公寓),在住老人得到妥善分流安置;其余3家均已取得第三方消防检测机构消防设施合格检测报告。此外,依照《关于开展全区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自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2家养老院按照文件要求参加并完成了自评。三是自我加压,在城区选址2处拟建区级养老服务中心(485张床位,总投资约1亿元),列入区政府储备项目,目前正在加快手续办理和资金争取。四是搭建智慧医养信息管理和指挥调度平台。实现老人“点单”服务上门,建成并不断完善智慧医养指挥调度平台,连接市级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并拓展服务功能,通过公布市、区养老服务热线96111、960789、印发《致新城区老年朋友的一封信》,结合助残服务,为重度残疾、低保特困等重点老年人配发带有基本健康检测和紧急呼叫等功能的可视化智能设备,接单派单为老人提供精细化上门服务。五是医养结合深度融合提质增效,满足老人健康医疗服务刚性需求。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积极协调动员辖区6家三甲医院百名专家下基层,加入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50个(200人),有效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制定10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重点对有居家医疗服务需求且行动不便的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慢性病、疾病康复期或终末期、出院后仍需医疗服务的老年患者,通过上门巡诊、远程医疗等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居家,提供健康检测、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其中,为失能、半失能、行动不便等老年人,设立家庭护理型养老床位、家庭病床“两张床”,定期开展生活照护、医疗救治服务。积极协调上级医保部门,开展家医签约医保打包付费试点工作,开通移动医疗、移动药房,送医送药上门、在家结算,切实减轻老年人经济和人力负担。


主持人:

民政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城区民政局在社区治理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新城区社区工作服务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 王金元:

一、优化布局,调整并增设社区。一是推进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结合城区实际,2022年参照街道办事处机构设置及职能职责增设3个区域服务中心,整体实现管辖区域面积、服务人口数量优化和均衡。二是对现有社区和数量进行科学优化调整。2023年已增设11个,待具备办公场所达标、工作人员到位、居住人口达标等条件后,将按照符合一个新增设一个的原则,逐步完成社区优化调整及增设工作,预计明年新增设10个,其余的2025年完成增设。

二、完善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2023年实施社区办公服用房改造提升,通过改扩建、协调驻区单位提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等途径改造提升社区办公服务用房,2023年完成未达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实现所有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标准,同时优化设置新增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办公及服务区域,丰富服务内容及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三、落实社区减负增效。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职责。按照呼和浩特市《关于社区减负增效赋能工作的行动方案》,新城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社区减负增效的工作方案,同时各社区通过悬挂牌匾、印制折页、室内电子屏滚动播放等途径“上墙”明示社区工作职责事项,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职责,明确了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不应由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清单、不应由社区出具的证明等正负面清单事项,同时规定了清单外事项审批准入机制,切实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二是规范清理社区机构和对悬挂牌匾。对所有社区对外悬挂牌匾进行规范和清理,由原来对外悬挂牌匾388个(含党群服务中心标识)精简到现有的197个(含党群服务中心标识),共清理掉191个。

四、保障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依据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关于调整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的补充通知》及市民政局《关于为招考的3000名社区工作人员缴纳住房公积金的通知》,完善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绩效薪酬制度,落实社区工作者“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自2023年起每年年初一次对市招、区招社区工作者岗位、受教育程度、相关职业水平等发生变化的进行薪酬调整,2023年已为符合条件的271名社区干部(市招255人,区招16人)兑现“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调整;2024年社区工作者薪酬调整工作已经开始。


主持人:

您觉得下一步新城区民政局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还将如何发力?


新城区社区工作服务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 王金元:

一是继续优化社区布局、新增设社区。按照增设社区计划,结合各街道及区域中心实际需要,2024年再增设10个社区,我们已提前谋划,现基本完成了10个拟新增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选址工作,各相关地区正在谋划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规划设计布局装修等准备工作,同步规划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二是开展完整社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完善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快我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比如,我们结合各街道及区域服务中心现有服务功能及可整合服务场所等实际情况,选取团结小区社区、军区社区2个社区作为试点,探索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将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适时推广开展,按照就近15分钟步行生活服务圈要求,整体提升城区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主持人:

民政工作心系群众,2024年新城区在做好城乡低保金的发放监管方面还将有哪些举措?


新城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 胡燕:

新城区社会救助为保证资金规范发放,制定了《社会救助资金发放规范性流程》规范资金发放,继续坚持开展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检查工作,下一步将与财政局联合开展救助资金“一卡通”发放情况核查,集中整治社会救助资金管理使用发放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加快资金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和规范化建设,确保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到位、资金安全运行和及时足额发放。